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西冲突之初,中国对西方文明的惰性反映,不少学人归之于诸如"华夷之辨"等儒家保守思想的束缚,而徐继畬的《瀛环志略》却向世人展示出儒家学说不仅不是拒斥西方文明的理由,反而可以成为理解与接纳西方世界的理论支点。中国对西方先进文明的惰性反映还应从王朝的"闭关锁国"等政治决策思想寻根溯源。  相似文献   

2.
论徐继畬的欧美观宾长初徐继是近代中国第一批“开眼看世界”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鸦片战争后历经5年撰成的《瀛环志略》,第一次较系统、全面、客观地介绍了世界概况以及世界各国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气候条件、物产资源、疆域形势、典章制度、军事力量、经济概况、社...  相似文献   

3.
《瀛环志略》是鸦片战争时期的启蒙思想家徐继畬撰写的一本介绍各国历史、地理的著作。该书是“开眼看世界”思潮中涌现出的众多介绍域外丛书中的皎皎者。它对开阔中国人的视野,了解西方的民主制度,冲破思想上的封建禁锢,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  相似文献   

4.
徐继畲(1795--1873) ,山西五台人,是清季政界著名历史人物,中国近代史上较早地开眼看世界的重要文化人物。徐氏曾在两广为官,并官至福建巡抚,为当时少有之廉吏。又曾撰《瀛环志略》这样一部名著,向国人介绍世界地理及各国政经状况。所以一般人只知他是一个封建官吏和地理学家,而很少知他还是一位有成就的诗人。关于徐继畲的诗作,拟另文论之,本文只探讨其中的忠厚之旨与亲民思想。  相似文献   

5.
在晚清政府思变求新的趋势下,徐继畬由于对涉外事务的得当处理及对西方政治地理的通达了解而得以入职总理衙门.然囿于总理衙门的行政管理方式,徐继畬起初作为总理衙门大臣所发挥的作用并不显著,但其早期系统地介绍国外史地知识的权威著作<瀛寰志略>却因其地位的改善而价值突显.徐继畬在同文馆进行的系列改革,虽因顽固势力的阻挠而遭受失败,但这些努力却奠基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雏形.因此,徐继畬作为晚清士人思变求新努力的一个缩影,在近世中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吕耀东 《晋阳学刊》2002,(1):110-112
徐继畲的《瀛环志略》与林则徐、魏源的《四洲志》、《海国图志》一样,使国人开始将眼界扩展到西方乃至整个世界,对封闭的中国起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一、对欧洲格局的分析研究19世纪初,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基本上是以维持英法等几个大国在欧洲的均势为主。1815年取代维也纳格局的威斯特伐利亚格局,其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为了争夺欧洲的霸权或全球殖民地。《瀛环志略》对当时欧洲形势及格局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研究。正如当时一位叫史密斯的英国传教士在给本国政府的报告中说,徐氏是一个思想解放的人,他对西方地理和政治的…  相似文献   

7.
作为鸦片战争后“开眼看世界”成果的《瀛环志略》,在向中国人启蒙地球万国一般状况的同时,也进行着近代化思想的启蒙,即认同多元世界,向代表世界最先进潮流的西方列强学习,包括他们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个方面。《瀛环志略》所蕴含的这一思想,对中国近代化历程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何秋涛《朔方备乘》的史学价值与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雅片战争之后,经世致用之学形成一股社会思潮,出现了林则徐、魏源、姚莹、包世臣等为首的地主阶级改革派人物和《海国图志》、《康■纪行》、《海国四说》、《瀛环志略》等一批颇有价值与影响的史地著作。开拓了士林阶层的一代新风,在中国近近思想文化界产生了重要的启蒙作用。何秋涛编撰的史地巨著《朔方备乘》,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一何秋涛(1824—1862),字愿船,福建光泽县人。史载何“少负异禀,过目成诵”。“披天下舆图,能历举府厅州县名,默数其四境所至”。①1843年(道光廿二年)举于乡,逾年中进士,授刑部主事之职,1853…  相似文献   

