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景颇语的实词虚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词虚化现象,在汉藏语的许多语言中都能见到。实词虚化是语法、语义演变的一种方式,它对改变语言结构特点起着很大的作用。研究语言的演变,不能不研究实词虚化。因为实词虚化不仅改变实词的意义,而且有些还改变其语言形式。如果不弄清实词虚化的特点,就不可能确定其原先的面貌是什么。就语言历史比较来说,拿已改变的意义和形式来比较是不可能得出科学结论的。西方有些学者重视语法化(grammaticalization)的研究,其原因就在于此。 这里需要说明一点的是:西方学者提出的“语法化”或我国学者提出的“词汇语法化”,其概念与这里所说的“虚化”不完全相同。语法化,主要是指非语法成分转为语法成分;而  相似文献   

2.
论“X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味”的本义是指物质性的实体(实语素)。随着社会的发展,词汇意义逐渐虚化,语法化进程加速。目前以“X味”形式产生新词(语法意义上的词)的能力增强。本文试从“X味”结构中“X”的构成类型,“X味”结构的语用功能两个方面对该结构进行全面考察与分析。  相似文献   

3.
《诗经》中的“以”作介词 ,有其鲜明的语义和结构特征。介词“以”是从动词发展而来的 ,其静态的储存义“用”表现出强烈的工具性。其语义指向的转指性使介词“以”的宾语位置常常前置。“以”的词汇意义的虚化与其语法功能的虚化反映出大体一致的特性 ,当介词“以”表工具的词汇意义弱化 ,其结构上的关联作用成主导时 ,介词“以”便进一步虚化为连词。  相似文献   

4.
在现有研究基础上,通过对大量现成语料的调查,发现“有的是”的词汇化经历了由跨层的“有的”和“是”到短语化“有的+是”,再到词汇化“有的是”的过程。“有的是”的语法化和词汇化受句法条件、语义条件、句式条件、特定词汇形式和客观世界现实的制约,其中对举结构的撤消、句法位置外围化、语义虚化、特定句式和特定虚词的出现、客观现实等都制约“有的是”词汇化.语法化进程进一步促使“有的是”词汇化。“有的是”在虚化链上表现出不同的语法属性。在非完全虚化阶段,呈现动形两种属性,完全虚化后,只有形容词的属性。  相似文献   

5.
壮语中有一些从属于动词短语的语法标记,它们中的许多皆来自于动词且失掉了词汇意义,而虚化为只表示语法意义的"体"的标记。文章对这些语法标记进行描写和分析。  相似文献   

6.
语法化指语法形式的来源和固化.英语中的许多单词和句型是英语语法化的结果.语法化包括三个方面,即实词虚化、词汇化和句法化,语法化研究成果对大学英语教学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7.
论"Ⅹ味"     
"味"的本义是指物质性的实体(实语素).随着社会的发展,词汇意义逐渐虚化,语法化进程加速.目前以"X味"形式产生新词(语法意义上的词)的能力增强.本文试从"X味"结构中"X"的构成类型,"X味"结构的语用功能两个方面对该结构进行全面考察与分析.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共时变异和历时演变的角度对“准”的语法化路径进行梳理,并尝试对具有情态意义的“准”是情态动词还是情态副词做出解释。研究发现,当“准”表示道义上的“许可”“必要”时,呈现出较多情态动词的特点;当表示“必然”性推断的认识情态释义时,呈现出较多认识情态副词的特点。笔者认为,“准”正处于从情态动词向情态副词虚化的语法化历程当中。  相似文献   

9.
说“不过”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语言意义的演变及相应的形式演变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文章以“不过”的多种意义和多种形式为例,着重说明两种最重要的演变类型语法化(实词虚化)和词汇化(词的组连变词),说明演变的动因是言谈的“省力原则”(包含“足量准则”和“不过量准则”),演变的机制是“语用推理”及推导义的“固化”。演变的规律表明意义和形式的结合是有一定理据的。  相似文献   

10.
虚化动词是一种语言现象,日常用语中随处可见.虚化动词在逐渐失去本身意义的同时,它的作用和语法功能都得到加强.因此人们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其语法功能上,过分忽略它们的词汇意义.本文以"have、take、do、make、give"为例,通过探讨"虚化动词+事件宾语"的结构来强调不同的虚化动词其使用范围也不同,诣在引起学习者对虚化动词词汇意义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
英语动词"jumped"和"hopped"表示的动作具有间断性,如果在一个时间性参照句法成分激发下,这两个动词可以表示连续性动作,这种由时间参照成分激发实现的语义与该句法结构中的各组成成分语义之和不同,这种语法语义现象被称为"体压"。用英语作为实验材料的论文在证明"体压"这种语法语义现象是否有神经认知上的理据时得出了肯定和否定两种相反的结论。肯定"体压"这种语法现象的学者根据"体压"是"语义转移"还是"语用转移"现象,又分为两派,由此而建立了各自不同的"体压"理论。用汉语的连续义和间断义动词并根据其不同的分布特征分两个实验检测汉语动词语义的认知加工特征,结果显示体压现象与汉语动词本身的语义和包含这些动词的句法结构都有关系。  相似文献   

