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末民初困境重重,政局多变.政体模式的争鸣是清末民初政局的重要脉络.内阁制与总统制是争执的焦点,理论上的争鸣与实践中的交锋都在这两大政体间展开.然而历史并没有给任何一方以机遇,两大政体模式都在民国初期的历史舞台上昙花一现.后发外源性的宪政文化没能给资产阶级的政体模式提供应有的沃土;幼稚的政治团体难以担当推动政党政治的重任;威权主义传统与文化心理催生的军权政治从根本上取缔了民国初期建立内阁制与总统制的可能.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国一些顽固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打着政治体制改革的旗号,竭力鼓吹“政治多元化”,主张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议会制、联邦制和“三权分立”搬到中国,在中国建立“多元政体”,实行“多元主义民主”。他们抛出种种理由,作为在中国实行政治多元化的论据,用来迷惑群众,特别是蒙骗青年学生。在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斗争中,对这些谬论进行分析批判,揭露政治多元化的实质和危害,肃清其流毒和影响,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三、马克斯·维贝尔的国家社会学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马克斯·维贝尔(1864—1920)对政治社会学这个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科学独立学科的形成具有重大影响。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军事失败之前,维贝尔始终赞同德国自由资产阶级领袖们的这样一个共同信念:从政治继承性、合法性和实现帝国主义“强国”政策的观点来看,君主立宪政体模式是最为适当的方案。1918年,维贝尔改变自己的政治观点,提出“全民投票领袖至上的民主”概念,反映了他在德国政治发展问题上的阶级立场。维贝尔的基本概念是,晚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  相似文献   

4.
斯宾诺莎政治哲学的一个主题,就是讨论法律与政体的关系。其中,他特别重视关于政体的法治问题,明确提出了"政体法制是国家的生命"这一基本命题,认为法律的统治必须通过适当的政体结构予以体现和保障。以此为基础,斯宾诺莎分别探讨了法治的君主政体、法治的贵族政体与法治的民主政体等三种法治政体类型。这些法治政体,具有各自不同的制度安排。通过比较性的观察,斯宾诺莎将民主政治视为理想的法治政体。这在法治政体尤其是法治的民主政体之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张志军  李金侠 《唐都学刊》2004,20(3):150-156
新政的历史地位和作用需要重新评价。新政在美国历史上标志着资产阶级首次对生产方式进行主动调整。新政首次进行了体制创新和建立了混合经济体制。大萧条、新政迫使自由放任主义破产并确立了国家干预主义。新政既防止了美国的法西斯化又防止了美国的革命,确保了美国社会的长期稳定。新政带来的制度绩效消除了美国制度的合法性危机。柯立芝繁荣、胡佛反危机措施与新政之间存着复杂的关系。新政建立了现代资产阶级政体和管理体制,新政中实施的以工代赈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实践了凯恩斯的需求管理主张。新政以其建立的社会保障体系给美国社会配备了安全阀。新政亦首次进行了环保建设和人力资源保护。  相似文献   

6.
自1974年以来,资产阶级的政治学家和政界人士一直在探讨“西方民主”的未来问题。但他们在这个问题上的研究方式和结论,至今仍有重大的分歧。他们分别提出了技术统治论-系统论、人类学、历史以及其他方面的论据,从而对“西方民主”的未来作出了乐观主义的和悲观主义的两种截然相反的预测。社会改良派人士仍然一如既往地要求实行“更多的群众参与”,但与六十年代末期相比,他们对这种主张已有所保留,提得不如当时那么响亮了。相反,保守派权威人士的主张则要求对资产阶级民主加以纪律约束。新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家也在大谈“议会民主”已经过时,并不时鼓吹要实行赤裸裸的专政。  相似文献   

