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电影翻译的动态观——中国电影翻译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龙千红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6(3):110-114
综观我国电影翻译的历史,我们发现,无论是翻译数量的多寡还是翻译方式的变革都始终与社会的发展及受众审美观念的变化联系在一起.有理由认为,电影翻译应当与时代、受众的接受程度、理解水平以及他们的精神需求相适应,它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而应该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本文从我国电影翻译的历史、现状、观众需求等方面进行考察,提出我国电影翻译应当在提高译制质量的同时走多元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3.
胡庆龄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5(11):142-144
内部和外部因素共同影响戏剧审美接受心理动因的形成。根本地、内部地影响戏剧审美接受心理动因的因素可包括美感享受、原型触发、接受主体心理定势、审美心理需要等。各种因素对戏剧审美接受心理的形成各自起着一定的作用 ,几种心理因素的作用过程便是戏剧审美接受心理动因形成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李道新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3(5):35-40
从“荷莱坞”、“荷来胡特”、“花坞”到“好莱坞”,中国人心目中的Hollywood逐渐演变成美国电影的代名词和一个流光溢彩的梦幻天堂。好莱坞的中国影迷,在物质迷恋和感官慰藉的层面上走近好莱坞。但在1949年以前,中国电影仍然企图通过各种途径,向好莱坞学习并寻求与好莱坞之间的对话与合作,进而试图在中国境内建立另外一个“好莱坞”,最终实现中国的好莱坞梦想。 相似文献
5.
何世剑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0(4):102-106
运用接受美学方法对黑泽明电影在中国的接受状况作受众分析,其表现有三:鉴赏视野中,观众对黑泽明电影有一定的鉴赏期待,有走向交往对话的动机和行动,受意识形态等原因影响,整体鉴赏水平还不高;批评视野中,评论者对之有些冷淡,集中于《罗生门》、《七武士》等片叙事主题、叙事结构的评析;创作视野中,导演、编剧们更为热情,徐克、张艺谋等将之视为范式文本加以摹仿,体认、实践黑泽明电影美学理念。 相似文献
6.
戴剑平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4(6):80-83
电视接受是一种实质性的精神消费,精神消费的核心是心理问题,从接受主体出发,这种心理表现为人本心理及其在变异过程中的寻求与满足.由于电视接受主体受制于社会属性,故电视接受心理一般表现为社会性变异.当我们以电视接受中的艺术接受为主要描述对象时,便会发现以人本心理为基础,以社会属性为制约的这种接受关系在更高层次上是一种审美关系.在电视文艺接受中,它表现为审美情境的产生,在电视其它形式的接受中,它表现为道德心理的认同与超越--一种审美感的伴随性感知.二者共同构成电视接受心理的"审美升华".在电视接受中,人本心理、社会心理和审美心理是三位一体的. 相似文献
7.
刘艳芬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7(4):45-48
面对文学与影视,受众的预接受心理有着明显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接受条件和接受心境不同、期待视野不同、接受动机不同。这使受众首选影视成为必然,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学的最终失败。 相似文献
8.
宋巍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70-73
在上古神话中,蕴含了中华民族在礼义文化形成之前就已经存在的原始道德,即对武器、死亡和复仇的崇拜。通过对上古神话和武侠小说的比对研究,笔者以为,上古神话中记载和揭示的向暴力倾斜的原始道德,是中国人接受和喜爱武侠小说的民族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9.
10.
李卫平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2(4):85-86
每一个文艺作品的诞生都不是无缘无故的。文学艺术创作的心理动力叫做"内驱力",就是创作动机。每个文学艺术创作者的创作都是由创作动机推动着走向成功的。本文结合电影《黄土地》的主创者们创作的潜动机、显动机、意识动机与无意识动机、高级动机与低级动机、为创作者动机与为观众动机等"内驱力"在文学艺术创作中的作用,阐释影片的主创作者... 相似文献
11.
