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非法占有目的认定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海涛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8(1):50-52
通过对非法占有目的内涵的确立,对非法占有目的在司法实践中存在范围予以限定:当非法占有目的以隐形之形式出现时,具体应采用左顾右盼法、体系考察法、自我审视法进行判断,并对非法占有目的的形成时间予以限定。 相似文献
2.
易小松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5(3):348-353
作者认为以古今贯通的视野 ,从民众的观念系统来研究女性问题是很有意义的。在中国历史上 ,上层文化和中下层文化表现出来的女性观往往有截然不同之处 ,而在长期的学术研究几乎没有女性的话语 ,因此换一种眼光 ,研究民俗文化视野中的女性很有必要。本文从生命起源领悟女性的纯真本质 ,从历史发展思考女性地位的起伏 ,从日常生活描述女性的生存状态 ,从自我意识探索女性的发展前景 ,多方面地 ,层层深入地展现了在民俗文化视域中女性研究的特色和优势。特别呼吁当今女性在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中认识自我 ,发现真我 ,以积极的姿态去传承、享用、创建女性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3.
民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对民俗文化的外宣工作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异化翻译提倡以源语文化为归宿,保留源语在语言和文化方面的差异,可以保留民俗文化中的特色元素,有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有助于保护文化身份的清晰度。本文以河北民俗文化翻译为例,采取异化的视角对民俗文化外宣策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赵德利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2(4):36-41,47
关陇作为中古地域政治文化集团概念是由史学家陈寅恪提出并产生广泛影响,甘肃学者王知三等人借关陇概念描画关山龙山地区民俗文化特点亦有新见。陕西高校哲学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关陇方言与民俗研究中心立足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的大局,遵循高校服务社会地方的办学与科研宗旨,将自己的研究范围确定在关中西部—陇东这一地理范围,从而形成新关陇地域文化研究区域。关中西部和陇东地区,方言接近,同属中原官话秦陇片;生活文化习惯十分相似,在饮食、居住、民间节庆及其文艺传承方面,甚至比关中东西部的差异更小。周秦传统文化的影响在此地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5.
韦坚平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7(4):1-5
民俗文化的选择是人类群体在社会生活需要的推动下产生的一种价值思维判断。最初的一些民俗文化选择缘起于人类的本能选择,是由原始基本生活需求推动,从自然走向文化的选择。作为民俗文化核心观念的群体功利观念影响着民俗文化的选择。“仿效”具有文化选择的意义。前民俗行为经群体选择而成为民俗行为。一般情况下,民俗文化的群体选择由众多成员的选择逐渐集合而成。移风易俗要从俗民个体的自由选择开始,让更多的人具有相应的科学精神和文化觉悟,让众多理智的个体选择集合成我们时代群体的民俗文化选择。 相似文献
6.
7.
黄云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6(8):1-2
屏南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内涵厚重。但由于旅游业起步较晚,民俗文化旅游不被重视,发展滞后。屏南白水洋知名度的日益提高,为其发展民俗文化旅游提供了契机。应该充分挖掘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采取各种有效对策,促进民俗文化旅游更好更快地发展。 相似文献
8.
黄正泉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3):40-43
人学是一个学科群。在当前的人学研究中 ,有几个重要问题值得关注。首先是人学研究中各特殊学科的内容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比较模糊 ,出现了相同的内容从不同的角度讲 ,不同的角度讲相同的内容 ,导致了人学上的所谓“怪圈”。其次是人学研究中各特殊学科的内容没有提升为人学的内容 ,即没有处理好个性与共性的关系 ,导致了人学什么问题都研究的虚假性。人学不能脱离对人研究的各特殊学科的内容。从各特殊学科的内容中概括出人的本质属性 ,构建出人的完整图像 ,才是人学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9.
孟万春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5(3):82-85
方言是记录文化的工具,也是民俗文化的构成要素。陕北方言是黄土地锻造的,它不仅积淀着陕北文化,而且体现着陕北文化。透过这种独特的方言艺术,可以回溯曾经的陕北历史,领略精深的陕北民俗,解读淳厚的陕北人性。陕北方言凝结了陕北人的智慧,也雕塑了陕北文化。 相似文献
10.
