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兰陵笑笑生考》以史实证明徽州在五代的时候,萧祯占据江南,曾经使用过“兰陵”郡号,破除了金学界自古以来只有“北兰陵”和“南兰陵”的纷争,这是一个新的发现,为《金瓶梅》研究开拓了一条新的思路。《金瓶梅》作者署的是真地名假字号,“笑笑生”就是为《水浒传》作序的託名天都外臣的汪道昆。从《水浒传》与《金瓶梅》的文化内涵及创作技巧的传承、政治态度在书里的反映来分析,《金瓶梅》作者是“嘉靖间大名士”,万历初就急流勇退闲居家乡的史称“南北两司马”的汪道昆。汪道昆有丰富的官场阅历,有强烈的政治敏感性、有创作《金瓶梅》的文学天赋,有创作动机,而且有创作时间——作者据此认为:“兰陵笑笑生”就是徽州的汪道昆。  相似文献   

2.
《金瓶梅》问世,不署作者姓名,历代学者深入探讨,产生了作者是谁?嘉·万之说?南北之说?文人独创、集体创作之四大谜案。该文综合前贤的研究成果,提出新的论点,找出新的论据。从《金瓶梅》内证加以考量,以充足的论据证明《金瓶梅》成书于万历十七年至二十一年,是书诞生在徽州,是明代徽州人、官至兵部左侍郎、曾著有杂剧四种和托名天都外臣编有《水浒传》的汪道昆个人独创!特别是《金瓶梅》作者采用的苦涩难懂的徽州方言,该文解释的一清二楚,加之书中反映的徽州用具、徽州建筑、徽州物产等等,足以证明《金瓶梅》是传播徽文化的载体。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金瓶梅》斯书是从徽州人明代兵部左侍郎汪道昆编纂的百回繁本《水浒传》中第23回至26回抄出,演义成100回近百万字的世界名著。  相似文献   

4.
《金瓶梅》作者是一个谜,现代史学家吴晗先生在《金瓶梅的著作时代及其社会背景》一文中认为:“假使我们可以把他牵就为王世贞,那么,我们又为什么不能把他归结到曾著有杂剧几种,和托名天都外臣编有《水浒传》的汪道昆。”  相似文献   

5.
《金瓶梅》抄本的发源地是山东诸城。邱志充本为诸诚人,董其昌、王世贞、王稚登皆与诸诚有着密切的联系。《金瓶梅》作者是明嘉靖乙丑进士、山东诸诚人丁惟宁。《金瓶梅》中的清官曾孝序即为丁惟宁之化身。诸城境内亦有一“会稽山”,山阴的九仙山即为“兰陵”。《金瓶梅》成书于万历二十年(1592)左右。作者丁惟宁生肖属虎,与《金瓶梅》中的主要人物西门庆同庚  相似文献   

6.
最近西方出版了美国学者芮效卫教授的英译本《金瓶梅词话》.他在“绪论”中认为小说作者信从荀子学说.本文作者不同意这种论点,认为荀孟是儒家两大学派,两者殊途同归;作者认为《金瓶梅》成书不迟于万历初年,因为汤显祖在万历28年已读过《金瓶梅》;《荒凉山庄》是英国作家迭更斯成熟时期的佳作,有别于《金瓶梅》这种世代累积型的集体创作.两者不可简单类比.  相似文献   

7.
《金瓶梅》在我国小说史上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它的诞生标志着我国古代长篇小说艺术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然而,关于《金瓶梅》的作者问题,从这部奇书横空出世,震惊文坛之时一直到今天,仍然是一个尚未破译的谜。规知最早论及《金瓶梅》作者的是屠本,他在万历三十五年(1607)时写到:“相传嘉靖时,有人为陆都督炳诬奏,朝廷籍其家,其人沉冤,托之《金瓶梅人”以山林经济籍》)万历四十二年(1614),袁中道则说:“旧时京师,有一西门千户,延一绍兴老儒于家。老德无事,逐日记其家淫落民月之事,以西门庆影其主人,以余影其诸姬。…  相似文献   

