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清末民初上海内外贸易一体化市场体系大致成型,形成了覆盖大半个中国的市场网络。由于口岸化市场体系中心城市与广大内地城乡市场存在着巨大的"质量"差异:一方面上海中心市场的辐射刺激了内地城乡的商品化,另一方面也对内地市场产生了深深的制导作用。在国内统一市场缺失的条件下,上海口岸市场体系的运作机制存在着利益"向心力"倾向,中心市场辐射蕴涵着的不平等市场关系不仅没有化解中国经济的二元结构,反而加深和固化了二元结构。近代上海口岸化市场辐射还存在着一定的阶段性和不对称性。  相似文献   

2.
3.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人力资源市场的发展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初的引入市场机制、80年代中期开始培育市场机制,再到90年代中期的完善市场机制三个阶段.人力资源市场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改革的渐进性和社会就业的稳定性相结合;促进人才流动和发展经济相结合;培育市场主体与发挥市场配置作用相结合;开放的人力资源市场与健全流动人口管理体系相结合;完善的公益性市场体系与政府导向作用相结合.这些经验对上海构建成熟的人力资源市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抗战之后 ,上海米业市场多次发生恐慌。为了疏通米源 ,调剂民食 ,上海市商会及各米业团体在租界当局的支持下 ,采取种种措施 ,对国米洋米尽力加以疏通 ,使上海民食一定程度上得以缓解  相似文献   

5.
张笑川  朱小屏 《社会科学》2007,3(4):177-183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是中国近代音乐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在这个过程中,上海具有重要的地位。首先,由于“海派”的文化传统,上海成为中国新式音乐教育的试验场;其次,上海外国租界的音乐生活,为中国专业音乐人才的培育提供了良好的土壤;第三,大量市民阶层的存在,以及浓厚的商业氛围,现代化传媒的兴盛,使上海酝酿滋生了中国第一代流行音乐。  相似文献   

6.
《江西社会科学》2014,(12):128-134
明清之际,松江府一带商品经济发展全国领先,开埠以来的上海更一度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商业贸易城市。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摊贩治理问题逐渐提上日程。清朝末年,上海地方当局借鉴租界西方市政管理经验,开始局部性整顿摊贩,到20世纪20年代已出现比较完备的专门性摊贩治理规章;进入30年代,政府对摊贩组织管理加强,对摊贩活动限制亦趋严格;抗战胜利后,当局对摊贩的干预空前强化,政府厉行取缔摊贩,导致摊贩与政府的矛盾空前激化,终于酿成暴力事件,地方当局对摊贩的治理进入弹性化的轨道。  相似文献   

7.
上海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不是偶然的.这是当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之后,以上海为代表的中国工人运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要求和产物,是这种必然性的逻辑形式.研究这一问题,对于深入认识近代上海和中国共产党成立时所进行的斗争过程及相关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美国商人从 1 844年中美签订《望厦条约》开始 ,在上海经营了百余年 ,在这块被称为冒险家的乐园从事各种商业投机。从经营航运、石油、烟草、地产到创立银行 ,美国资本渗透到上海各个行业 ,为近代上海工商业的发展带来机遇。但由于不平等条约的存在 ,美商在投资过程中享有各种特权 ,使投资成为对华经济侵略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近代上海民间时疫救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近代上海都市公共卫生的发展中,一批倡导公共卫生的民间组织,包括慈善组织、工商社团和业余组织,在时疫救治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与政府公共卫生管理相比较,民间组织表现出较强的自愿性、主动性,发挥出政府强制政策所不能企及的优势,取得较好的卫生治理效果。但由于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常常导致这些民间组织经费不足。  相似文献   

10.
论近代上海民信局的兴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上海民信局产生后,逐步实现了上海境内由点到面的覆盖.五口通商后,上海商业渐趋繁荣,各地民信局争相在此设立总局或总办事处,上海遂成为全国民信局的总枢纽.上海民信局在基本业务和经营方式上与其他地区民信局并无二致,但具有鲜明的个性,如民信局数量居全国之冠,办理发行任务,业务范围拓展到了国外等;后国民信局自身的缺陷,以及邮政当局的排挤和压制,民信局逐渐走向衰亡.虽然以上海为首的全国民信局采取了请愿、行政诉讼等方式进行抵抗,但都以失败告终,上海民信局终究难逃罢废厄运.然而,民信局的热情服务理念以及民信局抱团、联合解决问题的方式在现在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近代上海摊贩人数众多,行业分布广泛。作为一种古老的商品交易形式,摊贩之所以能在号称国际化大都市的近代上海继续存在和发展决非偶然,首先,城市人口的增多和市民消费水平的多层次化为摊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条件。其次,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不断强化,加速了农村自然经济的解体和摊贩队伍的扩大。第三,开埠以后"重商主义"价值观念的驱使,也是近代摊贩不断发展的一个主观原因。  相似文献   

