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视点”可分为四类 :时空视点、观念视点、叙述视点和知觉视点。“自由引语”分为“自由直接引语”和“自由间接引语”。就象其它语言单位一样 ,“自由引语”蕴涵着这四种视点。但与其它语言单位不同的是 ,“自由引语”因其独特的结构形式且在叙事语篇里往往与叙述语穿插交织而呈现“双重视角”等特征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风筝     
中国是风筝的故乡。风筝,是中华民族向西方国家传播的科学发明之一。它同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一样,曾为人类的科学事业作出重要贡献。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宇航事业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中国的风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在放飞风筝的季节,让我们随着手中的线儿,去了解中国风筝的深厚底蕴和迷人风采。  相似文献   

3.
德语和汉语的称呼代词分别有两类。从数量和形式上看,它们似乎很一致,但其各自的应用语境和文化内涵却有较大差异。本文通过对众多实例的分析来揭示德汉称呼代词语义的非对应性及其原因,指出西方学者对称呼词的V、T分类说并不适用于汉语;为防止中德跨文化语言交际可能出现的失误,必须重视“du”和“你”、“Sie”和“您”之间的非对应现象。  相似文献   

4.
《风筝》为鲁迅《野草》中重要篇目 ,反映出作者当时既向往“春天” ,又感到无可把握的复杂情感 ,以“风筝”为描述对象 ,形成了精奇独特的艺术构思 ,抒情性是诗歌语言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5.
风筝与乌鸦     
孙悦  高睿宁 《新少年》2022,(Z2):46-49
<正>春天的风,呼啦啦地刮起来。一夜之间,树被刮绿了,小草被刮绿了,湖水被刮绿了。万物叽叽喳喳地苏醒,虫儿们钻出地面,四下里张望,鸟儿们欢快地鸣叫,在空中飞高飞低。一切都充满了笑意。一只风筝在傍晚的春风里起飞。它是只非常年轻的风筝,浑身还带着缕缕浆糊的清新和竹枝的幽香。这是它的第一次飞行,它既期待,又紧张。风筝给自己打气:“别怕,深呼吸,你是风筝,你天生就会飞。”风筝感觉有一股力量正连推带顶地把自己托起来,越托越高,它很想喊“嘿,悠着点儿”,可是又把话咽了回去。  相似文献   

6.
我们老两口儿都是“风筝迷”,酷爱风筝、爱放风筝、爱扎制风筝、爱收藏风筝……十几年来,不仅扎制风筝和放飞风筝技术提高了,而且身体也健康了。放风筝是一种娱乐与健身相结合的活动,当风筝在天空展翅飞舞时,会使人顿感心旷神怡。这种乐观的情绪,可将任何忧虑烦恼之事,随着风筝高飞,全部置之九霄云外,这种精神上的愉快,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延缓和推迟衰老,促进心理和生理的健康。扎制风筝用手又用脑。常言道:“脑是手之师、手动而用脑,脑子是个宝,愈用愈不老。”确实是这个道理。医学家认为:多用脑可延缓脑功能的衰退,…  相似文献   

7.
晋南很多市县的方言尊称“老师”为“师傅”,称呼“学校”为“书房”,把“毛笔”叫“生活”。“师傅”、“书房”和“生活”的说法是沿用古义。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且越是使用频率高的意义越能抵御外来新词语的冲击。所以“师傅”、“书房”和“生活”古义的世代相传反映出当地历史上尊师重教的文化传统及其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8.
语言中的称呼语是一个敏感开放的词汇系统,时代的变迁和价值观念的更新都会引起称呼语意义及其功能的变化。本文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对“同志”、“小姐”等几个常用的称呼语做历时的研究,试图分析社会发展和语义演变之间的微妙关系。  相似文献   

9.
幼儿园文化是幼儿园的灵魂和精神支柱,而园所整体形象设计的方法,为园所管理者提供了一种新的视点,新的视觉表达方式。对于幼儿园这一特定行业,其整体形象设计是一种目的性很强、方向性十分明确的活动,有其科学的方法和一整套程序。紧扣办园宗旨和本园特色这个主题,设计园所环境,这样就把园所管理纳入科学化的体系,使园所管理系统化、明确化,从而可以避免园所视觉形象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这对幼儿的视觉修养和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0.
“视点”是发话者观察事物的视角或立场。“视点”分析法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手段已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在现代日语语法研究中。从中国人学习日语的角度出发,运用“视点”分析法,对在日语语法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授受表现”进行分析和解读,旨在使日语学习者排除母语干涉的影响,准确掌握“授受表现”的表达技巧,顺利实现语言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闽东疍民的由来与变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疍民也称“疍户”,是旧时对分布在祖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水上群体的称呼。“疍”,又写作“蜑”、“蜒”、“蛋”等。《说文》:“蜑,南方夷也。”《康熙字典》:“蜑……一作蜒,或作疍”。《吴下方言考》:“疍本作但,后世改作蜑,柳宗元乃作疍。”历史上的疍民自成一族,因此有“疍族”之称。后来由于与汉族的融合程度过深,基本上失去了作为一个单独民族的特色,被称为“连家船民”、“水上居民”,为汉族的一个民系。闽东人一般称疍民为“船民”、“船人”,“曲蹄”(“屈蹄”)是旧时人们对他们的辱称。  相似文献   

