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科学的"脱价值化"及"价值中立"问题,是一个与社会科学观及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紧密相关的重要问题,同时也是一个迄今仍然众说纷呈且歧义丛生的话题.以自然科学为典范塑造社会科学,否定价值的客观实在性或事实特性,是支撑"脱价值化"主张的基本前提;这个前提并不具有可普遍化的公理意义,在经验主义-实证主义传统之外,虽说拒绝"脱价值化"的具体思路往往不同,但许多思想家都肯定了价值的客观实在性和价值知识的可能性.实证论意义上的"价值中立"与韦伯意义上的"价值中立"并非同一个概念,前者派生于社会科学的"脱价值化",后者立足于社会科学的"价值关联",韦伯并未主张把价值问题从社会科学领域中排除出去,他所说的"价值中立"可解读为"评价中立",意在强调社会科学家应"不作评价"地进行研究,以便遵从科学本身的要求即在事实和理性的引导之下得出客观的结论.问题不在于社会科学是否应该"价值中立",而在于"价值中立"在何种意义上是合理的以及在何种情况下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2.
"剩余价值"概念的适用性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剩余价值"概念有两种含义,但以第一种含义"劳动者创造的超过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价值"为常见.剩余价值的生产并非仅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在原始社会末期以后的各个历史发展阶段都一直存在.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多少是衡量社会生产力水平高低,人生价值大小及国家财力强弱的重要标尺.  相似文献   

3.
对于科学的价值问题,贝尔纳不同于一般科学价值中立者只看到科学的应用环节,他关注到了科学建构过程中的组织形式--科学建制,他认为,从科学的形成过程和它追求的目标来看,它是主观的.显然贝尔纳已经具备了迈向科学价值非中立的可能性.然而,当贝尔纳面对科学在战争中的非理性应用而依然坚持科学可以造福于人类时,就要求科学具备一个前提条件,即科学本身并没有问题,它是价值中立的.于是,科学价值中立抑或非中立在贝尔纳这里形成了一个相互交错的矛盾:他说科学可以为人类服务,科学价值中立,是由于科学是一种方法、一种生产力;他说科学是一种建制,科学价值非中立,是为了要说明科学的社会性和科学形成过程的主观性.在贝尔纳的科学学里存在两条线,他始终没有将这两条线贯通起来.  相似文献   

4.
价值中立与价值关联是马克斯·韦伯社会学思想中的两大基本概念.价值关联与价值中立紧密相连,但学术界普遍关注价值中立,而对价值关联涉及较少.文章阐述了价值关联的缘起与演变,论述了价值关联概念在社会科学中的重要功能及其与价值中立的关系,指出社会科学研究中价值关联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王新喜 《江汉论坛》2004,3(11):72-75
"两难"指的是人们在做决定或作决策过程中感到左右为难.从哲学层面考察"两难"是社会不同主体矛盾的反映,"两难"的实质是不同价值观的对立,解决"两难"的根本出路是价值中立.  相似文献   

6.
"价值观念失范"辨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价值观念失范是由于价值实践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出现的或缺、失调和不明晰化所造成的行为异动抑或无所适从的状态与倾向 ,在社会发展和演进中 ,它既发挥了推动社会变革的进步作用 ,也是导致人的社会行为失去价值依托与标准 ,使人的自我与所承担的社会角色、自我存在与社会存在发生分离的渊薮 ,因此 ,必须在改革的实践中确立起与社会现代化进程相协调、相统一的主导价值观念体系 ,以消解价值观念失范给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有没有从哲学意义上对"价值"概念作过界定,是国内哲学界在价值论研究中长期争论的一个重要问题.它与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的核心概念密不可分,关系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论的理论基础和根本前提.在回顾否证派与肯定派的论争之后,将马克思的具体论述放置到上下文中,在<评阿·瓦格纳"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文本的特有语境中进行重新解读,得出的结论是,马克思关于"价值"普遍概念的那段话,并非是马克思本人的意思,而是马克思转述瓦格纳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文学理论的"自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理论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必然有其独特的学术品格,即"自性".但是来自社会价值观念与文学活动现象两个方面的"召唤"使得文学理论在"价值中立"与"价值介入"之间徘徊不定.本文即通过剖析这两种"召唤"所形成的紧张关系来探讨文学理论的"自性"问题.  相似文献   

9.
劳动价值论的一个"悖论"及其阐释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传统理解的劳动价值理论实际上有两个劳动价值理论A,是指价值量的大小由商品所包含的劳动量决定;劳动价值理论B,是指价值量的大小由商品生产所费时间决定.这两个理论在同质劳动下实际上是一致的,但社会劳动复杂和异质化时就不和谐相容的,存在着内在的逻辑矛盾第一,两种劳动价值理论中包含着一个主观和客观的悖论;第二,按照劳动价值理论A,商品的价值量并不必然与生产率(或生产力)成反比;第三、劳动价值理论B发展出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社会价值的理论难以用来衡量不同时代的劳动复杂程度差异对价值量创造的影响.为了弥补劳动异质时出现的这一悖论,本文作了一涵盖简单同质劳动和复杂异质劳动的整体系统的研究分析,发展了有效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最后,本文引入了"负价值"的概念,发展和充实了有效劳动价值理论.  相似文献   

