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坚 《社科纵横》2020,35(2):29-33
《资本论》是马克思创作的政治经济学著作,对各国经济制度的制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此背景下,为促进中国经济更好发展,基于中国经济制度改革和发展的视角研究《资本论》及其当代制度价值。研究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研究《资本论》及其当代制度价值中的理论基础,包括核心建设理论、发展改革理论以及创新理论,为新中国成立后的制度建设、改革、发展等成就奠定基础。第二部分分析我国经济制度建设、改革与发展的合理性与优越性,即《资本论》指导下,中国经济制度改革和发展后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包括提高国民生活水平、促进国家经济增长、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等三方面。第三部分从中国经济制度改革和发展的视角论述《资本论》及其当代制度的价值。通过上述研究,《资本论》在当代同样为中国经济制度改革和发展提供指导和方向,使之中国经济制度更加完善和科学。  相似文献   

2.
程启智 《创新》2014,(4):5-7,13
虽然中国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相容树立了其理论自信,但是对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型的制度变迁却一直缺少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文章认为,马克思生产关系的所有制理论不宜担当此任务,但其生产关系依赖理论,由于研究的是人们的交往与合作关系及其秩序问题而与现代制度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正相契合。因此,以生产关系依赖理论为范式创立马克思主义制度经济学,可为中国制度变迁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  相似文献   

3.
崔朝栋 《创新》2014,8(5):32-36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内涵及其地位的阐述,可以说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又一重大创新和突破,是对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对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的《资本论》,是人类智慧史上划时代的巨著。它不仅使政治经济学发生彻底的革命,而且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特别是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发生、发展及其灭亡规律,尤其是论证了人类社会商品经济的由来和发展,为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商品经济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石。《资本论》为人类社会商品经济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一,提出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必须从商品分析开始。正因为要从商品分析开始研究资本主义制度,从而马克思进一步分析了商品的概念、商品的本质、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商品和商品经济是一个历史范畴,以及劳动力商品等等。从而创立了马克思的商品和商品经济理论。第二,提出和创立了劳动二重性学说,从而彻底地完成了劳动价值论,为商品经济理论奠定了坚实的  相似文献   

5.
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变革,涉及到中国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整体经济制度的创新和社会非正式制度(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伦理、道德、价值等观念)的契换。只有社会整体制度机制的相互配合与谐调,才能实现社会制度体系的全面创新,以达到经济增长与社会稳定的最终目的。本着这样的社会目标与理论任务,笔者以对西方产权理论中关于国家与产权关系的观点和马克思关于商品经济社会中产权本质的界定为理论基础,探索产权制度与社会整体制度变革的途径与意义。一、国家扮演着决定产权界定、产权安排与变迁的角色产权界定是指明确产权运作的主体是谁…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制度经济理论可以归纳为七个方面:(1)制度是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制度的优越性在于它能更好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2)在各种制度中,产权制度的作用最重要;(3)中国的宏观制度变迁是个渐进的过程;(4)人是现实的人,具有机会主义倾向,制度可以抑制人的机会主义动机及行为;(5)意识形态是重要的非正式制度安排,它可以降低正式制度的运行成本;(6)中国制度改革的关键是下放权力;(7)稳定的环境是市场经济运行的最基本条件。邓小平的制度经济理论对我国的社会经济制度变迁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以诺斯为代表的制度变迁理论评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诺斯的观点有价值之处在于:把制度变迁同经济发展绩效直接连在一起,并指出了两者的正向因果关系;提出了经济制度变迁的“自我强化机制”和路径依赖与闭锁;指出了政府或国家在经济变迁中的地位和应承担的责任。指明制度变迁理论新的发展方向,即共享心智模型,只有形成共有信念的制度沉淀下来以后,才是降低交易成本的关键,如果制度不能作为共有信念,就不可能降低交易成本。这样一个新的共享心智的模型就把行为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和演化经济学的主要思想都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8.
孙文营 《社科纵横》2004,19(6):11-12
马克思社会主义观的本质属性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具有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的科学的理论体系 ,二是以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其最高的价值追求。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制度设计都是服从和服务于其本质属性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所遇到的挫折根本原因在于背离了马克思社会主义观的本质属性。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马克思社会主义观的本质内涵出发 ,结合中国国情 ,制定出合理的、灵活多样的制度设计 ,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 ,实现了对马克思社会主义观的复归。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社会主义观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9.
史娜 《社科纵横》2010,25(1):5-7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历史,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却从来没有停止它的脚步。随着全球化的步伐加快,全世界各个国家的经济联系更加密切,近年来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乃至全球的经济都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这些现象更印证了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理论的科学性与前瞻性。但是马克思不是万能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他的经济危机理论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因此,重温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基本理念,探讨其当代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制度理论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唯物史观是第一个对人类社会制度变迁的一般规律作出系统阐述的科学理论体系。唯物史观制度理论的形成虽已有一个多世纪的历史,但至今仍然是所有制度理论中最有说服力和解释力的。唯物史观的制度理论的当代价值主要体现在:唯物史观的制度理论是当代中国制度变迁的合法性依据;唯物史观的制度理论是当代中国改革实践的理论基础;唯物史观的制度理论为西方新制度经济学提供了基本的制度分析框架和分析方法;唯物史观的制度研究将会成为唯物史观理论创新的重要生长点。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在社会主义经济研究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否适用于社会主义经济研究的问题,存在着各种不同的认识。本文作者认为,剩余价值概念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但是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对社会主义经济研究仍有重要意义,应该创立反映社会主义经济本质的新概念、新术语,这就是:剩余劳动、剩余产品和剩余产品价值。本文着重考察了社会主义制度下剩余劳动、剩余产品和剩余产品价值的绝对量和相对量的变化,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增加剩余劳动和剩余产品的唯一途径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必须快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剩余劳动、剩余产品和剩余产品价值的绝对量和相对量都得到增长,才符合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求是学刊》2021,48(1):21-29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取得成功,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成为一项迫切而重要的任务。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五中全会都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可谓适逢其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包括一系列基本制度的构建,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纳入其中,这是一个伟大创造。它不仅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探索的结果,也是社会主义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与发展生产力的现实选择,还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和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践逻辑演进的结果。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与生产力发展水平适应性以及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性。其中,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并推动生产力发展是寻找其根据和发现其逻辑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制度变迁理论评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制度变迁理论评述邹薇,庄子银近年来,在世界范围的社会实践的推动下,制度变迁理论获得了较大发展,并对经济学的各个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制度变迁理论的基本分析框架是:分析变化了的自然环境、技术水平、人口结构、产权、道德文化、意识形态等等如何向人们提供新的获...  相似文献   

