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丁字型”社会结构与“结构紧张”   总被引:91,自引:0,他引:91  
本文采用国际社会经济地位指数的方法分析“五普”数据 ,发现中国社会是倒丁字型的社会结构。造成该结构的主要原因是城乡的分隔。丁字型结构造成了持续的“社会结构紧张” ,社会群体之间需求差异太大 ,社会交换难以进行。几乎所有的社会问题 ,都可以从丁字型结构和结构紧张上得到解释。中国社会要想最终从“紧张”走入“宽松” ,需要等待丁字型社会结构的根本转变。最后 ,本文提出了社会结构转变的基本战略。  相似文献   

2.
以社会公正奠定社会安全的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忠民 《社会学研究》2012,(4):17-24,242
中国社会现阶段,社会矛盾问题日益凸显。究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发展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特别是在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核心内容亦即社会公正方面出现了明显的问题。社会公正是社会安全的基础,也是制度安排的基本依据。维护社会公正是缓解贫富差距的重要杠杆。社会公正有利于形成良性互动的社会结构。维护社会公正是形成橄榄型的社会结构的主要途径。只有维护并促进社会公正,才能有效地解决和缓解社会矛盾问题,确保中国社会的安全运行。  相似文献   

3.
人类学家拉德克里夫·布朗作为结构—功能学派的代表人物,不仅对社会结构、社会功能进行了解释,还将社会结构放入对社会功能的研究中,是人类学重要的研究范式,他的社会进化理论认为,"适应"在社会进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在《原始社会的结构与功能》一书中,从社会适应的视角对社会中的制度、仪式和法律世界等进行了研究,探讨制度、仪式和法律等在社会结构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当前,学术界对于中国社会结构形态的认定还存在较大分歧:陆学艺主持的“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认为,一个“洋葱头形”现代化社会分层结构在现阶段的中国社会已现雏形;而李慎明主持的“当前我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研究”课题组则认为,我国已经形成了“两个阶级三个阶层”的“类金字塔形”社会结构;孙立平则认为,我国当前社会结构呈现为贫富差距很大的“蜡烛台形”。  相似文献   

5.
6.
回首两个月的试用历程,倍感弥足珍贵。在这期间曾豪言壮志,渴望一展才华,也曾困惑迷茫,不知所措,更曾感受到团队成员对我的包容、支持和帮助。  相似文献   

7.
生成的绝望     
做社工最怕碰到什么样的人?有社工说,最怕遇到绝望的人——伤心也好,生气也罢,都对生活还有期盼,唯绝望的人,对生命已无所求,是最难改变的。  相似文献   

8.
中国城市居民的社会网络资本与个人资本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基于200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以结构方程模型为分析工具,本文探讨如何测量个人资本和嵌入在社会网络中的社会资本以及两者间的关系;针对中国城市居民的讨论网和拜年网,建立了以网络规模、密度、网顶、网差、职业类型和单位类型的多样性为指标的社会网络资本的测量模型;分析了嵌入在这两个网络中的社会资本与通过权力、财富与声望来测量的个人资本之间的关系,提出情感性网络中的社会资本对个人资本并无影响,而工具性网络中的社会资本对个人资本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9.
在社会转型的加速期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推进过程中,西北地区的社会结构转型特征愈发明显,主要表现为城乡结构转型、人口与家庭结构转型、就业与收入结构转型。由政府、市场及社会等多方主体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良性协调的发展模式是西北地区从乡土走向城市的社会结构转型之路的重要动力。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统筹城乡发展,优化人口与家庭结构,扩大就业与增加居民收入,以促进地区社会结构转型深入。  相似文献   

10.
我国现阶段的阶层存在很多问题,城乡二元结构,社会贫富差距拉大等。重视阶层中存在的问题,谋求解决方案,对于我国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
12.
为什么不同的政策到了下边,鼓捣鼓捣后大体的政策效果就差不多了?哪怕是一些看起来针锋相对的政策,到了地方,得利的都是同一群人。  相似文献   

13.
社会福利的文化透视:观点与简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学阶层继承和地位获得的研究范式,源起于先赋性与后致性理论。基于此,社会分层学家提出的操作性假设是:如果大多数社会成员在等级有序的阶级结构中获得的社会位置,主要是阶级出身和家庭背景所决定,这个社会就是封闭型社会(或传统性社会),在这种社会中,阶级继承是社会成员获得社会地位的主要形式;如果大多数社会成员  相似文献   

14.
乡村社会的结构性巨变,必然带来乡村社会关系的结构性质变,因此研究乡村社会关系结构的变迁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鉴于当前乡村社会关系功利化、理性化的共识,本文以面对生命安全这一人类的利益底线作为试金石,考察乡村农民与乡村艾滋病人之间的关系取舍行动。通过对乡村艾滋病人原社会关系系统的断裂、旧关系修复与新关系重建过程的分析,我们发现乡村社会个体的社会关系系统已经呈现出明显的内核与外围两极分化的结构,乡村社会关系的外围已高度利益化,而与之对应的是内核部分的高度情感化。乡村社会关系结构日益简单,传统的社会支持网络向家庭内核萎缩,使乡村生活的风险加大。因此,在乡村家庭作为基点的社会支持系统之上,建立以经济利益导向为基础、现代"抽象体系"为媒介的社会组织体系与社会关系系统,来变革乡村社会组织形式,并在制度设计的过程中,以现代的利益关系纽带取代对传统伦理、情感关系纽带和传统社会支持网络的依赖,以适应乡村市场化社会发展的未来。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以来,随着西方改良主义的迅速发展,人们对改良主义产生了一系列困惑,本文就西方改良主义产生的定义、产生的原因以及当今改良主义所遇到的困惑作以阐述。  相似文献   

16.
“马太效应”一词的最早使用者是科学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他借用《圣经·马太福音》中耶稣的警喻“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来表征科技共同体中客观存在的“强  相似文献   

17.
一个分工看守社会良心的人,社会既要助长他的利己之心,又要助长他的良心。这么个巨大矛盾植在他心中怎么会不迷失了他的灵魂呢?  相似文献   

18.
19.
"小泉改革"是日本第三次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次积极改变经济不振的大胆尝试。然而,改革并没有取得振兴经型社会"之关系,分析改革对社会结构的影响,或给即将步入"M型社会"的国家提供些微思考。  相似文献   

20.
让·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一书的开篇中曾写道:“今天,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一种由不断增长的物质,服务和财富所构成的惊人的消费现象,它造成了人类生存环境中的一种根本变化。恰当地说,富裕起来的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人的包围,而是受到物的包围……我们生活在物的时代:即生活在物品不断更替换代的现实中,在过往所有的文明中,能够代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