10.
近代以来人们对科学知识客观性追求的焦点逐渐由自然科学领域转移到社会科学领域,在对社会知识客观性的这种追求中,实证主义的社会研究者采取的是简单明确、直截了当的价值中立的方法论原则,而马克斯·韦伯则汲取了新康德主义者价值关联的思想,其方法论原则是一种价值关联的价值中立.马克斯·韦伯的方法论原则是复杂的、深刻的,同时又是矛盾的、暧昧的,由此也就导致了他对社会知识客观性的追求具有一定色彩的乌托邦性质.  相似文献   

11.
程伟 《学术探索》2004,1(12):107-111
研究理论教育的价值取向,意图是寻求一条实现教育科学化和增强教育时效性的合理路径,但这条路径的形成不是主观拟定的,而是建立在当代理论教育合法性基础之上的。以此为据,通过反思以往单一的工具性价值取向的弊端和论证当今人文价值取向的必要性,作者对理论教育的价值取向进行了定位,认为其应是工具价值与人文价值的完整统一。  相似文献   

12.
艺术品价格与艺术价值是一种非对应关系,由于艺术价值不可能量化,资本逻辑就渗透进来,以方便、快捷的货币单位置换艺术价值。中国当代艺术品的高价位,有经济浮躁期的特定背景,并不代表其具有高的艺术价值,相反,在这种“价格繁荣”的背后,隐藏着中国当代艺术深刻的价值危机。  相似文献   

13.
科学应当是"价值中立"的观点对于当今很多人来说似乎是天经地义的.本文通过对科学价值问题的历史考察,认为对于科学的价值问题,应在更广义的一般价值概念意义上来理解,这样比单纯强调科学"价值中立"、把科学只看成是一种对事先进行客观描述的知识体系或单纯是一种追求真理的活动,要全面、丰富得多.  相似文献   

14.
从"韵味"到"震惊"——再论本雅明的艺术现代性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涛 《北方论丛》2011,(2):40-44
作为现代性的理论家,本雅明对于现代性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就其艺术现代性而言,传统艺术使人们体验出来的是韵味。而韵味作为艺术的本真性,让人体验的是美,呈现给人们的是膜拜价值。而现代艺术带给人们的体验则是震惊,而不再是作为审美的韵味,呈现给人们的是展示价值。在本雅明那里,这种震惊体验主要表现在电影和现代都市之中。  相似文献   

15.
生态文明价值域内"自然-人-社会"的重新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人类最新文明形态,生态文明具有丰富而深远的价值内涵,从价值哲学分析,其中最为根本的就是生态文明的自然价值、人学价值和社会价值。在三者组成的生态文明价值域内,应以更深刻的系统思维、更有机的和谐思维、更持续的公正思维来重新解读“自然-人-社会”系统。  相似文献   

16.
在深化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和认识中 ,“价值源泉”问题 ,特别是对创造新价值的源泉的认识问题 ,是一个智者相见 ,各有其说 ,而又难成共识的理论焦点。但愿本文的探新见解 ,能对这一问题的讨论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作用。一、“价值源泉”问题上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彼此不断接近的“两条渐进线”在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和认识中 ,特别是在活劳动究竟是不是创造新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而其他要素是否也是创造新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源泉问题上 ,首先碰到的一个理论难题 ,就是如何认识“价值源泉”问题上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以及如何…  相似文献   

17.
真理是认识主体基于一定的需要、在实践过程中对客体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是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价值则是在人类的实践一认识活动中建立的、以主体为尺度的一种客观的主客体关系,是客体的属性同主体的需要是否相一致、相符合的关系,二者作为主客体关系范畴,在概念中是互相渗透、相互作用的.  相似文献   

18.
鲍风 《江汉论坛》2005,(8):115-117
报纸文学是指刊发于报纸媒体上的文学作品和文学评论.这些文学作品和文学评论与刊发在文学刊物上的文学作品、文学评论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而这些不同取向来源于"报纸"这一媒体自身特点的限制.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乡村社会治理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以“控制”为标志的“乡政村治”模式不仅不能有效抑制政府公共权力的异化,而且也不能有效推动乡村社会全面进步和协调发展。因此,建立以“治理”为标志的“县政乡治”模式不仅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而且是一种适合于当代中国乡村社会治理环境和治理规律的理想模式。该模式不仅具有一系列重要特征,还具有一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20.
闫睿颖 《江淮论坛》2006,(2):114-118
方东美的情感指的是人类天生具有的对真、美、善等价值的追求,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积极的情感体验。本文力图回到方东美自己的角度,探讨其得失。这种探讨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更看重情感而非理智的中国传统哲学,已经形成了深刻的情感价值体系;这样一个有价值的中国心灵,对现代生活的警示和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