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随着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国家会展中心天津项目的启动,会展旅游已经成为天津新的经济增长点。但在会展旅游中出现的问题也层出不穷,本文分析了天津会展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现状和前景,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大区域合作势头迅猛,长三角地区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机遇。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长三角经济空间结构的演变、产业功能的调整和会展发展战略的变迁。这种"波浪效应"对长三角会展业发展所产生的最重要的影响,是以特大城市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城市会展经济带的进一步崛起。如何切实把握现代会展业态发展态势,深入研究会展业态要素构成和生成机制,缜密分析新型会展业态分类及其增长潜力,进一步探索会展业态创新模式与路径;如何以会展经济带新业态建设为抓手,促进长三角地区会展业态在新的起点和更高水平上整合资源和发挥优势,实现新的发展,引领我国内地区域经济和城市化发展的的潮流和走向,是长三角会展产业科学发展和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会展业发展对世界会展业态发展的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3.
会展业被称为三大新经济产业之一,是后经济危机时代促进经济复苏的重要手段,这给外语翻译人员提供了一个实践的平台。秦皇岛作为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2008年奥运会足球分赛场,已经步入会展行业新兴城市之列,发展前景广阔。与此同时,对会展口译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本文结合秦皇岛会展经济发展和口译人才稀缺的现状,探讨会展口译员需具备的素质,据此提出适应秦皇岛市会展专业需求的口译人才培养模式,旨在解决秦皇岛会展口译行业面临的人才瓶颈问题,以促进会展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会展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趋重要,正逐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为了配套会展产业的发展,全国会展类专业增长速度迅猛。本文分析了中国会展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如会展理论教材混乱、缺少统一性标准,专业定位不够精准、学生生存力不足,校企合作名大于实、产学研融合度不高,等等。提出了新常态下会展人才培养的思考,归纳出深挖专业特色、完善课程体系、提升教师素质、拓宽传播渠道、缩短市场距离、注重因材施教、培养生存能力等培养手段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赵立华  黄晓晴  王刚 《城市》2011,(7):18-21
当前,高端服务业一词频繁走进人们的视野,其发展也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国内许多城市都加大了对高端服务业的支持力度。深圳市2007年率先出台《关于加快深圳市高端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北京市决定大力发展会展、体育休闲、金融服务和文化创意等高端服务业,培育首都经济新增长点;上海市突出以总部经济和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为抓手,壮大高端服务业;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旅游业出现了一种新的旅游类型——会展旅游,它能给一个城市带来巨大的游客量,从而增加该地区的经济效益,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促进城市繁荣的作用。国外的会展旅游早于我国,其每年以20%的增长速度扩张,为地区企业创造出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本文分析长春会展旅游的现状,探讨其对长春城市经济的影响,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7.
李文荣 《城市》2008,(4):71-74
狭义会展是会议、展览等集体性活动的简称.广义会展一般包括大型会议、博览会、展览展销活动、体育竞技运动、集体性交易活动以及节日庆典等。所谓会展经济.即通过举办大型会议、展览等活动。带来源源不断的商流、物流、人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直接推动商贸、旅游业的发展,不断创造商机.吸引投资,进而拉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并形成一个以会展活动为核心的经济群体。  相似文献   

8.
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平衡调结构和稳增长的关系.在此背景下,作为新兴服务业的会展业势必在其中发挥积极的作用.那么当前全球会展业的竞争格局如何?中国会展国力又处于何种水平呢? 近期,上海大学会展研究院(SMI)发布的《中外会展业动态评估年度报告》,可以为我们提供答案.为进一步解读报告,本刊记者又就重点问题采访了上海会展行业协会副会长、上海大学会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张敏.  相似文献   

9.
李黄珍 《职业》2005,(1):31-33
一个成功的高知名度的、大规模展览会或者交易会,能为举办城市带来巨大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效益,有力推动当地广告、旅游、交通等诸多行业的迅猛发展.中国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各种大型世界会展中,而会展人才正是这场经济浪潮的推动者和中流砥柱.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许多城市正在或准备兴建大型(超大型)会展场馆。这是否会导致场馆闲置、影响各场馆的目标市场,以及现有场馆将如何应对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上海会展业在国内居于领先地位,并且经历了多次大型场馆的建设。以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和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两大场馆为典型,对其出现后的本地主要会展场馆举办的展览会进行对比分析,发现:(1)新建大型会展场馆的展览会主要来自本地,小部分来自其他城市;(2)较大规模的展览会将向更大规模的场馆转移;(3)各类场馆举办的展览会类型发生了变化;(4)场馆利用率高低取决于市场供给、需求情况和自身管理水平,中外合作的大型场馆利用率较高。由此,从供给侧提出了不同规模会展场馆的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