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澳门文学的四种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澳门文学在发展历程中有四种文学传统:中国古、近代文学传统,中国新文学(现代文学)传统,中国当代文学传统,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传统.本文结合澳门文学发展状况和澳门作家创作倾向,探讨上述四种文学传统对澳门文学发展的浸润和影响.  相似文献   

2.
澳门近400年来的历史,产生了一个澳门土生葡人族群。19世纪就有人收集过他们的歌谣。20世纪40年代起陆续出现了一批澳门全生作家,并创作和出版了一批颇有影响的诗歌和小说。本文试图从澳门土生对自身的身份和文化认同的焦虑情结入手,探讨澳门土生文学中澳门土生的边缘心态,让人们了解在中葡文化的双重影响下产生了怎样的土生文学。  相似文献   

3.
澳门现代女性文学的蓬勃,是在八十年代社会经济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的带动下成长起来的,同时深受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影响。根据澳门新文学的发展情况,以及期间女作家创作较为突出的时期,澳门的现代女性文学可划分为三个历史进程:二十世纪初期;五、六十年代;以及八十年代。由于二十世纪初的女作家未以白话文进行创作,而五、六十年代的女性作家的创作未具有鲜明的个性,到八十年代才形成女性的文学群体,在小说、散文创作上颇具特色,很有影响,所以,这里所论澳门现代女性文学的特色,着重是论述八十年代的女性文学。一、澳门中年女作家女性文学的创作…  相似文献   

4.
中国澳门少儿文学不仅在澳门文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即便是在整个中国少儿文学创作的地域意义上来说,也算是一个富有特色的地方。作为澳门文学前驱的澳门“离岸文学”,少儿文学在一般文学中所占比例达到38%;澳门作家协会出版的年度作品选《澳门作家文集》,少儿文学范畴的作品所占的比例竟然也达到了38%。这两个38%非常能够说明澳门对少儿文学创作的重视和高比例的产出。由于澳门作家的教师身份占比较大,教师的责任感使得他们对少儿教育和少儿关爱特别敏感,他们的文学自然会倾向于为少儿服务。澳门特殊的社会生活状态所生成的宁静、安逸的澳门体验,似乎特别适合少儿文学的表现,于是澳门少儿文学在澳门文学中的比例甚高,产量较多。  相似文献   

5.
从澳门文化看澳门文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澳门文化的独特性,提供了澳门文学发展的特殊空间,只有把澳门文学置于澳门文化视野中,才能对其特色有一个更为深刻的认识.从澳门文化的跨文化性质、边缘性和多元共生三个角度审视澳门文学,就会发现澳门文学"互看"式作品里蕴含着具有深远文化意义的理论命题,而"身份批评"的引入有助于对澳门作家群体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一、《文化杂志》与澳门土生文学纵观《文化杂志》(中文版)文学栏目录,属于澳门本地所产的葡语作家主要有庇山耶、飞历奇、马若龙、晴兰等,较有关系的还可追溯到费雷拉(阿德)、布拉加、高美士……甚至卡蒙斯,然而亦缺乏专题系统的评介和讨论。像飞历奇这位著名的大律师又是澳门著名的土生葡人“大作家”,他的代表作《爱情和小脚趾》、《大辫子的诱惑》(还有《南湾》)已由澳门文化司署与大陆花山出版社合作出版汉译本,但《文化杂志》只介绍过《延虫家妹阿张》一个短篇,不能不说是一个盲点。据我们观察所得,澳门的葡语作家和诗人对中国文学(主…  相似文献   

7.
从“悖论”谈及澳门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澳门文学研究,我觉得仅仅局限于对其文本的分析是不够的。诚然,文本是文学研究的第一直接对象,是我们研究的出发点和立论的基础,我们当然不能没有它。但是,仅有文本分析,并非就是研究的全部。特别是对于如澳门这样有着复杂文化背景的研究对象,离开了对它文本产生的诸种背景因素的认识,我们就很难真正地深入到文本之中。正如古人所说:知人论世。不知人何以论世;不知澳门,何以谈论澳门文学?从这一前提出发,对于澳门文学我常会有一种“悖论”式的复杂感喟。它提示我对澳门文学某些重要特征的认识,也启悟着我对于研究澳门文学某些方法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澳门女性文学代表作家林中英在其短篇小说《重生》中,描绘了由大陆偷渡到澳门的黑市劳工们的苦痛和身份确证的梦想,呈现了身处社会边缘的新移民的独特生命感受。  相似文献   

9.
在澳门文学体裁发展中,小说"弱态中呈强势"(陶里语),是一种具有发展潜力的文体.本文就澳门作家对小说文体的认识、澳门小说创作的多样化格局、澳门小说的缺陷等作一番描述.尤其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澳门小说发展走向多元化格局作了较为集中的透视,试图让读者对澳门当代小说发展有一个相对清晰和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澳门文学作为中国文学的组成部分 ,应该为广大读者所认识。本文着重介绍了澳门一些小说作家及其作品 ,并探讨澳门小说没有名著、甚至没有产生应有影响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一、文学刊物根据我们现在掌握的资料看,早在1933年10月15日,澳门已经出版了一种公开发行的新文学杂志《小齿轮》。这个刊物,乃由一位双腿因病瘫痪了的居澳作家鲁衡主编。鲁衡当时属于港澳的一个左翼文艺组织群力学社,乃一主力成员。该学社希望合“群力”从事文化工作,而第一步的工作就是印行《小齿轮》。《小齿轮》反映出澳门文坛与三十年代中国文学的左倾主潮是一致的,可以说是深受当时的文学中心上海的影响的。另外笔者发现有一份创刊于1940年9月15日,名为《艺峰》(文艺刊)的纯文学月刊。这也是澳门新文学早期的重要史料。《艺峰》是一份…  相似文献   