8.
施晔 《江淮论坛》2013,(4):138-147
《方元素荣归纪念册》为新近发现的明代万历年间册页,现藏于荷兰莱顿大学东亚图书馆高罗佩特藏室。该册页属于安徽歙县商人方元素,收录了包括汪道昆、王世懋、黎民表、朱多炡、王穉登、田艺蘅等八十余人之赠诗一百余首。从这本册页,我们可以一探嘉万年间徽州士商交游及商人文士化现象。  相似文献   

9.
朱萍 《江淮论坛》2004,(1):145-149
清顺治十七年湖广道监察御史萧震弹劾前浙江左布政使张缙彦,其中一大罪名是“编刊无声戏二集”。本文主要探讨张缙彦与《无声戏》版本的关系,认为《十二楼》第十篇《奉先楼》、日本尊经阁本《无声戏》第十二回《妻妾抱琵琶梅香守节》可能与“编刊无声戏二集”的张缙彦有关联;张缙彦可能就是为尊经阁本《无声戏》作序的“伪斋主人”;张缙彦被指控“编刊”的“无声戏二集”,尚难断定究竟是第二集还是前后二集。  相似文献   

10.
金瓶梅三女性文化透视张绰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是小说《金瓶梅》中三个主要女性。历来书评家对这三女性的评价都颇为一致,就是“淫妇”二字。东吴弄珠客《金瓶梅序》稍为作了区分:“盖金莲以好死。瓶儿以孽死,春梅以淫死,较诸妇为更惨耳”。也还是脱不了“淫妇”的...  相似文献   

11.
由王汝梅、李昭恂、于凤树等三同志校点的《张竹坡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1987年1月,已由齐鲁书社出版发行。这是对《金瓶梅》研究的新贡献。 《金瓶梅》的最早刻本,是明万历年间的《新刻金瓶梅词话》(简称万历本或词话  相似文献   

12.
《金瓶梅》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它的早期流传,与我国当时著名文学流派公安派的首领袁中郎、袁小修兄弟,具有密切的关系。袁中郎的《锦帆集.思白》,袁小修的《游居柿录》最早透露了《金瓶梅》抄本传世的信息。但是,这两个信息出现在什么时间,目前国内外学者的考证结论几乎都是错误的。袁中郎致董思白书云:“《金瓶梅》从何得来?伏枕略观,云霞满纸,胜于枚生《七发》多矣。后段在何处,抄竟当于何处倒换?幸一的示。”美国学者韩南先生、我国台湾学者魏子云先生认为,是信写于万历二十四年十月。笔者通过考证认为,是信写于万历二十三年秋。这就是说,《金瓶梅》抄本传世的第一个信息出现在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而非万历二十四年。  相似文献   

13.
《玉娇丽(李)》的猜想《金瓶梅》最早的续书《玉娇丽(李)》,今已伕,见于较早的记载是:①谢肇淛《金瓶梅跋》;②沈德符《万历野获编》;③张誉(冯梦龙?)《三遂年妖传叙》;④清初宋起凤《稗说》。这些资料为学术界所习见,为讨论方便,谨录如下。《金瓶梅跋》(《小草斋文集》卷二十四): 《金瓶梅》一书,……书凡数百万言,为卷二十,始末不过数年事耳。……仿此者有《玉娇丽》,然而乖彝败度,君子无取焉。  相似文献   

14.
目连戏与徽州俗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连救母”的故事在我国可说妇孺皆知。其源于西晋佛教释典《孟兰盆经》,隋唐时发展为《目连变》(即以说唱为主,诗文间用的“变文’,),至北宋,据《东京梦华录·中无节》载:“构肆乐人,自过七夕,便搬演《目连救母杂剧》,直至十五日止,观者倍增”。但这作为一出连台本戏,且具有完整故事内容和精湛表演艺术的大剧种,并在全国各地对诸多剧种产生深远影响,则始自徽州祁门人郑之珍所编演的《目连救母劝善戏文》。一、徽州目连戏的产生及其背景徽州目连戏产生于明万历年间,即始于郑之珍于万历壬午(158年)所作《新编目连救母劝…  相似文献   