7.
朱承  Luo Yan 《孔学堂》2022,(4):40-48+148-155
祭公谋父的政治思想主要表现为德治与礼教,他主张“耀德而不观兵”的治理思想,反对滥用武力,主张推行修德、利民和文教的治理策略。在礼治天下的问题上,他主张依照先王所定下的礼制制度来构造依礼和谐的天下秩序。祭公谋父的政治思想中蕴含了共同体意识,他将天下看成是一个有中心、有边缘的差序格局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里,和平发展是最为重要的价值,亲亲尊尊是保证秩序稳定的伦理和政治原则,而尊重传统、尊重礼制的普遍共识,对于解决共同体成员的分歧来说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8.
中世纪早期(5─10世纪)的西欧各国和中 世纪的印度,同属于封建村社制类型。本文仅就 二者在政治制度上的异同点,进行比较分析。 一、在国体方面的异同点 政治制度就是国家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两个 方面,一是国体,二是政体。所谓国体,“就是 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①,也即国家政权 由哪个阶级掌握的问题。在人类历史上,有过奴 隶主阶级专政、封建主阶级专政、资产阶级专政 和无产阶级专政四种国体。既然中世纪早期的西 欧与中世纪的印度都属于封建村社制类型,那 么,其国体当然是封建性的。而且,二者在封建 国体形成的历史背景上也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9.
试析十月革命后美国资产阶级对国内社会主义运动的态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莉华 《学术交流》2006,35(4):185-187
十月革命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作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它的成功实践也给美国国内的政治生活带来很大的冲击和影响。美国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主”制与十月革命后苏维埃国家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存在着本质的差别和矛盾。因此,美国资产阶级对布尔什维克党企业国有化政策及其暴力革命的方式无比仇视。美国资产阶级的天定命运观和企图充当世界领袖的梦想,与布尔什维克党世界革命思想发生尖锐矛盾。美国资产阶级多信奉基督教,而布尔什维克党是无神论者,信奉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这些难以调和的分歧和矛盾,是美国资产阶级敌视十月革命和苏维埃政权的主要根源。  相似文献   

10.
随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斗争的展开,学术界批判封建主义的呼声一时缄默了。有的人对批判封建主义问题讳莫如深,有的人则有意无意地把批判封建主义腐朽思想与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对立起来,似乎强调批判封建主义,就会导致民族虚无主义,导致资产阶级自由化。例如有些论者在批判近代史上“全盘西化”的主张之时,居然不加分析地全面肯定封建传统文化,认为张之洞用以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抵制和反对资产阶级改良派政治改革运动的“中体西用”说,“在维护固有传统价值与机制的前提下,采纳西学,以  相似文献   

11.
论西方个人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通过西方个人主义起源的论述,认为,在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家眼中,个人主义是一种政治和社会哲学,而且从总的方面表明,个人主义不仅仅是我们在伦理道德意义上所理解的资产阶级道德原则,而是一种关于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及思想文化制度的全面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体系。因此它也造就了资本主义文明,从人性理论和人的价值理论上看,个人主义与利己主义在实践中相互认同;从政治制度上看,主张强胜弱败原则;从经济制度上看,就是保护和鼓励人们在经济领域的扩张和竞争,强调的是生存竞争原则;从思想文化制度来看,个人主义速成的是一种光怪陆离和扭曲痛楚的所谓“现代主义”和虚无主义。  相似文献   

12.
波利比阿政治思想再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波利比阿的政治思想以一种历史目的论为基础。政体演变论旨在发现各种政体依次更替的规律 ,了解人的理性与心理因素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提高政治家的预测能力。混合政体力图融合三种正常的单一政体的优势 ,在历史中发展形成的罗马共和国制度在这方面显示了更强的稳定性。但是混合政体也是可能蜕变的。这一难免的趋势显示了历史目的论的缺陷。  相似文献   

13.
在人类历史上,曾经存在过形形色色的政体,如古代埃及的专制政体,雅典的民主政体,罗马早期的贵族共和政体,中国封建时代的君主专制政体,近代英国的君主立宪政体。在现代,政体的种类仍十分繁多,美国是总统制共和政体,意大利是议会制共和政体,瑞士是委员制共和政体,北欧的许多国家实行的是议会制君主政体,霍梅尼的伊朗实行的是在一个至高无上的宗教领袖统治下的、在神权政治指导下的所谓“伊斯兰共和政体”。在社会主义国家,一般都实行共和政体。但是,共和政体在不同的国家里采取了不同的形式……政体种类的繁多使政体分类成了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在政治思想史上,许多著名的思想家都探讨过政体分类问题。由于政体分类标准上的差别,政体的名称和分类众说纷纭。  相似文献   

