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从政治学视角看,我国发生的各种群体性事件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其性质是非对抗性的、人民内部性的。中国的体制改革和社会转型引发的利益矛盾加深,而政治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导致政治体系不健全不完善,社会政治生活面临一些弊端,一方面削弱了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另一方面又降低了政治体系应对群体性事件的效能。应对群体性事件,必须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快建立健全兼顾社会各方面利益,确保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政治体系。  相似文献   

2.
民间组织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转型内在地包含了社会组织方式与管理方式的变革。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民间组织的发展是提高社会成员和社会事务组织化程度的根本途经。民间组织的发展不仅能够极大地提高社会整体的组织化程度、形成分工合理的社会治理体系、提高社会运行的整体效能,而且,民间组织在改良原有的不良社会要素和培育新的社会要素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民间组织的发展能够为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提供良好的微观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3.
在社会转型时期,我国的民间组织获得了飞速发展,但是也受到了管理制度不健全、行政化色彩较浓、社会基础薄弱、发展不规范、工作机制不健全等五个方面的制约。只有在政府主导下,走"人为建构"之路,才能推动民间组织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4.
如果对政治学研究领域进行初步划分,比较分析在政治理论构建、外国政治研究、本国政治研究等领域都有重要作用。当然。比较分析的滥用也可能对政治学研究产生消极影响。为了恰当运用比较分析这一工具,研究者有必要思考方法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当前政治学研究形成了相互博弈的局面。现代我国政治学界的研究主题主要可以归纳为12类政治学说。政治学研究主题的相互博弈,体现出了政治学知识广泛性和内涵复杂性,也说明当前学术界政治主题都以政治权力或政治管理为主线贯穿整个政治学知识点的分布,而忽略了政治权利的重要性。要提升政治学研究科学化水平,必须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应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构建科学的博弈论政治学体系。博弈论政治学以政治人作为研究起点,注重对政治权利和政治权力互动研究,进而考察政治主体自系统和政治环境他系统的相互关系,得出政治文明的结论,即政治的发展最终是为了实现每个人全面自由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西方政治学是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现代政治发展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我们应当进行系统的研究,以从中吸取现代政治理论的发展成果,但是不应该把它当作普遍原理来定位和讲授。我们必须坚持唯物主义历史观,摈弃西方中心论,独立自主地探索中国现代政治发展的规律,走自己的路,绝不能照搬西方政治学。中国的现代政治学,应当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根据中国的历史条件和民族传统、人民利益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总结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新经验,继承和革新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遗产,吸取、借鉴现代政治学说的科学成果,阐明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特点、规律和道路。  相似文献   

7.
中国政治学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基于CSSCI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握政治学研究的热点和趋势是政治学领域每一位学者关注的重要问题.文章通过对2005-2006年CSSCI所收录的10 108篇政治学论文标引的关键词进行统计分析,从而了解政治学研究热点,并通过对高频关键词在2000-2006年间的变化来透视政治学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8.
政治学是政治现实最直接的反映。政治民主化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日益明显的发展趋势给政治带来的巨大变化 ,也必然引起政治学范式及其研究的重大变化。从以阶级、阶级斗争和革命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政治学向以政治发展与政府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政治学转换 ,是当代中国政治学发展最集中的体现 ,也是当代政治现实最迫切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经验的角度分析民间组织在中国兴起的多元动力,发育民间组织是中国社会发育的主题.中国社会是伦理社会的背景,这决定民间组织在中国发展的核心问题是正确处理和党组织的关系,全球化的背景又决定着中国民间组织的发展必然与国际民间组织和外国政府、企业有密切的关系.不同类型的民间组织其发展途径不一致,本文根据中国民间组织的存在状态将其划分为四种类型,并分别指出它们在发展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文章最后简要讨论了发展中国民间组织的关键问题,即资源和政府意识.  相似文献   