黄亚平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77-82
象形字的问题是一个看似简单明了实则复杂多变、内涵丰富的基本问题。中外学界对象形字的问题多有讨论。在象形字的概念方面,中国传统文字研究比较重视从文字与图画的关系来界定象形字,国外文字学界多从语言与文字关系角度来定义象形字。今天我们讨论象形字的概念,应该注意区分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从文字、图画、语言三者的关系来定义象形字。在象形字的表达手法方面,实际存在着写实性象形字与写意性象形字的区别,而且两种手法往往同时共存于一个系统的文字中。在象形字的演变历程方面,文字史上存在过没有象形表达手法的早期文字,实际材料提醒我们必须注意早期文字表达手法的多样性特征。把文字的创制简单的归结为对图画的抽象,认为象形字是从图画演变而来的,所以文字跟图画一样也必然经历从具象到抽象的过程的认识是不全面的。 相似文献
11.
窦存芳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4(5):63-65
雅安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不仅是生态旅游的圣地,而且有极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本文着重探讨如何凭借生态雅安这个魅力屏障来开发其民俗文化旅游资源。 相似文献
12.
林贤东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22(1):105-108
经对海南岛临高、昌江、三亚、东方、琼海等市县渔村的海洋生活习俗、生产习俗与信仰习俗的调查,分析了海南海洋民俗文化的基本内涵.正确解读其中的历史信息,有助于新的海洋民俗文化建设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中日端午民俗文化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宇林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
端午节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至今各地存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中国的端午节习俗于唐朝传入日本民间并流行至今,其主要表现形式为:在门口插菖蒲和艾蒿;洗菖蒲浴;供奉粽子和柏饼;悬挂"鲤鱼旗";等等.端午节在日本传承的过程中发生了流变,先后演变为男儿节、儿童节,节日庆祝形式也在发生变化.日本对端午节等传统节日民俗文化的高度重视与保护值得我国借鉴与学习. 相似文献
14.
邓亚楠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3,(5)
旅游产业消耗低、带动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我国西部地区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和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具备开发民俗文化旅游和生态旅游的前提条件,如果能够充分挖掘西部地区旅游资源优势,发展民俗文化旅游和生态旅游,对于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针对西部地区民俗文化旅游和生态旅游开发现状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与总结,认为要科学合理地开发西部地区的旅游资源,加强当地旅游的宣传教育工作,加强区域之间的合作,以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5.
祁大文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Z1)
俄罗斯的民俗、文化是世界文化宝库之瑰宝奇葩,具有博大而又精深的内容,了解这方面情况,有利于两国人民之间的跨文化交际,开展和发展友好往来和互利合作。 相似文献
16.
武宇林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11,(2)
端午节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至今各地存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中国的端午节习俗于唐朝传入日本民间并流行至今,其主要表现形式为:在门口插菖蒲和艾蒿;洗菖蒲浴;供奉粽子和柏饼;悬挂鲤鱼旗;等等。端午节在日本传承的过程中发生了流变,先后演变为男儿节、儿童节,节日庆祝形式也在发生变化。日本对端午节等传统节日民俗文化的高度重视与保护值得我国借鉴与学习。 相似文献
17.
18.
何学威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6(2):136-139
民俗文化是隐藏人民生活与思想中的象征符号。每个民俗文化符号,都传达着特定的民族的、民俗的、历史和文化的内涵。民俗文化符号无论是以物质或精神的形式融入商品之中,即会产生“超值”现象。发掘、生产、销售这种“民俗文化符号”,是第三第三产业今后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民俗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19.
20.
张冀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0(4):154-156
民俗文化广告是一种综合性的实用艺术,也是一种独具魅力的审美文化现象,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民俗文化广告通过民俗文化与广告传播的有机结合,以新颖的创意、优美的意境和富有冲击力的表现手法,在满足受众审美需要的同时,利用民俗文化拉近受众与商品之间的距离,从而达到更好的广告效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