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论宋代诗派     
宋初之诗。承晚唐格调。辄为西崐体杨亿刘筠钱惟演李宗谔以下。凡十七人。有西崐詶唱集。负其博廲之才。求工巧于字句对仗。翦綵雕虫。砌石補衲。有色无香。有形无神。一题一诗足了斯义。无兴观群怨之可言盖砌贴多则性情少。事实多则寄讬废。廛闬扑地。歌吹拂天之场。必无高人韵士。涉足其间。此之谓力尽于外精竭于内苏黄最忌此种。所取者意象之间。所寄者空灵之表。严羽羚羊挂角之喻。其空灵在氣概苏黄之才高意远。其空灵在意象分际自殊知其解者。旦暮遇之矣西崐祖义一三  相似文献   

2.
探明诗本义,对于正确理解《诗论》与《诗序》,判别其各自作者,有积极意义;区别《诗序》之大、小,同样有助于判别其各自之作者,并可加深对《诗》学传承与发展的认识。而诗本义,则历古以来多被义理之学所歪曲;《诗序》之大、小,自陆德明以来亦已不甚区分。  相似文献   

3.
粤诗诠粤学———翁山述白沙之学与诗刘付靖于粤籍名卿硕儒之中,翁山极推张九龄与陈献章,他说:“知天下于一国,知一国于一人,此一人者,其出则必如文献,处则必如文恭者也。”①文献之行事乃所作《金鉴录》,堪称一代忠臣义士的楷模;文恭修身论道,使岭南之学在“...  相似文献   

4.
<正> 杜诗,盖难言之矣;昔人之论,亦既备矣,兹所欲重为揭橥者,约有二义: 其一曰“真”。诗莫贵乎真,有真情,虽匹夫匹妇,亦能有好诗,不求传而人自为之传。无其情而勉强为之,则假诗而已,虽鸿词博学,亦难必其一句之幸传。此考之文学史而确乎无可疑者。杜诗之不可及,亦正在有真情。王文禄《诗的》云:“杜诗意在前,诗在后,故能感动人;今人诗在前,意在后,故不能感动人。盖杜遭乱,以诗遣兴,不专在诗,所以叙事、点景、论心,各各皆真,诵之,如见当时气象,故称‘诗史’。今人专意作诗,则惟求工  相似文献   

5.
《南岳倡酬集》是张栻、朱熹、林用中三人于乾道三年游南岳唱酬的诗歌结集,存诗一百四十余首。学界对《南岳倡酬集》古藏本及集中诗之真伪、倡酬诗内涵与风格多有研究。但"南岳唱酬"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则鲜有人考察。"南岳唱酬"是南岳旅游史上的一次壮举;"南岳唱酬"是"心性之学"讨论的诗意表达;"南岳唱酬"中的"禁诗之约"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6.
孟子"诗亡"之论新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兴华 《学术论坛》2007,30(8):100-102
《孟子·离娄下》中"诗亡然后春秋作"之语,论者多作"《诗》亡然后《春秋》作",将"诗"理解为文本之《诗》.鉴于先秦时《诗》未曾衰亡,而诗歌创作的衰竭则是一种与《春秋》之起有着必然联系的客观事实,且孟子之时关于诗的文体意识已经明朗,故文章认为,孟子"诗亡"之论,所指为文体之"诗"而非文本之"《诗》".  相似文献   