9.
徐继畬在鸦片战争时调署汀漳龙道,在漳州前线积极抗英。在担任福建巡抚兼署闽浙总督期间,他主动了解外情,编撰《瀛寰志略》,向国人介绍世界大势,属于林则徐一派能够“开眼看世界”的开明士人。咸丰初年,徐继畬尽管在处理神光寺事件上有可訾议之处,但他并无媚敌妥协的主观动机,又能积极主动地考察外情,对中外大势保持着清醒而理智的头脑。这在当时多数人都处于混混噩噩之状态的官场上,是颇为难能可贵的。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步入近代伊始,徐继畬可谓是少数“开眼世界”的中国人之一。然而在1850年神光寺事件中,他却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徐继畬因力主和局、反对轻启衅端而为时人所诟病,并为后来的一些研究者说成是“卖国”。这与洋务时期部分洋务派因主和而背负骂名的处境极为相似。事实上,徐继畬等人之所以主和是基于对敌强我弱之势的清楚认识,其主和是“势”不敌人的不得已之举,虽不免屈辱妥协的成分,但也不乏“卧薪尝胆”、“以屈求伸”的隐衷。因此,说其妥协退让、屈辱求和则可,说其卖国投降则不可。  相似文献   

11.
古代中国人没有完整科学的现代世界概念,基本用臆测性的"天圆地方"来演绎。明清之际,传教士东来,带来了一些现代天文学知识和世界地图,个别有识之士开始研读,但大多数的知识人士乃至整个朝野都从固有的陈旧观念出发,"目笑置之",极端者甚至诋毁其为"歪理邪说",从而丧失了一次认识世界的机会。及至鸦片战争时期,在西方殖民主义的威逼下,为摆脱民族危亡,清朝某些官绅及少数先进知识分子才急切地寻求资料,翻译西书,了解世界,于无奈中考察世界地理与世界格局。这种亡羊补牢式的考察世界,虽然带来了不少新知,但凌乱浅薄,缺少深度。待魏源与徐继畬所著的《海国图志》和《瀛寰志略》相继问世后,才标志着国人对世界有了初步的认知。  相似文献   

12.
1840年鸦片战争拉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当历史悠久而又具有灿烂古代文明的中国,还沉醉在自给自足、江山社稷万古长青的梦幻中未来得及清醒的时候,西方帝国主义就挟着鸦片和圣经,凭着军舰和战炮闯了进来。近代的中国,就这样被迫走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畸型道路。首先觉醒的中国先进分子,萌发出打开国门,向西方学习,自强自立的理想。同时也使中国的近邻日本得到了启迪。中国有识之士醒世觉人之作,《海国图志》、《圣武记》、《瀛环志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敏感而又善于学习的日本维新志士选择了明治维新的道路。仅以《海国图志》为例,该书的60卷本1847年出版后,1851年即传入日本;其增补100卷本1852年出版后的第二年即传入日本。据统计,1854年至1856年间,日本刊印的《海国图志》各种版本就有20余种之多。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说:“日本平象山(即佐久间象山)、吉田松阴、西乡隆盛之辈,皆为此书所刺激,间接以演维新之活剧”。不仅《海国图志》等著作启迪了日本维新志士的思想,而且日本明治维新本身,也曾以中国古代的政治理论——“尊王攘夷”作为它的一种指导思想。可见,  相似文献   

13.
徐继畲(1795~1873),是鸦片战争期间正在福建处理“夷务”的远疆大臣,其任内“偶然而成”的十卷《瀛环志略》则具备了鲜明的觅新知于域外的理性精神,其书从著述初衷到渗透全书的某种冷静的主观意绪,都大大区别于同时代的同类著述,堪称“开眼看世界”思潮中独特异常的文化标本。鸦片战争以前中国人对域外世界的认识一直带着“六合之外,存而不论”,“徒侈张中华,未睹环瀛之大”的文化优胜感与浓厚的“经世致用”色彩,因此,当列强的坚船利炮敲开了闭关锁国的大门,昔日不足称道的蛮夷竟然在中国土地上横冲直撞时,中国人“抱漆室忧葵之念,存中流击楫之思”的复杂心态,去考究外洋的舆地。姚莹谈其著述《英吉利地  相似文献   