14.
日本近代早期,在大力鼓吹实行议会政治必要性的基础上,政治界和思想界围绕议会如何设立的问题展开了论争:关于议会构成,有一院制和两院制的分歧;在议会设立途径上,存在由天皇任命、民选产生、官方确定、部分民选部分任命以及采取多渠道设立等各种不同的主张;关于选举人资格,存在着资格限制和无资格限制,即实行有限选举还是普选两种主张;关于上院和下院议员任职的身份,大多数人主张有不同的限定。这些论争最终推动日本君主立宪制的议会政治的诞生。  相似文献   

15.
民主集中制政体是毛泽东根据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国体确定的,其根本任务是建设几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共和国,实现共和国无支配自由的根本目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国体反映在民主集中制政体上,形成混合均衡的共和政体,因而共和是民主集中制政体的政治性质、核心理念和实践模式。本文认为,民主集中制是无支配自由与共和模式有机结合的德性实现;而两者的扭曲结合则造成民主集中制政体的蜕变,以致给共和国与人民带来无穷祸害和灾难。  相似文献   

16.
日本近代政治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军部在政治中拥有极大的发言权。统帅权独立为军部干政提供了法律依据 ,而军部大臣现役武官制又为军部干政提供了组织上的保障。特别是随着军部法西斯体制的确立 ,军部几乎完全掌握了政策决定的主导权。当然 ,在政策决定中陆军和海军存在着意见分歧 ,甚至在陆海军内部 ,也存在着不同的派系 ,坚持不同的主张。而且这种分歧常被日本的一些学者所渲染 ,强调历史的可选择性。其实这种分歧只不过是追求对外政策目标手段和方法的分歧 ,其扩张日本权益 ,侵略周边国家的实质始终是不变的。一  所谓的统帅权是指对军队…  相似文献   

17.
自由主义过分强调权利的个体性,主张幸福生活的个人特殊性,反对公共权力对公民美德的建构;民主主义过于重视公民个体对公共生活的话语权力与决策诉求,怀疑政治精英的公民道德状况及其审慎理性水平.这为美国宪法制定者所忧虑与不喜,他们制定的美国宪法以共和主义为政体框架,试图超越自由主义与民主主义;遏制自由主义与民主主义对个体权利和个体政治参与的过度民主要求,张扬政治精英领导责任、审慎理性的下的共和政治观.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西方政治思想史主要是契约论传统嬗递演变的角度,考察了康德政治哲学的若干重要观念。作者指出:康德将原始契约作为观照人类社会状况的一项纯理性观念而非历史事实,拨开了笼罩在契约论传统中的一层迷雾;康德在其政体分类原则基础上深刻批判卢梭追求的抽象直接的民主制,揭露公意与自身及自由的矛盾,主张代议、立宪、共和政体的理论内蕴,在当代具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论立宪派与清政府在“立宪”问题上的分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产阶级立宪派,是辛亥革命前后活跃在中国政治舞台,并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政治派别。正确评价立宪派,对于正确认识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政治史、思想史具有重要意义。如何评价立宪派,重要依据之一,是它在辛亥革命前的“预备立宪”中与清政府的关系。全面地看,在预备立宪期间,立宪派与清政府虽有依存、一致之处,但又存在严重的矛盾、分歧。在通过预备立宪抵制、消洱革命这一点上,双方是一致的。但是,在如何进行立宪的问题上,彼此是矛盾、分歧的。在过去,人们着重强调立宪派与清政府之间依存、一致的方面,因而把立宪派斥为清政府的“帮凶”、“同…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初,资本主义列强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扫除了封建社会种种旧有不平的资本主义政治,又给整个世界带来了种种新的不平。以“平等革命”相号召,以建立近代民主制度为己任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力图免蹈覆辙而未雨绸缪。作为“有学问的革命家”,章太炎即在辛亥革命时期系统提出了自己的国家政体思想,其核心所在,乃热切追求平等——均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