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唐代外商居留广州做买卖的很多,其中尤以大食商人为最。《萍洲可谈》说:广州“蕃人但不食猪肉而己”。朱彧在这里以信仰伊斯兰教的大食人的风习作为广州所有蕃人的代表;而且官方记载来华的海外蕃国也常以大食为首,可见广州大食商人之多。传说唐末黄巢起义军攻进广州时,杀死大食(即阿拉伯)商人及其他外国人便有十二万余人,这个数字虽然夸大了,不可信,但当时来广州的外商很多,却是事实。  相似文献   

2.
邶国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武王灭商之后,曾将商王畿进行分区统治,邶国始出现于史籍。然而,其始封者是谁?一说是王子禄父、霍叔,一说是商人同姓戎人,因与其始封者的分歧相关,邶国族姓又有子姓说、姬姓说。至于其封地,学者或认为在河南汤阴县,或认为在今河南北部、河北南部一带,王国维在《邶伯鼎跋》中提出邶国在今河北省中部涞水县一带,现代学者多从其说。然细读王文,仍有使人不解之处。有感于邶国几个主要史实认识的诸多歧异,本文欲对邶国史的基本脉络作一探讨,以求正前辈方家。  相似文献   

3.
中国与海外的药物交流,以其独具的实用性和普及性,历来是中外海上贸易和科技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份。宋代,随着中外海上交通的日益发展,中国与海外的药物交流也愈加频繁、兴旺。据中外史籍记载,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宋与亚、非、欧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有药物交流,以朝贡、互赠、通商贸易等方式交流的药物有上百种。地区范围之广,品种数量之多,作用影响之大,都远远超过以前各代。然而,以往治宋代海上交通史及海外贸易史者,多偏重于经济上的商舶贸易和政治上的使节往来,对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中外海上药物交流,却甚少论及。缘此,本文拟对宋代中国与海外的药物交流作一初步论述。  相似文献   

4.
福建省华侨历史学会成立暨省第四届东南亚学会学术讨论会于今年二月下旬在厦门大学召开,与会的有一百三十多人,大家就华侨史和华侨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在历史上我国人民由于各种原因,远离家乡,出国谋生,早在唐宋时期,史籍就有记载.至于"华侨"一词出于何时,一种意见认为在十九世纪九十年代,"清光绪24年(1898),旅日横滨华商创办一所学校,名为'华侨学校',华侨一词始正式见于文字";另一说是黄遵宪在  相似文献   

5.
论17-19世纪闽南海商主导海外华商网络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清代前期到鸦片战争前夕,闽南人一直主导着海外华商网络,其影响力至今犹在.闽南海商集团崛起于宋元时期,明代中期以后,以漳州人为主的闽南海商成为中国走私贸易的中坚.明代后期漳州月港被定为中国帆船的发舶地、清初厦门被定为往南洋贸易的发舶地、长期垄断对台交通和移民等,都是闽南人独特的发展机遇,从而使闽南人在发展海外贸易和海外移民、组构海外商贸网络等活动中占有先机.郑氏海上帝国时期是海外华商网络的黄金时代,以泉州人为主的闽南海商集团掌控了北起日本、南括东南亚地区的东亚、东南亚华商网络.  相似文献   

6.
(一)文身·黥面·漆齿 “文身”是古代百越和弥生时代倭人的共同习俗。 “文身”,即纹身,广义是指在人的身体躯干和四肢部分刻刺花纹,作为永久性装饰。狭义是指在躯干和上肢纹刺。在下肢,尤其是小腿部分纹刺花纹,在史籍中称“绣脚”、“花脚” 《墨子·公孟》记载:“越王勾践,剪发文身。”《史记·吴世家》记载:“太伯、仲雍,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汉书·地理志》记载:“其君禹后,帝少康庶子云。封于会稽,文身断发,以避蛟龙之害。”这三条史料都是说我国江浙地带的越人有文身习俗。我国云南古代民族也有文身习俗,最早见于史籍记载的是  相似文献   

7.
宋日贸易是宋朝商人主导的贸易,史书上虽也有往来于两国的日本商人的记载,那其实是宋朝的纲首.所谓"纲首",就是负责整条船上一切事务的人,并且还客串两国的官方使臣.宋商还在日本博多(现日本福冈市内)落地生根,建造了唐房(即唐人街).从出土的陶瓷器中还可以看到多重烧制的痕迹,由此可以断定,这些瓷器常常是刚刚出窑就立刻被运到日本博多,并在日本进行最后加工的.这说明博多不仅是商品流通场所,还是宋朝商人们的营业据点.日本学者把这种贸易叫做"住番贸易".也就是说宋代商人从原来的货船到岸后的"岸边交易"已发展成"住番贸易",使日本九州的博多成为宋人和日本人杂居的贸易都市.宋代的这种民间贸易形成了一个东亚贸易圈.  相似文献   