14.
山西五台徐继畲(1795-1873,以下简称徐公)是清道咸同三朝名臣,其刚正不阿的性格,一尘不染的操守,爱国爱民的精神以及表现在《瀛环志略》(以下简称《志略》)中的远见卓识,久为中外人士所钦佩.可惜数十年来,很少受到学术界的注意.1986年,笔者根据台湾学者方闻的《清徐继畲松龛先生年谱》提供的与笔者自己所知的材料,写了一篇《睁眼看世界的徐继畲及其志略》,发表在《山西文史资料》54辑上.当时总觉得未能看到有关的外文材料为一大憾事.客腊借到美国麻省大学教授德雷克的  相似文献   

15.
徐继畲(以下简称徐)的“开眼看世界”,对中国近代化的思想启蒙具有一定意义。这里试作评析。首先,他开始意识到世界资本主义化的发展大势。在《瀛环志略》中,比较详细地叙述了资本主义从欧洲到美洲,再到非洲和亚洲等世界各地的扩张过程。如他描述世界资本主义的发源地英国的扩张过程说:“英人于前明万历年间探得”美洲。于“乾隆二十年灭孟加拉,乘胜蚕食印度诸部”。其后“渐拓而东南,印度海之东岸,遍置埔头;阿喀刺达歪,取之缅甸;麻喇甲息力,易之荷兰,小西洋利权归掌握者八九矣。再东则  相似文献   

16.
一、日本宪法学在清末鼎盛的原因 日本学习中国文化的历史十分漫长,即使到了近代,这一过程仍未结束.一直到1887年,日本还曾将许多中国的汉译西方著作(如<海国图志>、<瀛环志略>、<万国公法>等)翻译成日文,通过中国来学习西洋文化.  相似文献   

17.
徐继畲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一位重要历史人物,是一位以开放的心态、开放的思想认识中国、认识世界的优秀中国人,他一生最大的贡献在于撰写了全面客观介绍世界的著作《瀛环志略》。徐继畲的开放思想形成与其所处的时代相关,更与其早年博学多闻、后来在福建等沿海省份与西方人广泛接触的实践活动相关;徐继畲超越了传统的羁绊和束缚,思想开放的程度大大超越了同时代的官僚和其他思想家,成为最早步入国际政治舞台的中国人。社会转型时期,不同的思维、不同的方法带给中心政治人物的命运差别很大。研究徐继畲的开放思想与中国近代化进程,依然能够给今入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魏源(1794—1857)是清代中晚期中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齐思和教授在《魏源与晚清学风》中说:“晚清学术界之风气,倡经世以谋富强,讲掌故以明国是,崇今文以谈变法,究舆地以筹边防。凡此数学,魏氏或倡之,或光大之。汇众流于江河,为众望之所归。”“魏源兼揽(?)长,各造其极,且能施之子实行,不徒托诸空言,不愧为晚清学术  相似文献   

19.
魏源史学思想探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源是近代启蒙思想家,在中国史学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他为后人留下了卷帙繁多的史学论著,他的史学思想也很值得研究。如《圣武记》、《海国图志》、《元史新编》、《皇朝经世文编》等,都反映了魏源的著史意图,并包含着丰富的内容。魏源的史学特点“预示着史学风气的转变。”研究中国近代史学史,不能不注意魏源的史学思想,而且还应该从他作为起点。本文仅对魏源的史学思想作一点探微工作,有不妥之处,请史学界同志指正。  相似文献   

20.
人们常常把林则徐编译的《四洲志》和魏源根据林则徐的材料编写的《海国图志》说成是我国近世最早介绍世界各国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情况的专门著作。如范文澜同志的《中国近代史》认为:在鸦片战争以前,林则徐就“积累材料,编成《四洲志》草稿,叙述各国历史、疆域、政治等情况。(他的友人魏源根据《四洲志》编《海国图志》,道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