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3月31日,全国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召开第六次会议,中央纪委副书记、全国政务公开领导小组组长何勇指出,要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为政务公开工作的规范化奠定坚实基础。继续开展建立健全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制度、政务公开评议制度、政务公开工作责任追究制度的试点工作,将政务公开的精神贯穿于政府各项业务工作制度中,真正使政务公开成为政府施政的一项基本制度。同时,会议还强调要加紧工作,推动《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尽早出台。6月12日,全国电子政务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温家宝总理在批示中指出,要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为公众参与经济社会活动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2.
政务公开是构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方面,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环节,转换政府职能提高工作作风的途径和加强廉政建设的重要措施。人事部门是政府机构的重要职能部门,加强人事政务公开工作是新形势下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实施一年多来,镜湖区信息办坚持以贯彻落实《条例》为核心内容,着力做好政务公开的基础工作。随着政务公开的组织体系、工作机制、公开网络平台和监督保障制度的全面建立,全区政务公开工作逐步走上了以信息化、网络化为主渠道,科学规范地主动公开政府信息,把信息服务送到千家万户,送到广大市民的身边,为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挥出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新农村实践     
《领导决策信息》2011,(36):22-22
县级政务公开政务服务试点即将启动 9月5日召开的全国省际政务服务工作交流会议透露.今年下半年我国将在100个县(市、区)开展县级政府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试点工作。试点计划用一年左右时间,把《县级政府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基本目录》中的内容在县本级通过电子政务平台进行公开.实现电子监察全覆盖。  相似文献   

5.
政务公开制度是现代民主国家的一项重要制度,已经成为我国政治建设与发展,政治体制改革与民主建设的重要步骤,尤其是政务决策、政务信息、政务执法与办事流程以及干部人事任免的公开,已成为构建透明型政府的应有之举,对我国政府形象的建设也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肖志华 《领导科学》2007,(13):11-12
开展政务公开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责任政府和法治政府的客观需要,也是构建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遂川县本着全面、真实、及时的原则,强化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深入推进政务公开,着力打造透明政府,有效促进了政府廉政建设,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我们的主要做法有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在重大行政决策中,政府不仅需要确保决策信息的公开透明,而且需要使公众更大范围、更大程度地参与决策制定中。推进政务公开与公众参与的有机结合,有利于规范政府权力的行使和运用,促进公共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政策执行力。通过建立主动及时、全面权威、方式多样的政务公开机制,科学设计公民参与的参与主体、参与目的和参与方式,同时将政务公开贯穿到公众参与的事前协商、事中决策、事后反馈的全过程,从而实现公共决策中政府与公众的良性互动与合作。  相似文献   

8.
政务公开主要的要求是使政府的工作内容公开化,对于政府筹划或正准备进行的各项工作,分类进行公开,并对各项工作内容及进程予以公开,任何公民都可以通过特定途径,如政务公开栏、政务公开网络等进行查询、监督。本文拟就机关政务公开的意义和公开的方式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9.
朱峰 《管理科学文摘》2009,(31):264-265
政务公开是目前世界各国行政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现代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对于我国来说,政务公开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环节,是防止并遏制腐败的有力手段。推行政务公开,对我国当前的政治、经济发展和改革事业具有重要意义。作者对完善我国政务公开制度的基本原则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应该指出的是,本文力图用辩证的方法,在对比中分析得出在借鉴过程中所应坚持的考虑中国特色、有所为有所不为,统筹兼顾,坚持多样性的统一等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0.
为提高政府行政效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10月9日,大连市政府行政服务中心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社会团体、新闻单位等社会各界聘请了10名监督员,对全市服务型政府建设相关工作进行监督。监督员有权力监督各级政府行政服务中心窗口及工作人员的服务工作,监督各级政府及其部门推行政务公开。  相似文献   

11.
5月1日,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实施,"及时、准确地公开政府信息"将成为各级行政机关的一项重要职责和基本义务。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加强对这些公开后的政务信息的利用和共享,在一定程度上,这可能是比政务公开更重要的一个问题。没有对政务公开信息的利用,公开了的政务信息就可能失  相似文献   