陆琼琼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9(1):48-52
电影已发展了 1 0 0多年的历史 ,现在 ,网络又给电影带来了新的生机 ,网络电影正是电影这一艺术形式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 ,网络能给电影注入生命的活力。从理论上来说 ,互动是网络电影传播区别于传统电影和网络点播电影的本质 ,它对网络电影的发展具有不可忽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浅谈大众传播中的受众心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健 《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3):50-52
受众是传播系统中非常重要、非常活跃的因素 ,是产生传播效果的关键。对受众研究的出发点应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谈 ,从受众的认知心理、受众的需求心理及受众的心理效应来对受众心理进行整体把握 ,积极争取主动 ,进行前馈式的受众研究 ,这样会更能有效地把握受众心理的走势。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电影叙事学的角度分析了第六代导演在情节结构编排、故事讲述和叙事语法三方面的叙事情策略:第六代导演大多选择边缘性的故事本体作为创作题材,故事情节编排呈现一种多元化格局;习惯把第一人称“我”作为叙述者,而且采用“内聚焦”性的讲述策略;其影片在拍摄手法、画面构成、剪辑方式和声音构成等语法方面都显示了独具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化心理学指以中国文化为背景、为底蕴,兼顾中国文化与心理学等两个角度来研究中国人心理与行为规律的一门学科。主张用“基本问题论证法”而不是“内容相似论证法”来证明中国文化里确有心理学。为更好地开展中国文化心理学的研究,主张坚持“一导多元”的方法系统,并对此方法系统中的语义分析法、深度比较法和实证检验法作了操作性颇强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李晓灵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3(4):95-98
图像时代,电影是否成为文学的终结,是当代文化界一个悬而未解的命题。本文认为,电影以先天的传播优势和巨大的媒介商业利润,宣告了文学传播霸主地位的终结。然而,纸质的文学本身并不会衰亡,它将作为一种非中心的弱势传播存在,并且以嵌入电影生产体系的方式,借助电影先进的传播形式和巨大的媒介经济效益,实现文化和经济两个层面的价值激活与增生。因此,文学将借助电影的强大生机而绝地重兴。 相似文献
16.
穆重怀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7(5):18-22
寻根主题是当代俄罗斯电影在艺术转型过程中的独特文化现象。它是俄罗斯民族在困境中对自己民族根性的深刻反思。在当代俄罗斯电影中寻根主题经历了自省、辩论和重建的过程。本文主要结合相关影片分析当代俄罗斯电影中寻根主题产生、发展的过程以及寻根主题产生的内外动因,力求提供有关当代俄罗斯寻根主题电影的一个基本概观,同时使大家了解俄罗斯寻根主题电影的内在本质特征和基本精神诉求的表达。旨在揭示当代俄罗斯电影中寻根主题的演进脉络,阐述在社会转型期的电影艺术中俄罗斯民族精神新建与复兴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7.
唐玉龙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4,(Z1)
学校德育中的榜样教育,关键要把握和处理好学生与榜样之间、学生与教育环境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社会实践活动之间,这四个方面的关系。而这些关系的辨证统一,分别依赖学生的心理认同、心理共振、心理连动和心理强化等心理矛盾运动来实现。要让榜样与学生之间在思想道德品质方面形成主动对接和深度融合,教育工作者就不能不了解与此相关的心理机制问题。 相似文献
18.
黄宇玲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0,(2):102-104
白居易《长恨歌》中的李隆基和杨玉环的形象,以马嵬坡事变为分界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实质上是诗人的“自我”在文学幻想中按照分身的方式进行的多重投射。话语主体李隆基的形象,既蕴含着诗人的社会价值观念,又有诗人自我宿命的感伤;而杨玉环,则是糅合了“美人幻梦”原型和诗人自身情殇的对象而形成的一个女性“符号”,是拥有话语权的男性在集体无意识下对女性的另一种塑造和改编。 相似文献
19.
范丽恒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8(4):82-83
对本土心理学与本土化心理学的关系、本土化心理学的研究目的、本土化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中国心理学与西方科学心理学的关系等问题加以阐述,以期澄清这些心理学本土化进程中易混淆的观念。 相似文献
20.
何强生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3,19(5):118-120
阅读教学必须了解阅读活动的心理规律 .以阅读心理理论为指导。关于字词认知、句子理解、文章结构等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 ,都可作为阅读教材的编选及设计教学、实施教学等实际操作层面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