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主持人语 社会性别(Gender)是一个不同于生理性别(Sex)的概念,是社会基于生理性别的差异,在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对男女两性的行为、角色进行不同标准的规范和塑造的产物,是后天注入的,是家庭、社会长期教育和影响的结果。社会性别理论是在西方女权运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解释和分析性别关系的理论,重点关注性别角色和性别关系,在系统分析女性和男性的角色、利益、需求和权力关系基础上,力求通过向女性赋权,从制度上扶持和保证女性发展,改善女性地位,让两性都能在发展中受益,共同分享发展的成果,以改变男女两性不平等的关…  相似文献   

2.
在男女生理差异基础上,社会与文化以特定的、先验的方式对其性别意义进行了重新表达,使性别超出了生物学领域而进入社会历史、经济、政治和文化范畴,并由此确立了一整套确定两性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的社会性别体制,把男女两性的发展置于一个封闭的系统中,简化了人们的社会知觉。教育要颠覆的正是现有社会中这种由性别转化为社会性别的文化和权力建构中的不对称、不平等的关系,建构一种社会性别公平理念上的教育——既强调性别差异,又基于性别差异来超越性别差异,追求一种对称、平等与和谐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性别公正——女性主义研究的现代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男女平等"的主张都过于强调男女等同、均等,主张所有人都应该施以相同划一的要求,这忽视了女性自身的特点,是用表面的平等掩盖了事实的不公正.完全的男女平等概念在逻辑上是自相矛盾的.男女平等的局限性和追求性别公正的合理性都要求女性主义研究的现代理念从男女平等转向性别公正,即主张使男女性别之间的差异保持在一个合理的限度内的两性的各尽所能、各得其所.性别公正所蕴涵的实质内容也是个性自由、人格和机会平等、权利与义务的平等与差异以及补偿价值原则的体现.性别公正的实现需要深层变革社会的心理结构、建立性别公正意识的价值导向、法律和政策的保障以及建立以保障两性"能力"发展的合理公正的分配制度.  相似文献   

4.
事业单位男女退休年龄问题是在过去从男性视角希望通过制定倾向性的"保护妇女权益"政策的直接手段,来达到男女发展结果平等的指导思想下产生的。借助社会性别理论的分析模式,不但可以更好地理解性别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差异,还可以通过分析男女退休年龄社会政策对于男女两性的影响,找到缓解消除其中存在的不平等和歧视问题的解决对策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齐艳英 《理论界》2007,(7):95-97
社会性别是相对于生理性别而产生的一个概念,是近年来国际上分析男女平等的重要概念。社会性别平等要求男性和女性的不同行为、期望和需求均能得到平等的考虑、评价和照顾。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某些方面,男女两性的发展差距有所加大。各种造成男女地位、收入、权力悬殊的因素,正在不断改变着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又由于我国的幅员辽阔,情况多样,社会性别状况在不同地区、在城乡之间、在不同民族群体中是不平衡的。因此,对于男女平等,不能只强调字面意义上的、形式上的平等,更要强调现实生活中的、实质上的、结果上的平等。男女平等不仅需要在法律中明确规定男女平等,更重要的是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实现男女平等,真正为男女两性的发展提供同等机会,从而实现结果上的平等。  相似文献   

6.
女性和男性都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与中心,两性的平等和谐内在地构成了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与关键条件.在和谐社会的语境下审视两性的发展现状会发现,目前的男女两性在生理、心理和社会层面都还存在着相当严重的不平衡与不和谐的现象,并明显影响着社会的稳定与和谐.要建设和谐社会必须努力消除各种性别失衡与歧视现象,促进和实现性别关系的全面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以语言学家和社会学家的研究成果为基础,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对男女言语交往中所体现出的性别差异及其表现形式进行研究,并分析性别言语差异产生的成因,旨在促进两性交际有效、顺利进行,减少彼此间的误解,从而促进跨性别交际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性别关系的和谐思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性别关系是影响最为普遍的社会关系.纵现两性关系的历史与现实,由于男女两性往往站在各自的性别立场来看待两性关系问题,两性关系绝大多数时间处于一方反对另一方的对立状态中.以和谐思维替代对立思维,建立一种以尊重男女两性的平等人格和包客两性差异为前提的新型两性关系,这种新型的两性关系,不仅追求两性基本权利的无差别对待,而且体现了性别公正、互补与合作,体现共赢、共享与共进的价值理念,这无疑是新时期处理两性关系正确的选择,也是对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奉质理解和最佳贯彻.文章通过全面分析性别关系和谐思维的深刻含义,试图对形成和谐、新型的两性关系模式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9.
语言与性别研究是社会语言学所关注的主要课题之一。本文将从男女两性在会话方略和会话意图上的差异出发剖析语言中的性别差异 ,并指出由于缺乏对性别差异的敏感性和意识性 ,可能会导致误解、冲突 ,甚至更加严重的后果  相似文献   