12.
从新制度经济学的委托代理理论出发,提出政务公开影响公共服务质量的内在逻辑;随后以人民调解为切入点,结合fsQCA,探究基层政府政务公开的有效模式。研究发现,一方面政务公开可以缓解委托代理中的信息不对称,增强外部监督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可以降低公众获取公共服务的行政负担,进而提高公众对公共服务质量的主观满意度。较高的公开信息完整性是高质量的基层公共服务的充分条件;基层政府政务公开的有效模式主要有两种,即政务公开信息丰富性低但信息获取的便捷性高和政务公开信息丰富性高且公开信息的及时性高。  相似文献   

13.
徐华 《领导文萃》2012,(24):17-20
这次调查问卷中,61.10%官员和47.2%民众都认为"全面推行阳光政务,实现权力运行公开透明"是"下一步解决消极腐败问题的突破口",官员和民众对这个问题认识的高度一致,足见官民对于政务公开的由衷期待。现代社会的政务信息是一种公共产品,政府公开信息不是恩赐,而是法定义务;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理念问题,是建立法治政府、廉洁政府的需要。按照现代民主政治的要求,政府有客观、公正、及时地公开其掌握的公共信息的责任和义务。除了必要的保密限制,应该破除部门和少数个人对信息资源的垄断。  相似文献   

14.
提高民族地区基层政府政务公开工作水平有利提高于政府行政效率、公务人员工作绩效,有利于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及时发现并解决腐败问题,有利于保持民族地区社会的和谐稳定。本文以民族地区基层政府政务公开作为研究对象,以云南大理州漾濞彝族自治县为例,探究基层政府政务公开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提出各项措施。  相似文献   

15.
在政府信息公开的背景下,特别是《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颁布施行以来,全国各地政务公开工作纷纷开展起来,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行政机关档案利用工作的变革,如《机关档案工作条例(征求意见稿)》规定,各级政府机关应依法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提供档案信息查阅服务。在现行机制下,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与档案提供利用工作存在哪些不相适应的地方?如何寻求二者的结合点?本文拟就此问题作一探究。  相似文献   

16.
南江县政府稳步扎实推进政务公开工作,落实工作责任、畅通公开渠道、建立长效机制,实现政务公开由“半”到“全”、由“量”到“质”、由“浅”到“深”的转变,成功助推了南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17.
阳光政府是透明的政府、温暖的政府,其本质是执政为民的政府。透明,决定了政府要实行政务公开,使人民充分享受知情权和监督权;温暖,决定了政府必须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全力维护和发展人民的根本利益,真正体现执政为民的本质。阳光政府对社会公开、公正、廉洁、高效的管理和服务,有利于人民群众参政、议政,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实现社会安定团结;有利于限制滥用职权,便于监督,减少或遏制腐败现象;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保证资源向最能发挥效用的部门转移配置。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才有可能避免腐败。从现代行政管理发展趋势看,实施政务公开,建设阳光政府,  相似文献   

18.
魏红 《领导科学》2006,(21):42-43
政务信息公开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新型责任政府、保障公民合法权利、提高政府公信力、降低行政成本、增强公共服务的基本要求,而信息技术在打破森严层级制度,实现公共信息有效公开,达成行政活动的透明、权威、民主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电子政务、网上政府等新型政府运作手段开始走向前台,当电视直播、网上互动等政务信息公开方式愈发引起关注时,党政领导干部的信息素养必然成为决定政务信息公开效度的关键要素及衡量国家信息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身为国家权力的执行者、行政活动的实施者及社会发展的推动者的党政领导干部,其…  相似文献   

19.
新农村动态     
《领导决策信息》2008,(22):24-24
晋州"一网办公"经验向全国推广围绕政务公开和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河北省晋州市共投资840多万元,将42个部门的2173项行政权力组建为集信息发布与咨询、审批与收费、管理与协调、投诉与监督为一体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并在市政务服务中心顺利运行的基础上成立了乡镇政务服务分中心,实现了政务"一网办公"。  相似文献   

20.
<正>政务舆情回应是行政机关在互联网时代政务信息公开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2016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在政务公开工作中进一步做好政务舆情回应的通知》,在政务公开工作框架内对政务舆情回应进行了总体性、原则性的部署。为了避免"程序空转""制度失灵",真正切实增强政务舆情回应能力,提高政府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