8.
福建华侨旅居海外,历史悠久,人数众多,主要集中于东南亚一带."菲律宾华侨,闽籍竟占十分之九以上."他们绝大部分来自晋江、南安、永春、惠安、同安、安溪、漳州以及厦门一带,尤以晋江人最多,"大约占百分之五十."因此华侨旅居菲律宾的历史,主要是福建人民旅居菲律宾的历史.一、福建人民旅菲的悠久历史福建人民到菲律宾始于何时,史无明确的记载.但是到了宋元时代,福建人民与菲律宾人民的密切关系史籍的记载就不断出现.如赵汝适在《诸蕃志》中记载的麻逸国,就是今吕宋岛南部的棉兰佬.  相似文献   

9.
近年,报刊上发表的一些介绍和涉及到王昭君的文章和著作中,有说王昭君是今湖北秭归县人的,也有说是今湖北兴山县人的。这两种说法究竟哪一种对呢?有关王昭君的史料记载,始见于东汉班固撰修的《汉书》。但作者并来指出王昭君是何地人,记载得也很简略,对王昭君的家世几乎没有提及,只是同朝人文颖在注解《汉书》时,称王昭君是“本甫郡秭归人也”。文颖曾任荆州从事,荆州被包括在南郡。也许有这个原因,文颖本来不是注释《汉书》的名家,也得到后世尤其是唐代注家颜师古的肯定(见《汉书·元帝纪》)。在南朝人范晔著的《后汉书》中,也有一节关于王昭君的记载,只是说王昭君是“南郡人”。究竟是南郡何处人,也未载明。我们现在说王昭君是秭  相似文献   

10.
1976年3月在陕西省临潼县零口公社发现的利簋,是目前所知的西周青铜器中最早的一件。它记载了武王伐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是史籍有关武王伐纣记载的可靠的实物证据。铭文内容可同史籍记载相互补充印证。利簋出土后,引起考古界史学界的极大重视,很多专家学者相继发表文章,对铭文进行研究和训释,仁者见仁,均有各自的发见。但也从中看出,学者们对铭文的内容,看法并不一致。据我所接触到的文章看,对铭文的后半段见解无大差  相似文献   

11.
在山东省德州市北郊约二里处,有一个回民自然村——北营。这里的回民的先世,既不是中国回族族源中一般所称的“西域回回”,也不是东南沿海的阿拉伯、波斯穆斯林蕃客,而是今属菲律宾的古苏禄东王后裔。菲律宾在我国东南海外数千里,自古以来与中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菲律宾南部有一片内海叫苏禄海。苏禄海中散布着无数美丽的小岛,这就是苏禄群岛。苏禄群岛中生活着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伊斯兰教大约是在八世纪传入苏禄的。七世纪上半叶,新兴的伊斯兰教统一了阿拉伯半岛,七世纪中期传入波斯。一向以海外贸易著称的阿拉伯波斯穆斯林商人掌握了海上霸权,将商业势力伸展到东南亚一带,把东南亚及西方国家的货物,中国的瓷  相似文献   

12.
明清时代徽商在海外的活动,国内以往的研究集中在明代中叶(特别是“海禁”和“倭寇”的问题上)。本世纪五十年代,日本学者藤井宏先生曾认为:明清时代徽商的海外贸易活动以王直的活动为其顶点,明末以后走向衰落,到清朝则主要倾其全力经营国内商业①。1984年,松浦章先生发表《清代徽州商人与海上贸易》一文,利用海事资料(主要是汪姓铜商的史料),首次揭示了清代徽商利用沿海来扩大其商业范围,并以巨额资本进行海外贸易的事实。这是专门研究清代中日贸易中徽州史迹的主要论文②。此外,管见所及,零星涉及于此的学者还有山胁梯二郎…  相似文献   