10.
龙秋霞 《学术研究》2003,(11):76-79
本研究从社会性别视角切入,分析在艾滋病(AIDS)传播中,男女两性性观念差异、以男性为中心的性行为模式以及社会性别不平等因素对妇女健康的负面影响,探讨体现性别因素的个人及社会防范艾滋病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社会性别理论:男女平等新视角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王毅平 《东岳论丛》2001,22(4):59-61
产生于 2 0世纪 70年代的社会性别理论是当代妇女运动发展和妇女理论研究的重要成果。它以强调男女两性的社会差异为主要内容 ,以社会文化对于性别差异的影响为关注的重点。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有力地推动了性别理论在中国的传播 ,并使我们的妇女理论研究获得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在实现性别平等问题上,女性主义者提出两种发展进路:同质化发展进路和异质化发展进路。同质化发展强调男女两性的相似之处,主张女性变得和男性一样以实现性别平等;异质化发展强调男女两性的相异之处,主张女性应彰显女性特征以实现性别平等。两种发展模式都不能引领女性发展走向澄明,但对于探讨女性发展模式具有深刻启示。  相似文献   

13.
论女性性别角色变革的合理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男女之间的生理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此“男女平等”不等于刻板地追求“男女完全一样”。社会所制定的“男女平等”标准,应在能够充分保障男女政治权利平等的前提下,人性化、合理化地保护和发挥两性性别差异的特征和特点。社会所倡导的舆论环境以及性别意识发展的理想境界应该是:社会上每一个男女公民都能有选择角色取向的自由并真正享受到角色目标实现所带来的快乐。  相似文献   

14.
性别语言差异与跨性别交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性别语言差异是一种普遍现象。本文探讨了性别语言差异的特征、产生原因,以及其在语言功能上的反映和对跨性别交际的影响。从而使两性能正确认识性别语言差异,在交际中培养跨性别交际的敏感性,避免两性在跨性别交际中产生误解,推动两性交际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社会性别辨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中国当代妇女学学者来说,社会性别这个概念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西学东渐”中,随“新女性主义”一同进入研究视野的。社会性别概念辨析起来可有四重内涵:1.社会性别作为文化要素,用来指称社会文化形成的对男女差异的理解,以及两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2.社会性别作为关系体系,强调性别文化要素之间的相互关联。3.社会性别作为分析范畴,是从性别的角度对文化意识形态进行发现、辨析和阐释的工具。4.社会性别作为研究领域,既有其它任何一个学科不可替代的理论内涵,同时又与传统人文学科有着互为依存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正> 一、问题的提出 男女两性问题包括两层含义:男女性别带来的相互关系问题和男女之间的性行为问题。为什么不用“性问题”而提出“两性问题”呢?理由是:“两性问题”包括“性问题”,但比简单地提“性问题”的面要宽;另外,从影响我国人民的传统道德观念看,目前对男女两性性别带来的相互关系问题,如男女社交公开和自由都未得到彻底解决。  相似文献   

17.
婚姻暴力的社会根源在于男权社会的潜规则将性别人为地建构成一种有效的象征符号,决定着男女两性的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不公平的分配格局.打破性别潜规则、消除性别排斥的现实基础在于建构妇女的社会支持网络,增加妇女的资本存量,让增权展能成为妇女运动的主轴.  相似文献   

18.
1928年,英国女性主义作家,理论家伍尔夫提出了"双性同体"的概念.她超越了生理性别上的差异,向传统的性别区分模式发出了挑战,将自己的"双性同体"构建在男女的社会性别上,从而打破了传统的男/女二元对立模式,创造性的提出了两性之外的"第三性".这既是伍尔夫女性主义思想中的重要概念,也成为后来众多女权主义者争论不休的一个话题,在整个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叙事本身即是一种视点的选择,它将影响和制约叙事者"说什么"和"怎样说".男女两性叙事性别的不同,导致男女作家创作的小说改编的电视剧的叙事差异.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形式层面和风格层面,而且更多地体现了叙事者的主体立场、道德观念、情感指向和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20.
相当多的西藏情歌有男女互赠信物(带、结、箍等)的礼俗内容。它们是两性身心融合的象征,也是早期抢婚制度的文化隐喻;在看似同心互爱的表达背后,隐含着传统社会两性的不平等和性别的二元对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