12.
体是日语动词重要的语法法范畴之一。体表示动作或状态所具有的内在界限。日语动词体的表达方式有三种 :一是动词连用形后通过接续动词“て”,再接补助动词 ;二是动词连用形后直接接辅助动词 ;三是借助于一些惯用型来表达。关于体的分类 ,诸家提法不一。笔者从中国学生学习和理解的角度着眼 ,参照语法学派的一般观点 ,分成 8大类 :即将体 ,起始体 ,持续体 ,存续体 ,完成体 ,备放体 ,趋向体 ,试做体  相似文献   

13.
"到、去、上"三个动词表运动义时,在是否具有到达义上、是否是自主动词、自由动词以及在运动方向上都存在着一系列差别,但在谓语是动宾结构而情态是未然的句子和谓语是连动结构的句子中,这三个词的意义差别可以实现中和.  相似文献   

14.
“ティル”是日语中表示动词“体”的重要语法形式,也是日语学习的一大难点。在不同的语境中,根据前接动词的不同性质,“ティル”可以表示“动作的持续”、“结果的状态”、“单纯的状态”、“历史回顾”、“习惯”等不同的意义。但则人们通常翻译成“(正)在~”“~着”“~了”等。这里从“ティル”的体语义出发,对具体汉译中的“ティル”与汉语动态助词“在~”“~着”“~了”的对应关系进行考察,目的在于加强并澄清人们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现代汉语"被"字句的关键是要满足终结性,即谓语部分要求包含某种终结点。在考察了大量语料的基础上,本文尝试性地研究了"被"字句谓语动词终结义的表现形式及其限制条件。其中动结式结构是最适合于被动式的谓语形式,是被动句的原型。对于一些影响义内涵的动词,我们可以采用体标记来进行有界化。此外,谓语动词后带宾语和"所"字标记也是谓语动词有界化的手段。  相似文献   

16.
词的语法功能属性与词的使用频度之间的关系是汉语词义属性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对258个现代汉语感官动词的使用频度进行封闭测查,考察各个动词在语料库中的频次,以及各词感官义项、非感官义项、感官用法、非感官用法的使用频次,再将这些词的频度信息与它们的语法属性信息进行相容度分析,对词频与基本功能之间的关系进行描写和阐释。结果表明,感官动词的语义属性与动词语法功能之间存在不同的相关性表现。感官动词词义的特殊性表现在相对普通动词而言较弱的动作性,以及词义一般包含较强的对行为方式状态的描述,这是由感官活动在人类行为中的特殊性决定的。此外,词语的类聚特征越丰富,词语聚合的总量就越小,词语间就具有更高的相似度,这些相似度必然会在语法功能等方面得到反映。  相似文献   

17.
现代汉语“被”字句的关键是要满足终结性,即谓语部分要求包含某种终结点。在考察了大量语料的基础上,本文尝试性地研究了“被”字句谓语动词终结义的表现形式及其限制条件。其中动结式结构是最适合于被动式的谓语形式,是被动句的原型。对于一些影响义内涵的动词,我们可以采用体标记来进行有界化。此外,谓语动词后带宾语和“所”字标记也是谓语动词有界化的手段。  相似文献   

18.
日本学生由于受到母语时体观念根深蒂固的影响,常将"了"看成类似日语动词、形容词、形容动词、名词之后表示时态的语尾,从而使其在使用"了"时产生偏误。考察日本学生使用"了"字句的偏误情况,从日本学生学习汉语的角度探讨汉语"了"字句的时体,并指出对"了"字句的时体义进行分析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汉日语动词在应用方面各自有着许多独特之处。本文只就汉日语动词在重叠使用以及与数量词连用时的特点进行比较。在动词重叠的比较中,就双方动词重叠使用的规律、表义及日汉对译问题进行了说明。在动词与数量词连用时特点的比较中,概述了汉日语数量词的位置、量词单独使用的情况、带"一"的量词所指的含义及数量词在句中的语法作用等方面的区别。  相似文献   

20.
英语否定句覆盖面很广,所以翻译英语否定句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在英语所有否定句中,带有情态动词的否定句(即情态性否定句),由于受情态动词的语义限定,一般比较容易翻译;而翻译不带情态动词的否定句却比较困难,这里涉及到许多因素。文章重点研究英语非情态性一般否定句的五种类型,并指出它们的顺译和倒译方法以及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