12.
六朝语言形式批评研究的"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六朝文学批评中有着极为丰富的语言形式批评思想,这是六朝“人的觉醒”和“文的自觉”的重要标志之一。六朝语言形式批评为研究六朝文学创作与批评提供了一个的新视点。但长期以来,对六朝语言形式批评的研究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本文分析了产生此种现象的原因,指出研究观念、研究方法方面的问题和一些模糊认识是制约六朝形式批评研究的三大“瓶颈”。  相似文献   

13.
四川省五通桥城区方言的儿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通桥城区方言的“儿”词缀只有儿尾形式 (音节语素形式 ) ,没有儿化形式 (非音节语素形式 ) ;该方言儿尾的构词能力极强 ,几乎占据了“子”尾的位置 ;形成了以五通桥为中心的“乐山———五通桥———犍为”儿尾方言片 ,该片区内儿尾和儿化并存 ,该片区外 ,离该片区越近 ,儿尾比例越大 ,反之儿化比例越大。  相似文献   

14.
称呼语是一个很敏感的语言现象,它一直是语言学研究的对象。从语用学的角度看,称呼也是一种言语行为,必然受到礼貌原则的制约。本文作者根据Scollon的面子理论三个构成要素分析了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称呼语对面子理论实现方式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儿”是什么?除了“孩儿、健儿、女儿”等极少数词中的“儿”是一般语素外,几乎所有有影响的《现代汉语》教材或专著都说“儿”是语素,是语素中的后缀(或词尾)。比如张志公先生说:“子、儿、头”是“能表示附加意义的不自由语素”。①任学良先生说:“词尾‘儿’也是名词的标志”。②张静先生说“现代汉语里典型的词缀有……子、儿、头……”,③吕叔湘先生说“有一类复词,是在一个词根后头附加一个词尾的。先拿物体的名称来说,常在本字的后面加‘子’,‘儿’,‘头’等词尾”。④胡裕树先生说:“现代汉语里常见的是名词后缀‘子、儿、头’”。⑤胡先生的说法,似乎更具有权威性,因为这是摘自《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的。无须赘引了,总之,“儿”是语素,是语素中的词缀,这已是“定论”。  相似文献   

16.
哈特是战后法律实证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因应时势对法律实证主义思想进行了重大调整,人们称哈特的这种调整为法律实证主义的“诠释学转向”。即,从法律实证主义的“外在视点”转向了诠释学的“内在视点”。所谓“外在视点”指的是早期的实证主义者追求法的客观性,对法采取的是一种外在观察者的态度。这种“外在视点”无法把握法的全部特点,无法为法的有效性提供恰当的理由,因为法律的解释者同样是法律实践的参与者,无法采取“纯”客观的态度。哈特认为,法的有效性的根据要参考官员和市民对法律的内在态度,即“内在视点”。哈特的“内在视点”开启了法律诠释学之门。  相似文献   

17.
土家族土王与梯玛关系管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家族土王与梯玛关系管见张应斌“梯玛”是土家语对巫师的称呼,但“土王”却非土家语称谓。土家语称本民族的君长为“冲”,汉字拟音还记作:“送”、“踵”、“从”、“虫”等。“土王”即土著王,是汉族对土家族及其他民族君长的称谓,它不是一个很科学、很中听的名词...  相似文献   

18.
20 0 0年 1月 5日 ,新千年的钟声刚刚敲响。蜚声文坛的“女兵”谢冰莹女士 ,在走过了几乎整整一个世纪的路程后 ,在美国的旧金山溘然长逝 ,享年 93岁。谢冰莹的逝世 ,是继冰心、萧乾、苏雪林等文坛老宿相继辞世后 ,又一位老将的离去。谢冰莹出生于湖南冷水江铎山。这里风景优美 ,园林甚多。谢冰莹的旧居叫“守园” ,是扩建于明朝古道上的一处图书馆式的园子 ,园子里曾藏有两万多册典籍。在“守园”的附近 ,有“务本园”、“怡怡园”、“桂花园”、“式园”、“植本园”、“有心园”、“庐陵园”、“作新园”、“乐宜园”、“谷园”等十多个…  相似文献   

19.
目前国内语言学界通常是这样给语录下的定义: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从这个定义中可以分析出三个要素,即(1)最小的,即不可再分割的.(2)有语音形式;(3)有意义.三者缺一不可成为语素。“儿”在现代汉语中既可以独自成为单纯词,又可以和其他语素构成合成词.“养儿防老”、“儿不嫌母丑”等,这里的“儿”都自成音节,独立成词.表示父母对儿女的统称,或儿女对父母的自称。这个“儿”独自成音节,有自己的语音形式,又有意义,而且是最小的语言单位,所以一定是语素.“儿”除了自成音节外,还常和其它语素构成词:…  相似文献   

20.
文章对汉日三种称谓语境下不同形式的用法、功能和认知视点展开分析和对比,发现汉语的视点主要是与语言形式有关,而与称谓语境并无多大关联,其光杆名词是可借位视点,直接组合形式是平行视点,加“的”形式是相交视点。但是,日语的视点则与称谓语境有关,而与语言形式的相关性不大,其表自称和对称是可借位视点,表他称是相交视点。文章认为,不同视点选择的认知动因是主观性和交互主观性。汉语表自称和对称时,直接组合形式体现出较强的交互主观性,而日语有表交互主观性的形式标记,表他称时交互主观性最为凸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