15.
《金瓶梅词话》在一些人的心目中只是一部有名的“淫书”,如今要论它的政治性,岂非是故作惊人之笔? 否!事实上早在它流行之初,人们就指出了它的政治性。沈德符的《万历野获编》明确说它是一部“指斥时事”之书。最早透露有《金瓶梅》一书消息的袁中郎《与董思自书》说得比较含蓄,称它“胜于枚生《七发》多矣”。众所周知,《七发》一文是针对“太子”一类统治者“久耽安乐,日夜无极”,乃至“久执不废,大命乃倾”而发出的讽谏。《金瓶梅》胜于《七发》,那究竟是何等样的小说?与以上说法类似的,词话本欣欣子序结尾处曰:“笑笑生作此传者,盖有所谓也。”廿公  相似文献   

16.
关于《金瓶梅》的成书问题,国内外研究者们颇有争议.本文想阐明这样几个观点:一、《金瓶梅》抄本应是一人所写;二、初刻本《金瓶梅》第五十三至五十七回是?作,付刻人和这五回的补作者当是冯梦龙;三、重刻本《金瓶梅词话》非一人所写,对初刻本当有所修改.这些浅见在百家争鸣的阵图中或可聊备一说.因不揣谫陋,略抒于兹,以就正于方家.一、《金瓶梅》抄本应是一人所写《金瓶梅》抄本在明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前后就已经开始流传了.直至万历四十五年(1617)或稍后,吴中始有初刻本.在初刻本问世以前,已有几位名人在谈论它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徽商的崛起和七子派文学思想的传入,长期闭塞保守的徽州区域于嘉靖、万历、崇祯朝掀起三次文学复古浪潮。它们虽是席卷全国、浩荡持久的前后七子派和复社、几社文学复古运动的余响和尾声,徽州文人却能借势发力,在修正完善复古理论、扩大复古影响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也迎来本土文学的盛世。由于主将汪道昆离世和政局恶化,盛行百年的明代徽州文学复古思潮于万历后期逐渐衰微,骨干成员思想转向呈多元化态势。明代徽州文学复古思潮的盛衰消长鲜明地折射出时代文艺思潮的演变与转向轨迹,在区域文化史和明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8.
关于徽剧的起源问题。史论界历来有几种说法。一种认为:徽剧起源于安庆、石牌。它应该姓“安”或“石”。如《中国戏曲志·安徽卷》称:“徽剧,亦称徽调或乱弹……明末清初。徽剧以青阳腔、昆曲及俗曲为基础,于安庆石牌、枞阳一带发展而形成”。并认定“石牌是徽戏发源地”。第二种说法是。徽戏起源于徽州、池州的“徽州腔”、“池州腔”,它应该姓“徽”,而不是姓“石”。  相似文献   

19.
藏于美国哈佛燕京图书馆的三种版本的《金瓶梅》中,《新刻金瓶梅奇书》为嘉庆二十一年由书商刊刻的以皋鹤堂本为底本的八卷删节俗字无批语本金瓶梅;1933年3月古佚小说刊行会影印北京图书馆所藏的《新刻金瓶梅词话》一百零四部之第捌拾陆部,是一部改错补缺的《金瓶梅词话》的较好读本,其补改的时间当在崇祯本《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出版之前。大安本《金瓶梅词话》是日本所藏《金瓶梅》的完好本,考之于书中两种鱼尾版式、"金瓶梅词"三次出现以及墨丁的类属,发现万历丁巳本《新刻金瓶梅词话》存在着重刊的痕迹,即存在着此本前还有更早刻本之可能。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国内出现了一股不小的“《金瓶梅》热”,随之而来的是雨后春笋般出现的《金瓶梅》研究的论文与论著,可谓成绩斐然。上海师范大学李时人的新著《〈金瓶梅〉新论》(学林出版社1991年8月版)是其近年来《金瓶梅》研究的结晶,也代表了目前《金瓶梅》研究的新水平与新成果,尤令人瞩目。《〈金瓶梅〉新论》突出的特点是“新”,这“新”不是标新立异,而是观念与方法的更新。《金瓶梅》是一部伟大而又复杂的小说,单纯用文学批评的标尺去衡量就难以把握其真正的价值,正如李时人同志在书中所说,“那种对《金瓶梅》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