13.
中国人民和拉丁美洲人民的友谊源远流长。据史籍记载,我国早在明清时代,即从1572年至1815年这两个半世纪中,曾经通过菲律宾和拉丁美洲有着广泛的贸易联系,并有相当一部分华人踏上拉美的土地。他们在生产实践过程中,加强于同拉美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也在拉美文明的发展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明清时代中国古代文明在拉美传播和华人参与开发拉美的历史,是我们中华民族对全人类社会进步所做出的伟大贡献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4.
秦始县于甘肃二地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郡县制延续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其发端于秦,首置邽、冀二县,在今甘肃省天水地区境内。史书有明确的记载。本应不存有什么问题。但是,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又重新提出,都认为中国设县始于楚,其实这个结论是值得商榷的。一关于县始楚之说,最早见于清人洪亮吉的《春秋时以大邑为县始于楚论》一文。他说: “春秋时楚始大邑为县。《左传·定十一年》(公元前598年)楚子入陈杀夏  相似文献   

15.
<正> 继唐代海上对外贸易蓬勃发展之后,在宋重商政策的推动下,两宋的市舶贸易尤盛于唐.这时的市舶贸易,中国方面有无出口税的问题,迄今未见认真研究.本文就此作一初步探索.一、两宋市舶贸易征出口税中国的对外海上贸易,自汉至唐,均未见中外商船在中国通商港口缴纳货物出口税的记载.北宋开宝四年(971)始置广州市舶司,对中外商船征市舶进口货物税,抽分实物,名曰抽解.接着又置杭、明二市舶司,制度同广州.关于市舶贸易是否征货物出口税,今所见最早的是广州置市舶司45年后的如下一则记载:  相似文献   

16.
读史札记     
九鼎的真象 在中国历史上,前后出现过三次铸造九鼎的事。第一次是传说中的夏代;第二次是唐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第三次是宋徽宗崇宁三年。这后两次铸造的九鼎,《旧唐书》、《新唐书》、《宋史》、《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中有翔实的记载,稍事检阅,就可明白。传闻久远,影响最大的是夏禹铸九鼎。知道这事的人不少,但真正了解的恐怕不多,所以想提出来谈论一下。 九鼎在先秦史籍中就有记载。最早见于《左传》宣公三年(公元前606年)。这一年,楚庄王  相似文献   

17.
<正> 郑国弼同志在《关于杨么的评价问题》一文中提出:南宋农民起义领袖杨么是个勾结伪齐,“有亏民族大节的人”(载《文史哲》1984年第5期)。他在列举了11条史料之后,斩钉截铁地断言:“杨么通敌问题,事实确凿,铁证如山。”“杨么勾结汉奸,绝不是孤证。它既见于正式史籍,又见于当时不少私人著述;既见于地方政府的情报,又见于前线指挥官的报告;既见于两国使臣的谈话记录,又见于鼎澧居民的追述。证据相当充分,白纸黑字,无法否认。”且不说历来公私记载也常常存在错  相似文献   

18.
从事买卖的人叫商人。商人成词在中国已有古老的历史。中国的商人源于殷,形成于周初。稍后,商人一词始见于经传。 商人始于殷末,其主体是殷的遗民,盘庚迁亳以前殷称商。契封于商、商是地名,王朝史称殷商。殷商亡国之前,其臣民叫商人,实与买卖无关。武王伐纣,殷商失国。为了彻底征服东殷人的反抗,周把殷的河内要地三分为邶、鄘卫。授权武庚、管叔、蔡叔戍守,史称三监。武王死后,三监伙同东方的徐、奄、蒲等国发动了声势浩大的叛乱。周公遂第二次东征,鏖战三年,反叛削平,建立了以洛阳为中心的军事重镇成周,将大批殷商的遗民迁徙到洛阳。《多士》:“成周既成,迁殷顽民。”《毕命》:“毖殷顽民,迁于洛邑。”记载了这次大规模的政治迁徙。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海外移民既是世界移民潮流的的一部分,也影响着世界移民格局的发展乃至世界格局的进程.地处东南沿海的温州,早在宋代就有人移居海外,现今已是全国著名侨乡.作为中国海外移民的成员,温州海外移民必然具有中国海外移民的共同特性.藉此,本文依据温州海外移民的千年历史,通过阐述温州人移居海外的主要形态及海外移民的发展趋势来窥探中国特色的海外移民模式.  相似文献   

20.
明代云南有很多内地汉族人口通过各种渠道 ,采取不同方式 ,零散地、自由地迁入云南 ,史书称为寓居、流寓。寓滇移民 ,就是外籍人口因各种原因寄居云南 ,长住不归 ,逐渐定居著籍的人口。这些自发零散的移民资料 ,在明清云南的省志或府州县志中 ,俯首可得 ,多不胜数。但情况往往有异于内地 ,各类移民人数多寡也不一 ,在史籍的记载中 ,线索模糊 ,难以确征和统计。笔者做了一些考订工作 ,现分别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