12.
邵建 《社会科学》2005,(10):104-110
晚清70年教案频发,许多重大教案几乎都因谣言而起。上海这样一个处于中西交冲最前线的开埠城市,传闻于市井的谣言很多,其中有相当部分涉及到了洋教及传教士,不过上海却没有因为此种谣言而发生教案,其中缘由众多,最重要的莫过于上海对于谣言的消解能力。  相似文献   

13.
近代上海是典型的移民城市。上海接纳了异国他乡的人们,也融合了各国各地的文化。提起近代上海的霞飞路,不由使人想起上海的白俄、上海的俄侨社区。本文拟从近代上海俄侨社区的建立、繁荣来说明异质文化共存产生的交流、冲突是不同种族、民族、文化之间建立理解、相容、竞争的协作关系的必经通道。近代上海文化直接受惠于世界各种文化在这里的交流,上海都市也为外侨居留民展示多元异文化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相似文献   

14.
熊月之 《社会科学》2013,(5):129-139
上海租界先后建有公园15座。近代上海还有一批公用私园,其产权是私人的,但对公众开放,功能近似于公园。这些公园与公用私园,是上海居民重要的休闲娱乐场所,也是重要的社交场所,是展示上海城市异国情调的地方,相当部分还承担着城市广场功能,对上海市民带来相当复杂的影响。外滩公园、顾家宅公园等突显西洋色彩,且长期禁止华人入内,因而成为民族歧视的标志。公园门票日票2角,季票1元,并不是很小的数字,上海相当多居民无力入园游览。上海一市三治,缺乏统一的城市规划。民国时期租界公园增多,华人公用私园衰落,是城市人口增多、密度增大、地价上涨的结果,也显示了上海公共休闲空间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5.
上海社区内鳞次栉比的茶楼、酒肆、书场、妓院,不仅使社区人气骤旺,也为出版业在该社区的发展提供了无限商机。出版业经营地域的位移,并带动着都市其他行业经营地点的改变,从而也改变着上海都市的社区格局和社区面貌。  相似文献   

16.
特殊教育是近代文明发生的结晶,是弥补人类自身缺陷的伟大活动。基督教会是创办上海近代特殊教育的先导,沪地又是近代中国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重镇,其中,上海盲童学校堪称特殊教育界的典范。1920年代前后,随着收回教育权运动等的开展,特殊教育出现转型,由西人兴办渐次转变为国人自办,宗教因素也日益淡化,世俗色彩日趋增强。但旧中国特殊教育事业的根本转型和蓬勃发展仍有待新社会。  相似文献   

17.
罗国辉 《理论界》2012,(7):187-188
人力车夫是随着人力车的引进而出现的一个庞大群体。人力车夫是上海城市的一面镜子,折射出那个时代的特色,研究人力车夫群体心态,可以清晰地把握其心理发展的过程,有助于深化对人力车夫群体的立体了解。  相似文献   

18.
李洪锡  张鑫 《社会科学战线》2023,331(1):262-267
1872年,日本在上海公共租界设置了第一个驻华领事馆。1884年,日本以“保护取缔”其侨民为借口,开始向上海总领事馆派驻警察,先后在领事馆内外设置了各种名目的警察机构。其职责范畴也从最初的“保护取缔”发展到辛亥革命后期的在华情报搜集。特别是“九一八”事变后,日本驻上海总领事馆设置了在华最大情报机构——“特高警察课”,实时监视和镇压中国民众的反抗活动,公开持枪搜捕反日人士。这些警察机构直至1945年日本投降时才被全部裁撤,其设置及相关活动完全是非法的,在中国犯下了不可饶恕的侵略罪行。  相似文献   

19.
上海开埠之初仍然保持了中国传统的墓葬习俗,然而传统墓地既不利于城市公共卫生,也不利于市政建设,故日益成为城市化发展的障碍,墓制改革成为必然趋势.上海租界公墓制度的引入,为华界墓制改革提供了重要范式.沪上有识之士对传统墓葬进行反思和批判,民众丧葬观念逐渐发生变化,开始认同并仿效西式公墓制,上海华人公墓由此得以兴起.  相似文献   

20.
城市转型中近代上海会馆的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会馆 (公所 )就全国来说最早出现于南宋 ,明清时代在各大城市普遍产生、发展 ,民国时期呈现衰落迹象。而上海的会馆 (公所 )在清代上海开埠后才大量出现 ,是传统城市向近代化转型中的产物 ,其存在与发展与上海城市经济发展状况相一致 ,因而有三大特点 ,即 :都是商业性的 (即没有科试会馆 )、后来居上 (相比其他内陆城市会馆而言 )、长盛不衰 (民国期间 ,上海经济的持续发展促使会馆长盛不衰 )。本文据上述情况界定了上海的会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