10.
文章借助于2005-2006年CSSCI提供的各类数据,对中国政治学2005-2006年的发展和影响力进行了全面分析评价.具体说来,从政治学论文发文和引文概况、引文语种和类型、论文类型、各种基金资助对政治学研究的影响、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论文和著作等方面展开了分析评价,并通过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比较和与2000-2004年政治学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展现出中国政治学研究的特点、不足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政治改革的稳步推进和文化的日益多元化发展,中国民间组织也呈现出不断增长的态势。民间组织的发展对法治政府建设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制定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意志的"良法";有利于形成监督、制约行政权力的组织力量;有利于完善保障公民权利的社会机制;有利于政府职能转变、建立有限政府。在当前中国法治政府建设过程中,应该积极培育、正确引导民间组织的发展,推动中国法治政府建设。  相似文献   

12.
农村民间金融组织的社会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评述目前学界关于农村民间金融活动的不同概念,结合长期的观察和试验提出农村民间金融组织的概念预设,并分析农村民间金融组织的历史性、社会性、分散性、多样性和有效性等社会学特征。  相似文献   

13.
民间组织参与化解社会矛盾路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市场经济带来了民间组织的快速发展,同时市场经济推动下的社会转型也使整个社会进入矛盾凸显期,因此,民间组织参与社会矛盾的化解有着强烈的现实需求。而现代治理理论和公民社会理论则是民间组织参与社会矛盾化解的理论依据。民间组织参与社会矛盾化解的路径主要有:慈善救助,以基金会为主体的慈善事业能够通过整合社会资源,缓解分配差距,化解社会矛盾;表达诉求,民间组织的发展可以弥补转型期人们诉求表达渠道单一的不足;调解纠纷,除传统人民调解外,其他各类民间组织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解纷功能;提供服务,民间组织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本身就是在解决一部分社会矛盾。  相似文献   

14.
公民政治意识和国家意识形态都属于政治意识范畴,但它们又属于不同层面的政治意识范畴。国家意识形态位于国家层面,是一个国家的主导的政治意识;而公民政治意识则处于社会层面,属于大众政治意识,是一个国家的政治文化中的亚政治意识。国家意识形态和公民政治意识在利益指向、结构、特征和作用等方面都存在着某种差异和不同。从更广的角度上看,这种差异可以被认为是一种背离或背离倾向。  相似文献   

15.
公民社会中介组织的制度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以及社会结构的日趋分化,如何有效地促进中介组 织的快速发展, 建立完善的中介组织体系是中国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大课题。文章试图对中 介组织在现代经济社会的作用、公民社会为中介组织的存在与发展提供的机遇及挑战进行分 析,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中介组织的制度构建,以建立完善的中介组织体系,充分发挥中介组 织的功能,促进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公共精神是现代公民所应具备的基本精神之一,但这种精神却不会像"理性人"的利益观念一样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自发形成。它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公民社会组织的存在为涵化公共精神提供了平台。它对于公民的责任意识、法治精神、公德意识、参与意识和志愿精神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孕育、熏染功能,而这些意识和观念正是公共精神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我国民间组织的兴起与发展——基于制度变迁理论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自下而上的诱致性制度变迁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间组织生成的两种主要途径。文章基于制度变迁理论,对我国民间组织的发展进行了制度经济学的阐释,并分析了当前民间组织制度变迁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我国民间组织制度变迁的若干思路。  相似文献   

18.
公民社会组织是公民社会的结构性要素,它的运作原则对于培育公民社会的价值理念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些运作原则主要包括平等、自主原则,宽容原则,诚信原则和互利原则。这些原则不仅是公民社会组织正常运转所必需的,还是社会和谐发展所不可或缺的,因此探讨公民社会组织的运作原则对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动模式和民主政治的发展目标要求在构建国家与社会之良性互动关系的过程中,重视并充分发挥公民社会组织的政治功能。公民社会组织的强大政治功能主要体现在:弥补政府失灵的不足,分担政府社会管理责任;保障公民政治权利,推进政策决策民主化发展;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推动政治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民间组织在弥补国家保护的不足方面发挥着民间保护的独特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正式生效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对“第二轮破坏”可能带来的危害,我们应当更重视民间组织的作用,从扩大权利、明确责任和提供救济等三个方面补充完善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