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晚清时期的词创作和词学研究体现出"学词"与"词学"并存的过渡特征.词作中存在明显的学问化倾向,往往成为记录词学成果的载体;而在词话、词选中,探求学词之法又是最主要的内容;造成了词创作缺乏性情,词学研究过于偏尚技术等种种弊端.随着现代词学观念的萌芽和发展,二者逐步疏离并分化,标志着现代词学学科的独立和学科意识的自觉.  相似文献   

2.
巨传友 《学术论坛》2007,(1):172-176
“词史”的概念是清人比照“诗史”提出的。晚清以王鹏运为首的临桂派词人以史入词叙写时事,以史家晦笔反映敏感的政治事件,通过个体心灵的感受反映出那个国运陵夷时代的民众心声,体现出了与“诗史”相通的词史精神,为晚清词坛增添了新的亮色。  相似文献   

3.
余意 《阴山学刊》2005,18(5):11-14
“以诗为词”不仅是创作方法的更新,而且是词学观念和词学意识的改变。“以诗为词”概念的提出,促进了词的“本色”认识。当时的“本色”应该是属于“女性特色”的风格判断,而不仅仅是音乐性特征的认定。正是基于对词这种风格的认定,出现了词学批评中的三个方面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自从上世纪"新文学"兴起以来,今人写的古体诗词就被逐渐排挤在文学殿堂之外了。这既是文学观念上的认同问题,也与古体诗词的创作现状不无关系。要改变古体诗词这种受冷落的命运,关键是古体诗词要能证明自己也能像当今流行的其他文学样式包括新诗一样,用今天的语言,表现现实生活,展现时代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活力与魅力。而蔡世平的词,提供了一个词体复活的成功样本。其词用当今鲜活的语言,表现现实生活,展现时代精神,创造出了独特的艺术个性,发挥出词体特有的活力与魅力。  相似文献   

5.
论韦庄词与"以诗为词"的源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诗为词"是我国古代词学的一个重要命题.在我国古代文人词的诗化进程中,诗化倾向表现得最早,而又对后世文人以诗为词的诗化进程影响巨大者,当是晚唐词人韦庄.在我国古代文人以诗为词的诗化变革的历史源头上,韦庄无疑是一位最早而又影响较大的重要作家.  相似文献   

6.
孙克强 《中州学刊》2008,(1):223-225
清代常州词派的周济在分析北宋周邦彦词时用了"钩勒"一词.如何理解"钩勒",在词学史上众说纷纭.钩勒本是画论范畴.本文从考察画论入手,结合周邦彦词的特点,认为周济所说"钩勒"是指清真词中显现词旨的语句,"钩勒"的运用使清真词更加浑厚.  相似文献   

7.
论姜夔词的"清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姜夔和苏轼同属"清空"的创作风格,但是他们名同而实异,代表着两种不同的创作途径.苏轼无意为词、蔑视词体的法度,他的"清空"是一种得之于天,极具个性的风格.姜夔则是有意为词,出入于法度之间,他的"清空"蕴含着一系列的法度,是一种可以普及开来创作风格.正因为姜夔的"清空"讲究法度,所以与吴文英、沈义父的"质实"词法及辛弃疾词的"骚雅"有着必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诗变为词的观念在中国古代流行甚广,近代以来也常常成为人们描述中国诗歌史演进的逻辑框架。词已经主要不是歌场之曲,而是开始被视为一种有别于诗的案头文字,这是诗变为词说产生的历史语境。古人所谓诗变为词主要有三种含义:一、古人也有从文体演变的角度讨论诗变为词的,但从文体学的角度看,诗变为词说恰恰是不能成立的命题;二、诗变为词有时隐喻着诗尊词卑的价值评判;三、诗变为词有时则主要用来说明歌场文坛风尚的变迁,即诗唱为词唱所取代。故对古人的诗变为词说,今人应有了解之同情,不能简单地予以否定或肯定,更不宜不加辨析,直接借用。  相似文献   

9.
谈谈词内"语素组合体"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语素组合体”是内部由以某种方式组合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语素构成的造词构词单位。文章在简要介绍“语素组合体”研究的概况之后 ,阐述了它的性质和类型 ,认为从功能上来看它仍与语素相同、从性质上来看它不同于词组 ,它包括“合成词素”和“合层词素”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10.
"鬼"在用来称人时,常见于贬义.例如:①刘庭淞这个人,是缠在我身上的一个恶鬼啊.②老板正耐心地等着几人醉鬼自己醉够了再滚出店门.③吹破天是附近有名的赖皮鬼.④浪荡鬼,不说没个正经心思,连路都走不正.再看几例:①这小鬼,真滑头!②这个小丫头,真是个机灵鬼!③"红小鬼",他亲切地喊我.这几例中的"小鬼"、"机灵鬼"、"红小鬼",都是称赞小孩子机灵可爱,是对其昵称,显然用于褒义.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文学史上,"雪"意象的出现可谓历史悠久.在历代诗人的笔下,雪不是单纯作为一种自然物象而呈现,而是因人而有了情感,有了生命.在宋代女词人的笔下,这种意象呈现出丰富的意蕴,并成为她们精神世界的一个重要象征.此文着重从"雪"意象的三个方面探讨:即美好事物的象征、高洁情怀的寄寓、压抑与摧残的形象.  相似文献   

