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鲁迅小说的意象与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的小说创作始于对民族生存危机的清醒认知,而这种危机感最深刻集中地沉淀在他关于死亡的叙事之中,并由此展现了死亡施、受双方的复杂形态与关系,反思了民族历史与文化的非人性,更反思了启蒙者置身其中的宿命式痛苦及其身份与作用,从而彰显出死亡叙事的丰富意蕴。  相似文献   

2.
"奔走"意象是张炜小说《曙光与暮色》的主题意象。张炜通过反复强调,让"奔走"转化为包蕴意念的象征性意象。"奔走"意象与多元主题相关:"奔走"意象将作者强烈的入世情怀、反思意识和批判意识体现出来;作者借"奔走"意象象征了现代知识分子对自由人生的向往和追求;"奔走"意象还包蕴着存在意蕴。就生成原因而言,"奔走"意象是张炜人生状态在文本中的艺术凝结;"奔走"意象的营构与作家的流浪情结有关;"奔走"意象是张炜继承"中国现代文学形成的新传统"而创构的一个行为意象。  相似文献   

3.
电影《建党伟业》中有不少与辫子有关的情节与意象,这些情节与意象从1911年毛泽东理发延续到1920年辜鸿铭离开北大,贯通于《建党伟业》所叙历史。《建党伟业》中的“辫子”意象既是满清兴亡的标志,也是新旧体制与文化更替之象征。《建党伟业》中的“辫子”意象在材料取舍、线索拟建、人物塑造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制作者们运用特定的影像技术,让“辫子”意象与其它类似的意象一起来实现既定的叙事目标。对这样的意象进行深入的分析,有助于理解电影中的人物、事件与电影创作的原初意旨,也提醒观众对待传统与历史应有相对宽松与辩证的态度。  相似文献   

4.
叙事作品中的主题意象能够给作品带来画龙点睛的功效,使作品的主题显得幽渺而深邃。凌叔华以女性特有的心理和视角,意在通过“家”这一审美意象,来透视中产阶级女性狭窄的生存空间和苍白的生存处境。  相似文献   

5.
"荒诞"一词在字典中一般被解释为不合逻辑、不合情理、悖谬、无意义和不可理喻.二战后,在文学创作中,"荒诞"一词逐渐成为具有高度思想概括性和丰富内涵的概念.加谬在<西绪福斯神话>中首次把"荒诞"定义为一种人与世界的紧张的对立关系.尤奈斯库认为:"荒诞是指缺乏意义."[1]罗贝尔·埃斯卡尔皮的定义是"荒诞是理性协调的颠倒".表现荒诞的世界和荒诞的人生是西方现代主义作家创作荒诞文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文学是以意象形式来反映人的外部世界和内心感受的,汉字以其意象性结构为汉语文学提供了一种对世界审美把握的最佳资源:(一)汉字语象成就了汉诗的"画意"追求;(二)汉字意象孳乳了汉诗的比喻意象;(三)汉字分行排列凸现了汉诗的丰美意象。有血有肉的汉语文学源于对汉字的精心雕琢,现代汉语文学,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美的资源",在全球化的语境下保持地方性和民族性。  相似文献   

7.
“辫子”作为一个审美对象,是鲁迅对中国文化保守性特征的典型概括的结果,是鲁迅情感和思想借以表达的对象物,它使鲁迅作品讽刺和幽默的色彩更加鲜明,也体现了鲁迅创作中取材与加工的个性特征,研究“辫子”对鲁迅创作的影响,可以加深对鲁迅作品美学及思想意义的体验与理解。  相似文献   

8.
"打倒奴隶思想,埋葬教条主义" --毛泽东对奴性的批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泽东崇尚个性、自由,痛恶奴性,提出"个性如不得解放,就没有民主主义,也没有社会主义".他对奴性的批判主要体现在对教条主义的批判上,他把批判奴性同坚持党的独立自主路线相联系.今天,奴性仍不同程度普遍存在,阻碍着社会主义现代化、民主化的进程.批判奴性仍有现实的迫切性.  相似文献   

9.
“五四”的主题是政治挤压下的启蒙。“五四”整个发展过程中启蒙始终不能完全脱离政治。“五四”落潮,并不是“救亡压倒启蒙”,而是启蒙自身发展和实现现代民族国家必然的客观要求。“五四”启蒙运动是不彻底的,这有其发展的历史性和客观性。因此不能脱离政治孤立地看待启蒙。  相似文献   

