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5 毫秒
1.
曾祥耿 《社科纵横》2008,23(2):29-30
人类实践活动本身具有"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的二重性,加上人类对其认识、把握得不够准确和完整,导致了人与自然的发展困境,并由此引发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人类要用合理的尺度来规范实践,才能解决存在的发展困境,从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社会和谐发展,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白涛 《社科纵横》2008,23(9):19-21
文章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关注的三大关系,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入手,从哲学的意义上分析了三大关系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需要对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进行准确的把握.通过运用比较的方法、历史生成的方法、媒介的方法和从理想与现实、从应然与实然的具体历史相统一的方法对马克思人的本质进行研究,为揭示社会历史的本质、人和自然关系、社会经济现象、社会政治现象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为建立科学共产主义学说提供线索,同时还为构建我国和谐社会、科学研究我国现代人的发展、肯定人的价值、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提供理论与现实根据.  相似文献   

4.
林学俊 《探求》2007,1(4):9-12
人与自然和谐能促进人与自身、人与人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从思想观念、法律制度和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采取切实可行措施,努力把经济发展控制在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内,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相似文献   

5.
陈家长  郭辉 《社科纵横》2009,24(11):15-17
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理念的内涵是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心灵的和谐,三者内在联系、相辅相成,是构建杜会主义和谐文化丰富而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我们要构建和谐社会,首先要做到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和睦相处;其次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因此,需要和谐文化的熏陶和培育,规范与指导。中国传统和谐文化思想对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具有积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建设和谐社会必须建设与之相适应的和谐文化;无论是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还是人与人的团结和睦,乃至人自身的心理和谐,都离不开和谐文化的支撑。没有和谐文化,就没有社会和谐的思想基础,也就不可能有建设和谐社会的实践追求。  相似文献   

7.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范畴.在中国古代哲学里."和"是万物生生不息的因缘,蕴涵了"和实生物"的至善价值,它既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也是对人的德性和社会道德状况的总体追求.但是,这种古典式的和谐因排斥竞争、忽视对立面的转化,其保守性、平庸性、原始性也意味着存在消极的影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在善与和谐之间实现有机统一,也即,既要有善的和谐,也要有和谐的善."和"文化的当代转型主要需要经过以人本观为核心的思维、人格和谐化,以民主性为前提的社会秩序和谐化以及经济-社会治理措施上以兼顾(而非平均)为特征的公平机制等路径.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认为劳动是幸福的源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是幸福的主要内容;自我实现和无私奉献是幸福的终极归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让全体中国人民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我们才能最终创造出一个可持续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和谐的社会是个体获得幸福的前提。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在劳动创造和谐、促进身心和谐与价值实现建社会和谐等方面都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定春 《社科纵横》2006,21(1):23-24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转型期中国社会发展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的新要求。早在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就提出并多次使用“和谐”一词,强调要“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使“社会更加和谐”。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并把它作为党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再一次强调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要求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并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是当前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0.
"中和位育"作为儒家文化的理论精髓,体现着儒家伦理的最深层的本质,也是中国人的基本价值取向。它包含三个主要的层次,即人自身身心方面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社会的和谐。"中和"之德的实质是确认并追求普遍和谐,这种对普遍和谐的追求,正是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和谐世界所需要的,对于现代人自身的身心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的和谐以及世界的和谐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国儒家"中和"之德所包含的普遍和谐理念,经过合理继承和科学转换,可以跨越时空,不仅是传统的农业文明的成果,也是现代工业文明和后工业文明的重要推动力量;不仅是中国的,也属于世界,既可促进诞生它的母体———中华民族的进步,也可超越不同的社会制度,超越意识形态,冲破国家和民族的界限,促进异国、异族的发展,为人类谋求福祉。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和谐道德教育思想的现代意义与精神蕴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雁 《浙江学刊》2008,(2):130-133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社会以及人自身的关系.而对人、自然、社会的关心是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的基本精神,其直指和谐人格的道德理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点,充满仁爱的群际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透视人文情怀的和谐生态理念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李红钦 《社科纵横》2009,24(3):20-22
从社会学和伦理学的角度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至少包括六个层面的时代内涵: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自身各方面的和谐;社会内部结构的和谐;外部环境的和谐。这些内涵反映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态方面又具有丰富的伦理特征。  相似文献   

13.
康渝生 《学术交流》2005,23(4):5-10
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以及由此而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真正内涵,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崇高理论境界.中国共产党人在自身的社会主义实践中,秉承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真谛,并紧密结合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创造性地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张,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理论指南.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底蕴正是对小康社会内在本质的深刻揭示,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只能通过"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环境来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与实践目标不仅展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向,而且也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4.
涂爱荣 《社科纵横》2006,21(5):18-19
儒家传统文化中包含着“天人合一”、“尚中贵和”、“厚德载物”“诚实守信”等丰富的和谐精神,它对于我们今天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的和谐,实现我们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社会理想,都有巨大的启迪。  相似文献   

15.
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儒学底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我们党根据时代的需要,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和谐社会应该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公民与政府、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社会,也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理想社会。而倡导“和谐”思想的传统儒学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大同世界”的社会理想。因此,在21世纪,弘扬传统儒学文化,吸取儒学智慧,对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加速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和谐"、"共赢"是新世纪我国外交工作的新理念。把握当前国际社会的发展规律,正确认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是提出这一外交新理念的理论基础;中国传统文化"和而不同"的思想,是提出这一外交新理念的文化渊源。我国的外交实践充分体现了"和谐"、"共赢"的外交新理念,取得了丰硕的外交成果。奉行"和谐"、"共赢"的外交新理念有利于树立我国良好的国际形象;有利于促进中国自身的发展;有利于促进世界的和平稳定,从而为世界各国的发展提供前提和机遇。  相似文献   

17.
"和合"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它具有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和完整的内容体系,对于我们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合"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文化基础,弘扬中华"和合"文化精神,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罗昌勤 《学术交流》2007,(6):140-143
社会保障与社会和谐存在着价值同构关系,社会保障天然地追求社会公平与正义,它符合并体现了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取向。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有完善的社会保障作为基础,和谐社会离不开社会保障制度的保障与维系。社会保障的独特功能决定了它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同时也应是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过程。社会保障作为社会的"平衡器",是对"以人为本,公平公正"的新的社会发展理念的维护,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促进社会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9.
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和谐社会就是人全面发展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其中又以创造一个公平正义、互助友爱的人文社会环境最为重要和紧迫。  相似文献   

20.
和而不同--和谐社会之和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亚萍 《学术交流》2005,4(12):151-154
和谐社会之和谐是和而不同.从宇观视角观之,和谐是多样性事物的统一,是人、社会、自然各种要素和关系相互协调、有机统一的状态,这是人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理性选择.从社会视角观之,和谐是差异性事物的统一,是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矛盾的协调统一,这是我们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理性选择.从社会主义价值取向观之,和谐是公平与效率的统一,社会主义既追求效率又追求公平,公平与效率是社会主义的两大基本价值.从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观之,和谐是民主与法治的统一,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基本特征之一,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和保障,两者是内在统一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