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天台智顗所说的止观法门可说是最全面的实践成佛之道.其止观理论包括三种,即渐次、不定以及圆顿.智颉将圆顿止观视为证悟实相真理的途径,代表着获得解脱之道的最圆满的实践.圆顿止观理论是天台佛学独具的特色.在这个体系里,智顗引介了组成实相的"一心三观"的学说,三观的内容是为空、假、中三谛.本文通过禅定修习的个案研究,来说明圆顿止观是如何让行人悟入事物的本性,以及如何训练一心以使行人圆融无碍地洞见诸法实相的.行者不仅籍此而在知性上解悟真理,更能通过禅定三摩地的经验而直接证悟实相真理.  相似文献   

2.
天台圆教实质的开创者智顗大师,临终时曾诵念弥陀名号以往生西方净土。智顗此一临终事迹,日本学者安藤俊雄解读为因为智顗修行天台圆教失败,故而转修净土的表现,笔者不能同意这样的看法。本文从智顗晚年梦见宝塔倾颓与获告他方华整的梦示的解读,以及天台圆教从观心圆悟的理悟,以臻至于圆佛净土的究竟理事相即的圆证思想,主张智顗晚年诵念弥陀圣号,乃属于圆顿止观的四种三昧行法,而其于临终之时,总结一生修证,依于圆教六即佛果位阶次,从观行即之五品弟子位,而终能证入相似即之六根清净位。智顗所表现出来的事行成果,早源于梦中获告他方华整,相望已久的梦示;而后来则得圣众来迎,往生西方的殊胜妙果。此乃符应了圆教果位中,修至分真即果位时,因其六根清净,故能得乘游诸土的圆妙果德。所以,智顗晚年勤诵弥陀、观音圣号,是为修行圆顿止观四种三昧的表现,自不能附会后来的净土宗门之见,以为智顗晚年改宗。而智顗临终之往生西方净土,是修行圆理所感召的究极圆满之极乐佛土,这是修行的殊胜成果,并非如安藤氏所认为的,是修行天台圆教失败后的转向。  相似文献   

3.
作为中国佛教史上的两位伟大僧人,玄奘和智顗分别走了两条截然不同的佛教道路,其中玄奘走的是"天竺之路",他远赴印度取经学习并最终成为印度佛教唯识学专家和佛经翻译家,而智顗走的则是"天台之路",他来到天台山隐修以寻求适合中国人的佛教解脱法门并最终创立了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个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天台宗。与玄奘只是照搬印度佛学而毫无创新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智顗表现出了佛学上的巨大创造力,开启了中国佛教创造自身中国化模式的大幕。中国佛教正是在选择智顗模式而抛弃玄奘模式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并发展壮大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玄奘对于中国佛教的重要性还远不如智顗,尽管玄奘比智顗更具知名度。  相似文献   

4.
天台学与唯识学虽然都源于祖师的禅修实践,但二者在气质上差异较大,一为博大圆融,一为谨严深广.要想理解这种差异,与其分析二者哲学观念的不同,不如根据其根本经典探讨其禅观经验与理念的区别.对于其中异同的分析,既是理解二家观念的分歧的基础,也可以就此寻找大乘禅观的通途.  相似文献   

5.
牟宗三"智的直觉"概念是从康德哲学中借用过来的,但却做了相应的改造。"智的直觉"在康德处是一个消极意义的概念,因其不承认人可以拥有智的直觉;而在牟宗三哲学中则具有积极意义,他正是以人可拥有"智的直觉"为出发点来建构其整个道德形上学体系。康德是在西方传统认识论的意义上考察"智的直觉",而牟宗三则是在中国传统境界论意义上探讨"智的直觉"。牟宗三所言的智的直觉的呈现,不是指人通过自身的认识能力认知超越的本体,而是指人可通过实践的工夫达至超越的境界。此境界也不单单是指道德境界,而是包含了道德境界、审美境界、宗教境界的圆融之境。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四句"(catuskoti)说无生为例来阐明天台佛教的解脱诠释学,以三个层次来进行之。首先,在语法学的层次,智的"四句不可说"说"无生义"的"四句"的语法来自龙树的中观哲学。其次,在语意学的层次,智的"四句不可说"说"无生义"是一种佛性论、关于佛性的哲学诠释,主要是来自《大涅槃经》等如来藏思想和智自己对于中道佛性的领悟,于此进行天台佛学的本体诠释学(Onto-Hermeneutik)的诠释。最后,在语用学的层次,智的"四句不可说"说"无生义"包含两种诠释层次,也就是"解脱体验的诠释理解"与"断惑证真的解脱诠释学",这里的诠释不应该只是停留在一般的教理的判教、意义理解的诠释活动,还应该是一种解脱诠释学。在实修实证之中,进一步成为解脱体验的诠释理解和解脱学的诠释活动与实践行动。  相似文献   