12.
澳门小说向来以写实为主流,近年来,在叙事风格上有新的拓展。小说集《一对一》收集了两位作家的作品,他们分别代表了澳门文学的两类迥然不同的叙事方式、叙事主体、叙事客体,叙述者、叙述话语等。考察两位作家的叙事文本,以探讨澳门小说的叙述模式及其发展的新趋向。  相似文献   

13.
一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无比光辉灿烂的文化,并形成与其他国家民族不同的、源远流长的文学传统。这是中华民族文学之魂,几千年来一直绵延着、丰富着、发展着。我国的台湾,亦如香港、澳门一样,自古以来就流贯着中华民族文学的传统血脉,成为中国文学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早在1924年,台湾新文学运动的先驱者张我军就说:台湾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支流。乡土作家王拓也这样说:“我个人始终认为并且坚持在台湾发展起来的文学都是中国文学,都是由中国文字、中国语言写中国人的生活和心理愿望的,这是没有地域或省籍差别的。”  相似文献   

14.
2004年,随着作家曹征路的《那儿》发表后,随着“底层文学”的被命名,底层创作从边缘地带逐步进入到文学的中心。越来越多的作家以底层为书写对象:迟子建、刘庆邦、陈应松、孙慧芬等等,他们从不同的视角关注底层。曹征路的《那儿》和迟子建的《世界上所有的夜晚》都以“我”这个旁观者为故事的论述者,来展开对底层的论述。本文试从作者的这一论述角度来探讨作者创作的立场及其态度。  相似文献   

15.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对整个中国文学在社会上的地位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让很多人感受到中国作家仍然引领着文化思潮,在很多方面他们还是更加具备和世界对话的能力. 客观地说,其实莫言的获奖更多的还是莫言个人的事情.我也发现了一个现象,就是现在的书店里边,文学书籍一直是很多的.但有趣的是,几年前,文学的专架上可能有10个、20个作家的作品,他们来自不同的领域,有很多作家的作品在那个专柜里面陈列,读者可以去买不同作家的小说来阅读.自从2012年10月份莫言获得诺贝尔奖之后,这种情形有所变化,就是文学的书籍在卖,但是大多只卖莫言一个人的书.莫言的书不管读懂读不懂,不管人们去不去读,但是必须去拥有,就变成这样一种非常奇特的现象.  相似文献   

16.
界定澳门文学可依据下列两项标准:一、澳门人的任何作品:所iffi$门人的作品是指士生土长并长期居留澳门的作者的作品,以其在澳门生活期间所写的作品为准;二、任何人所创作的内容与澳门有关或者是以澳门为主题的作品。而且,澳门文学应向所有语文开放,包括葡文、英文,西班牙文等等。至于本文所探讨的,乃过渡期的澳门华文文学,只涉及以华文创作的澳门文学作品。澳门这个地区的文学发展,其实有它自己的规律。假如说,1987年是澳门政治和经济上的过渡期的开始,那么澳门文学的过渡期的开始就要往前推几年,大概是在80年代初。从我们现…  相似文献   

17.
这次到西北师大参加"文化名家进校园"的系列活动,有很多很深的感触.虽然在作家与评论家中大家更喜欢作家,在作家之中更喜欢贾平凹、刘震云,但都是喜欢文学,表达了你们对于文学的深挚的热情,尤其是严肃文学作家的由衷的喜爱.我觉得有这样一种对于高端文学的热情,很难得,也很重要.我这些年一直在主编一本《文学蓝皮书》,也叫《中国文情报告》,一年一本,从2003年到现在,已经做了10年10本.在做这个文学年度报告的过程中,我深切地感受到文学所发生的深刻又巨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著名女作家玛格丽特·劳伦斯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闪烁在加拿大文坛上 ,她的第二部Manawaka小说《上帝的玩笑》使她获得了 1 966年加拿大总督文学金奖的殊荣。这部小说在心里描写、女性主题和修辞等方面都大大超越了她同时代的其他作家。就叙述人称问题对这部作品进行分析 ,可以使读者从一个侧面对这位伟大的作家有所了解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论述的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被称为平津作家群中的一个重要小说家——萧乾。尽管萧乾的小说创作才华是世所公认的,巴金曾将其列为他朋友圈子中三个最有才华的作家之一(另二人是曹禺与沈从文),(参见李辉《萧乾的遗憾与幸福》)。但生活对他还是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好动”的性格常常使他从文学这头走开,去干旅行记者行当,小说创作因此而有所荒疏。这对他也许是一种成全:由此使他在新闻领域里取得了卓异成就,成为二次大  相似文献   

20.
前苏联文学中的所谓“同路人”,指的是资产阶级作家和无产阶级作家之间的一个作家阶层,是由托洛茨基于1923年首先提出来的。“同路人”这一重要文学现象的存在,是由“同路人”在一定历史阶段的特殊地位、同路人问题引起的重大争论和当局的干预、“同路人”的命运及其对国家文学发展的影响等几个因素决定的。“同路人”作家的悲剧命运,有其深刻的政治和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