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社会呈现多元结构的特点,阶层具有结构性、阶级具有层级性,而学界往往忽视对于阶层与阶级概念的区分。改革开放后,中国的阶层流动频繁、社会分化迅速,阶层发展呈现出多元的跨界流动模型。本文通过选取公正原则,结合阶层固化的三种主导因素,推导出现代社会的几种阶层流动模型,并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2.
清末民初乡村精英离乡的“新学”教育原因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郝锦花  王先明 《文史哲》2002,2(5):145-150
近代以前 ,中国社会以传统的“旧学”教育一统天下。 190 5年科举制度废除 ,标志着“新学”教育制度在中国最终确立。新式学校的迅猛增加 ,“新学”教育机会的拓宽 ,以及失去往日旧学教育内在社会整合机制的“新学”教育体制 ,为绅士阶层提供了社会流动资源。与此同时 ,近代“新学”教育体制在学堂地域分布、各专业学堂比例、主要教学内容等方面都始终疏离于乡村社会 ,从而进一步加速了乡村精英离乡的步伐。  相似文献   

3.
清末以来,近代化进程打破了中国传统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导致城乡区位发展的结构性失衡.而以工业化、现代化和城市化为取向的近代新式教育体制的建构,一开始即疏离了乡村社会需求,遂使乡村教育前景惨然命运多舛.民国年间,晋省当局在村政建设中对乡村教育制度及政策有所调适,但其掣肘颇多局限甚大,所产生的社会效应并不尽如人意.揭示其历史演进背后的深层致因,将有助于明晰乡村教育与乡村社会之间的多重纠葛和内在关联,为制度更易与社会变迁关系提供理性认识和思想启示.  相似文献   

4.
不同于马克思的阶级分层理论和韦伯的多元分层理论,二十世纪20至40年代初,华北乡村民众在接受"阶级"理念之前,对于自身生活社区的层级结构有一整套内生的评价标准与区分体系,据此,社区成员依次区分为"士绅领袖"阶层、乡村"能力型"阶层、"普通大众"阶层和"劣势"阶层.其中,士绅领袖阶层具有权威性地位,在乡村社会起主导作用;乡村"能力型"阶层凭借能力与技能在社区内也有一定的支配作用;"普通大众阶层"则生活能力较低,具有依赖性;"劣势"阶层由于生活能力极低和道德因素为乡村成员同情或鄙视.这种社会分层的维度是植根于乡村文化脉络的"乡土资源".  相似文献   

5.
等级文化的身份规则是影响中国社会结构变迁和社会流动机制的重要变量,在历史绵延中已演化为文化的深层结构,凝结成民族文化的深层共识,成为传统社会结构下劳心与劳力分层的重要依据。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外在表现为阶级阶层间的多元分化与转合,其内里则可能承袭了等级的分层体系下教育分层与代际流动之间的不稳定平衡。先前在分层取向问题上,学界多受市场化模式、阶级阶层模式等因素的影响,而相对忽视了身份的文化传统及区隔化教育体系等比较隐蔽的分层机制对社会结构变迁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邵书龙 《天府新论》2012,(3):100-109
等级的身份规则是影响中国社会结构分层和流动机制的重要变量,在历史绵延中已演化为文化的深层结构,凝结成民族深层的共识,成为传统社会结构下劳心与劳力分层的重要依据.当代中国社会分层外在表现于阶级阶层的多元划分,其内里则可能承袭了等级的分层模式下文化分层与代际流动之间的不稳定平衡.  相似文献   

7.
熊亚平 《学术研究》2012,(7):115-120,160
铁路所具有的近代企业和交通工具这一双重属性既为乡村地区带来了大规模的近代企业,又为农矿产品的大规模流动创造了条件,由此促进了沿线乡村地区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众多的就业机会,推动了铁路沿线乡村地区人口的地理空间流动和职业变动。同时,乡村人口的社会流动也影响着乡村地区的产业结构变迁和社会结构变动。产业结构变迁、社会结构变动和人口社会流动的相互作用,进而又推动了铁路沿线地区工商业市镇的兴起和发展。在此过程中,部分乡村地区居民逐渐向近代产业工人或工商业者转变,由村庄居民转变为市镇居民以至城市居民,一步一步地实现着自身的现代化。铁路由此成为影响沿线地区乡村社会变迁的重要力量之一。  相似文献   

8.
社会安全网:中国的社会分层与社会福利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目前,中国社会不同阶层的福利需求差异很大,而且不同阶层的福利满足程度也不同.在此背景下,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安排不但是社会秩序的基本保障,还是有序社会流动的制度基础,同时决定着中国社会未来的阶层结构.中国社会福利建设的主要目标是消除社会不平等,而非自然不平等;社会福利的覆盖对象不是简单的类群集合体,而要充分考虑其社会分层特征,形成网状福利结构;社会福利的制度设计要具有弹性,不能成为阶层间社会流动的障碍;社会福利的制度设计还要根据社会分层的地位获得情况,充分考虑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的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9.
研究生学历与社会流动、社会分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学历对社会分层的影响,以及对作为地位教育的研究生教育的阐述,说明研究生教育在如今的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中,对劣势阶层子弟替代优势社会阶层,底层精英向上流动,生存教育向地位教育的转变起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士人在中国社会大变革的战国时期所进行的活动,可概括为"社会流动"。战国士阶层社会流动有垂直流动、水平流动、代内流动、代间流动等几种方式。其中,垂直流动尤其是向上流动,是显著的流动方式。士人实现向上流动的途径包括从师、游说、引荐、国君招贤等。士阶层社会流动是对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作出的积极回应,同时也表明,战国正处于中国古代社会的转型期。正因为此,战国士阶层社会流动呈现出主体平等性、非制度性等特征,与秦汉以后大一统社会下士大夫社会流动有着显著不同。目前,学界对战国士阶层社会流动的考察尚不够全面系统,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