7.
分别智与圆融智是人类最为基本的两种哲学精神或智思方式,这两种智思方式从根本上涵括了人类理智的发展取向.中西方哲学大传统在智思取向上存在侧重,即西方哲学顺着分别智发展得完备一些,中国哲学顺着圆融智发展得完备一些,但是,决不能将此抽象为中西哲学之绝对差异性.牟宗三是哲学史上罕有的能够系统消化这两种智思方式的哲学家,他从中西文化比较的角度系统反思了分别智与圆融智这两种哲学精神并将之熔铸到自己的哲学体系建构之中.如果将分别智与圆融智这两种智思方式与人类文化历史之类型学思考关联起来,那么,与其从中西比较的角度来观察,倒不如换个角度,从古今之争的视野来审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讲,圆融智是一种在古代占主导优势的智思方式,分别智是一种在现代占主导优势的智思方式.尽管现代性已不可逆转,分别智占主导优势的智思时代似乎已成定局,但是圆融智同样也有可能被纳入现代性哲学体系框架下,作为基本哲学智思方式而存在.  相似文献   

8.
方东美先生作为现代新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其学术思想一直以中西融会为显著特点。在他的思想体系中,随处可见西方哲学的思辨特色以及柏格森、黑格尔、怀特海等思想的影响,但方东美并未止步于西方哲学,而是以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为内核引用西方的思辨方法与建构模式来重塑其新儒家的思想体系,同时他还以中国的思想来补救西方哲学思想中"二元对立"的问题,使得中西哲学之间实现了互动与融合。然而作为一名佛教信徒,方先生对佛教哲学尤其是华严义学一直以来都十分的推崇,华严义学中的"圆融精神"更是其整个思想体系的灵魂之所在。他对华严义学的思辨性解读方法也集中的体现了其新儒家思想体系构造过程的内在逻辑关系,可以说方东美的哲学体系便是以"广大和谐"为旨趣,以"天地生生之大德"为起点,以"平等和谐"为原则,融会儒释、贯通中西的思想体系,这也使得其与牟宗三、唐君毅等新儒家以心性思想为基础贯通中西的道路鲜明的区别开来,因此深入剖析其华严义学的解读方法对我们了解其新儒家思想体系的逻辑内涵具有深刻而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永明延寿圆融观的特色主要体现在:首提"一心圆融"的概念;其圆融实践观首次"别开十义";"一心"和"中道"是其基本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其对于"一心"和"事观"的强调不同于华严宗和天台宗的圆融观;其圆融观并非是主张混滥,而是具有分析、料拣和批判;其是中国隋唐五代佛学的集大成,圆融性是空前的;在语言上多用表诠而不同于印度佛教哲学多用遮诠的形式。  相似文献   

10.
老子、庄子、禅宗哲学思辨的逻辑都具有两极对转、相反相成、圆融无极、流转不居的特性。从运思形式和思辨逻辑的角度看,禅宗哲学与老子哲学是一脉相承、性质同一的。但在主客体关系上,二者运思的方向却是相反的:老子是从绝对的客体世界出发,转入绝对的主体世界,最终达于主客两极圆融的境界;禅宗是从绝对的主体世界出发,转入绝对的客体世界,最终达于(自他不二)主客两极圆融的境界。庄子哲学可以看作是介于老子的绝对客观主义与禅宗的绝对主观主义的一个中间环节,也可以将庄子哲学看作老子的绝对客观主义向禅宗的绝对主观主义发展的一个中间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