14.
本文根据马克思对未来社会是个人自由、全面、充分发展的论述,首次提出个人能力取代私人资本,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区别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性标志。个人能力为基础的经济是社会经济制度经历暴力经济、权力经济、资本经济阶段后的更高级制度。论述了能力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关系的基石出与标志,它规定与影响社会生产关系的运行、结构与趋势。指出能力经济分析将有助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人的发展理论的二重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人的发展理论是价值取向与科学认识二重维度的统一。通过对人的发展理论提出和展开过程的梳理可见,在价值取向上,马克思确定了人类活动的基本价值目标,将人的发展主体定位于个人,揭示了人的发展自由全面的特征;在认识上,马克思科学地界定了人的发展主体,阐明了实现人的发展的条件和途径。对人的发展理论二重维度的反思表明:在当代,推进人的发展理论研究,应关注时代和实践特征,从分析现实问题入手;应以深化价值取向、探究价值取向与科学认识的关系为主要切入点。  相似文献   

16.
尽管新制度主义的不同流派对制度、观念、主体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看法存在差异,但他们都认为制度变迁的动力产生于制度变迁主体的预期.理性制度主义的最新成果认为,这是主体学习的结果,个体在竞争压力下、在实践的学习活动中可以产生对新制度的构想,而历史制度主义则认为这是历史的制度和观念作用于主体的结果.就制度变迁的特性而言,差异性与同构性是制度变迁的基本形式,也是一对矛盾统一体,在差异性的基础上观察同构性和在同构性的基础上观察差异性是判定制度变迁的有效方法.制度变迁与政治发展是交织在一起的,从政治发展的角度来解读制度变迁可以丰富我们对这一理论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张秀娈  陈新岗 《唐都学刊》2005,21(2):149-153
"路径依赖"在中国古代重农抑商制度的形成、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思想开始有机结合并有所发展,与其有关的制度建设在秦国取得成功;秦朝继承、发展了重农抑商制度;在西汉,这项制度得到了充分检验,并形成了制度选择到制度确立的制度变迁模型.由于"路径依赖"的存在,这一模型在中国经济制度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家庭核心功能的变迁李东山●社会学研究家庭功能的变迁包括了家庭功能体系组成的变迁和家庭核心功能变迁两方面。而家庭核心功能的变迁又主要表现为家庭制度的变迁。就总体而言,人类的家庭制度经历了生育制度———经济制度———生活制度三个阶段。在这个变迁过程中,家...  相似文献   

19.
价值观的表现形态有制度化、知识化和生活化等多种形式,具有完整的制度化形态是核心价值观区别于一般价值观的基本表现。全面推进制度化建设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方向,也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和现代国家治理的内在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制度化包含政治价值制度化和道德价值制度化的双重内涵。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正义性、加强具体制度和机制实施、推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制度化建设、推进道德的法律化及构建新型仪式制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化建设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20.
黄志强 《创新》2009,3(10):29-33
人本目的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它明确了经济发展的价值目标和主要推动力量,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与和谐社会的核心要素。但在目前我国的经济制度建设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我们必须加强经济制度建设,进一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