12.
温庭筠是唐宋词史上第一个大力写与其内在情感的婉约深蕴确实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本文试图抓住温词"丽"这一审美特征分析解读温词并揭示其形成这一美学风貌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翦伯象 《学术论坛》2005,(1):108-112
悲剧性和解是北宋重要的词学现象.这一现象主要是指北宋词为改善悲剧性生存处境,通过损伤文体特征,与政治理学、诗教传统达成和解.和解现象的本质是生存策略的延缓性、文化策略的迁就性、和解过程的悲剧性.和解现象是北宋调和性国策、适应性哲学、整合性文化以及北宋人的包容性格综合作用的结果.相对雅化而言,和解的深层意义在于揭示了词体演变的内在轨迹.  相似文献   

14.
"词体乃乐府的‘格'‘律'化"或"乐府的‘格"律'化而成词",这一命题是对词体生成问题的新思考.它表面上是对古代"词为乐府说"的重申,实际上既强调了词体应为音乐与文学结合较早样式--乐府的直接产物;又揭示了词体与乐府的异同与承继关系,从乐府入手论词体生成方合乎情理;还证明了词体是南朝以后乐府与古体诗、赋、骈文等文体都趋向"律"化这一文体变化规律下所产生的新文体样式.乐府"格""律"化程度是随着声律论的发展而递增的.从齐梁时期出现平仄声律论开始,乐府齐言歌辞的"律"化可称律词的滥觞;隋唐之际乐府齐言歌辞"律"化完成,而杂言歌辞的"律"化已经出现.乐府"格律化"的方式是多样的,有多方面的"营养土壤",如酒令、律赋、骈文等.要解决词体生成这一问题,必须由词体的本质(乐府)入手,抓住其音乐与声律上的特殊之点(原唱乐句或歌辞句式供"格",四声平仄声律说供"律"),方能奏效."词乃乐府的‘格"律'化"这一命题,对"燕乐"说、"律词"说、"民间"说等关于词体的界说、词的起源的争论具有决定性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元曲从音乐文学系统的历史发展而言虽是宋词的后继,但由于传播性质的改变,元曲并不是宋词历史的简单模拟和重复,而是具备了不可替代的独特性.音乐系统的改变、作者群体的身份的改变,以及接受者审美习惯的改变,导致了词与曲不同艺术风貌的形成和基本美学风尚的奠定.考察词和曲的起源及流变可以看出,任何一种音乐文学起源时的传播性质往往会对其后的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词传播的女性化特征决定了词在以后不管如何雅化和诗化,并且最终成为主要由男性文人群体控制的案头文学,词以婉约为正体的基本观念始终没有移易.曲传播之初的"北人"风尚亦决定了曲的主流始终以豪放阳刚为正体,即使后来出现了"清丽"一派,也未能改变其崇尚豪放脱略的动态美.  相似文献   

16.
17.
许兴宝 《阴山学刊》2002,15(3):30-34
唐宋文人的夜生活丰富多彩,词写夜生活形成一种明显的创作倾向.由此托起的贵族文艺沙龙,充分展示了一代文学所特有的美,填补了宋诗极少涉足的领域,延伸了晚唐五代词的寿命,具有很重要的认识与审美价值.唐宋词作为一种"夜文学",与唐宋词人的艺术思维特点--夜思维的条件反射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8.
杨雨 《云梦学刊》2002,23(5):59-61
温庭筠的诗词创作实践清晰地展示了晚唐由诗入词的线索与途径 ;作为唐代第一个“专力于词”的文人 ,温庭筠打破了“诗庄词媚”的畛域 ,不仅是晚唐艳情诗坛的重要诗人 ,更以他的艳词创作直接开启了晚唐五代香艳的词风 ,并且奠定了词以婉约为正宗、词为艳科的正统地位。温庭筠的功绩就在于将中国文人诗歌的接力棒从诗传递给了词 ,开启了宋朝一代文学的大门  相似文献   

19.
刘春霞 《阴山学刊》2004,17(4):102-105
南宋婉约词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呈现出鲜明的社会心理与文化特点.这一派词人多用"瘦"字,借"瘦"来形容人或物象,并在借词的"宛转回互"的特点,反复咏叹人生的悲苦与家国的沦亡中,形成了其意境不开阔,但意韵悠远的"瘦"境词.  相似文献   

20.
论"嵌l词"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师玉梅 《中州学刊》2007,(3):249-251
"嵌l词"是很早就活跃于汉民族口语中的一种语言现象,它较为普遍地存在于多种汉语方言中."嵌l词"与少数民族语言无关,并非北狄人改造汉语复辅音才产生的语言现象.实际上,"嵌l词"是汉语中早已存在的缓读分音现象,是汉语词汇双音节化的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