10.
论《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象与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象是诗歌的本体。早在明代,胡应麟就已经意识到了《古诗十九首》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就在于其丰富的、微妙的、甚至是重复出现的意象。本文从意象的角度出发,探求《古诗十九首》生命主题的深刻历史内涵以及其艺术魅力的源泉。生命永恒、生命短暂、生命死亡这一组生命意象中融入了游子们对生命悲剧的感伤与无奈。无法求得生命长久的游子们转向对现实生活的追求,从而表现出了对生命的爱恋、追求与肯定,形成了对生命各个角度的思考。生命意象群与人生短暂的主题浑然一体,使《古诗十九首》达到了“兴象玲珑,意致深婉……泣鬼神,动天地”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1.
诗歌是“带有音乐性的思想”,1 7世纪英国诗人托马斯·克鲁的“歌 :‘别再问我……’”,以细致的遣词创造出一系列生动的意象 ,以富有乐感的节奏韵律和协调一致的结构从整体上烘托和加强主题的表现 ,展现出一首优美动人的爱情咏叹调。  相似文献   

12.
论余华小说“活着”意象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华的小说《活着》以富含哲理的客观叙事,通过展示普通人的生活样态,创造了“活着”的独特意象。这一意象既是现实人生中反复出现的“典型情境”的感性显现,又与中国传统儒道哲学文化有着深层联系,同时具有人类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13.
恩格斯深刻揭示了黑格尔形而上学的哲学体系和辩证法的矛盾,指出其根源之一是“拖着一根庸人的辫子”。这根“庸人的辫子”即是一种软弱、见风使舵的人格,是自私自利、谨小慎微地向保守的政治和鄙俗的环境屈从、妥协的习气。  相似文献   

14.
鲁迅小说女性书写的突出特点,是沉重而鲜明的死亡主题,女性死亡主题蕴涵着对封建文化的深刻批判, 在这种批判中,鲁迅充分运用了象征这一“批判的武器”。  相似文献   

15.
刀尔登 《社区》2014,(2):17-17
汉代“纯文人”中,我最喜欢与最不喜欢的,都是司马相如。他的文才,自不用说;他的性格,大有可爱之处。最有意思的是“当垆卖酒”这一出,几近无赖,然而无赖得有风度。顺便说一句,当初他勾引卓文君,是看上了卓老太爷的家产,不过结尾圆满,历代不以为乱。  相似文献   

16.
情绪记忆和孙惠芬小说意象创造关系密切。情绪记忆,是意象创造的资源。她偏于情绪记忆,能记住"感动的情境"与机理,主体情绪时而与意象创造呈现共时性状态。这样的情绪记忆使她擅长在文本中捕捉人物心灵的瞬间,并把微妙作为最崇高的审美追求。小说中的意象多是她情绪记忆的审美对象化,是创作主体与人物主体的精神寄托,是文本欲望世界的敞开,是"乡下人"情绪记忆的回溯与印证。成功的意象创造源于情绪记忆而又超越情绪记忆,在动与静、诗性与哲性、感性与理性、并置与对比中充满张力,又充分统一,体现审美的多义性。  相似文献   

17.
王平 《金陵瞭望》2011,(27):21-21
近来,一百年前的辛亥革命,成为热门话题。从影视图片资料中。我们看到大量珍贵的历史画面。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黍离文学主题中,具有象征意义的一系列意象密码如麦秀、乔木、铜驼荆棘、铜人清泪等等,各自有着产生的背景和功能机制,其共同借助于视觉意象的表现功能,为主题的重自我中心的主观体认、主悲凉情调等,起到了同类意象家族汇聚的整体性效应  相似文献   

19.
唐宋词作品中“花”意象的复现率很高。从符号学的角度来讲,意象是通过意象符号表达出来的,它们是情感与形式的统一体。如果将词比作是一座精美的建筑,意象符号就是构建它的建筑材料,是词人情思的最佳载体。因此从这些浸透着情感的意象符号入手,我们不难破解唐宋词中的奥秘。  相似文献   

20.
在尤金·奥尼尔的<安娜·克里斯蒂>一剧中,海、雾、陆地等意象频繁出现,本文从分析这些意象各自所具有的丰富象征含义及其三者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入手,来阐释<安>剧所蕴涵的悲剧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