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 毫秒
1.
安徽省蚌埠市某社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站,在开展退休人员领取养老金资格认证工作中,有27名老人子女前来工作站报告,称他们的父亲或母亲因病卧床,不能来社区认证。于是,3名协理员利用业余时间,主动登门到这27名老人家中进行认证,使老人和子女们很受感动。  相似文献   

2.
潘春华 《老年世界》2013,(24):22-22
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世易时移,孝敬老人的方式与内容也需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3.
学生拒绝学校开展的节约教育,是因为我们的观念、做法偏离了现实.我们的节约观念,长期根植于我国经济落后、物质匮乏的土壤中,习惯于以抑制消费、禁锢人的欲望为审美标准和价值指向.然而,改革开放使中国社会的经济、物质财富在向小康的水平靠近.在这样的背景下长大的学生,对节约的认识和体验与我们迥然有别.我们不能要求他们按照我们的方式来生活,所以,节约教育的内容和要求应该符合时代发展的脉搏,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大区域合作势头迅猛,长三角地区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机遇。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长三角经济空间结构的演变、产业功能的调整和会展发展战略的变迁。这种"波浪效应"对长三角会展业发展所产生的最重要的影响,是以特大城市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城市会展经济带的进一步崛起。如何切实把握现代会展业态发展态势,深入研究会展业态要素构成和生成机制,缜密分析新型会展业态分类及其增长潜力,进一步探索会展业态创新模式与路径;如何以会展经济带新业态建设为抓手,促进长三角地区会展业态在新的起点和更高水平上整合资源和发挥优势,实现新的发展,引领我国内地区域经济和城市化发展的的潮流和走向,是长三角会展产业科学发展和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会展业发展对世界会展业态发展的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5.
为了节省家里的燃气费,有的老年人常年不肯烧开水;为了省一两元钱,不顾年老体弱排队购买优惠鸡蛋……而一些平时异常节俭的老年人,却对各类动辄几千元的保健品极为热衷,甚至不惜上当受骗。那么,节俭的真正含义在哪里?勤俭持家美德还要不要光大……2008年,本刊"人气茶坊"欢迎读者发表意见看法。  相似文献   

6.
廊坊市会展经济发展概况目前,会展经济以其迅猛的发展势头,成为经济发展中的一个令人关注的亮点和一种极有发展空间的产业,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助推器”。  相似文献   

7.
辽宁会展业处于快速发展期,会展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获得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对会展英语的复合型人才需求越来越大。但是,辽宁省得会展英语人才培养存在一系列问题,因而成为制约辽宁省会展业与国际接轨,以达到国际标准的重要因素。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改革会展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2013年7月8日—14日,笔者有幸参加了厦门国家会计学院举办的"骨干教师能力提升培训班"学习。本文总结了这次学习的几点收获。  相似文献   

9.
胡艳荣 《职业》2016,(3):73-74
本文在全面了解北京怀柔区会展行业人才需求的基础上,结合职业教育规律,借鉴国内外先进会展教育经验,就如何构建适合怀柔会展业发展需要的高职会展专业体系提出了思路与建议.  相似文献   

10.
边关 《现代交际》2010,(5):94-94
当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形成过程是与时俱进的,是在不断地充实完善和创新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要想解决如今面临的新闻实践和理论上的问题,就要结合中国当代的实际情况和时代特征。当代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已经成为我国新闻实践工作的指导理论,也是新闻党报工作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王思政 《科学发展》2012,(7):99-104
国际文化产业发展经验和规律表明,大都市是发展文化产业的排头兵,只有紧密依靠大都市的复合产业链优势,才能将文化产业做大做强。应对文化产业发展的目的、规律、手段和路径应当作深入的思考,结合中国实际学习国际经验,理清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In needs assessment (N/A), the calculation of discrepancies is based on the assumption the “what should be” condition is a reasonable representation of respondent perceptions. That assumption may be erroneous and requires a closer inspection.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use of importance scores in NA and some of the problems that can arise when they are used as a proxy to measure the “what should be” condition.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ways of dealing with importance scores are presented, followed by a discussion of the problems and issues that can arise. Some solution strategies are offered along with recommendations for practice and research. The paper provides guidance for others interested in improving needs assessment procedur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