7.
东莱集注类编观澜文七十卷宋本书颂碑铭论记诸体又次之。乙集则论又在诗前。丙集有各体而无诗。其字句与各家集本。亦多异同。文亦骈散兼收。如甲集既选韩退之平淮西碑。丙集又录段文昌作。可谓兰艾同登矣。吕伯恭本受学于少颖。故为之注。集中所选多人人传诵之交。故吕注录前人成说为多。亦有不注一字者。朱子谓伯恭好用心于驳杂文字。岂此之类乎。阮氏外集乙集仅五卷。又无丙集。此本宋史艺文志亦多七卷。乃祕笈也。盖得自日本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对唐宋诗高下优劣的争论古已有之。尊唐派以唐诗辉煌灿烂、无与伦比的成就为依据,力诋宋诗的败误,甚至宣称“终宋之世无诗”,“宋绝无诗”。尊宋派则津津乐道于宋诗的点化锻造之功、独得理趣之妙,昂然声言:“宋人之诗,变化于唐,而出其所自得,皮毛落尽,精神独存。”更甚者,竟谓“宋诗岂惟不愧于唐,盖过之矣”。两派各执一端,互不相让,从南宋开始,争论了数百年之久。  相似文献   

9.
乾嘉常州诗人洪亮吉与黄景仁齐名。但二人因个性遭际不同,诗歌内容风格亦有差异。以山水诗而言,洪氏因性情狂放,早期多借山水抒写狂情,晚期则超越功利之心,达无我之境。诗擅古体,风格奇险。黄氏性情狷狭,一生不幸,多借山水抒写凄苦,多有我之境。诗擅近体,风格多样。黄氏艺术造诣高于洪氏,洪氏山水诗则更贴近山水之美质  相似文献   

10.
巩丰一生坎坷,然工于诗,多至三千余首,颇受时论好评。只因《宋史》无传,其诗又大多流失不传,后人对其人其诗知之甚少。就现存巩丰诗而言,多抒写眼前景身边事,清真自然,平淡悠远,亦足可自立于南宋中后期之诗林。  相似文献   

11.
在《诗》学史上,以本末论的观点论《诗》,为宋之大儒欧阳修所首创。其论《诗》,谓《诗》之义不出四类:诗人之意、太师之职、圣人之志、经师之业,并依据各自的内容和特点区分为本和末。在他看来,诗人之意和圣人之志才是《诗》义之本,而太师之职则为《诗》义之末;至于经师之业则有本有末,能求诗人之意且达圣人之志者,则为经师之本,但若仅讲太师之职且妄自为说者,则为经师之末。这一精辟独到的观点,不仅为欧阳修的《诗》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而且也成为了宋代《诗》学怀疑思潮的理论依据,并促进了宋代《诗》学诠释方法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正> 沈德潜的诗论,虽有“格调”、“性情”、“论法”诸端,然究其根本,则无不归于“温柔敦厚”。其《国朝诗别裁集》凡例云: 诗之为教,不外孔子教小子教伯鱼数言,而其立言一归于温柔敦厚,无古今一也。在《说诗啐语》中更认为: 温柔敦厚,斯为极则。对于沈氏极力强调的这一“诗教之本原”,历来非议者颇多,如稍后于沈氏的袁枚就曾提出针锋  相似文献   

13.
杜甫陇右诗《山寺》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甫陇右诗《山寺》:野寺残僧少,山园细路高。麝香眠石竹,鹦鹉啄金桃。乱水通人过;悬崖置屋牢。上方重阁晚,百里见秋毫。历代注家一致认为是杜甫流寓秦州游览麦积山之作。淳厚的天水人对此深信不疑,将诗镌刻在瑞应寺前的石碑上,供游人尝读,俨然这座名山的文化陪衬。然而,每读这首无地名,无山名,无寺名的三无诗虽尽力求索,却很难从中看到矗立在人们心目中的麦积山雄姿,甚至有一种文实相左之感。存疑愈久,则愈想弄个水落石出。翻阅《杜诗镜铨》、《杜臆》等书对该诗的注释,则疑之更深。为寻根究底,还历史以本来面目,现将疑点…  相似文献   

14.
程彦霞 《船山学刊》2008,(4):143-146
西汉四言宗庙郊祀歌有楚辞之风、劝谏之意,东汉以后此类诗走向僵化,成为一种纯粹颂美的赞歌:文人抒情言志诗则因儒家思想的崩溃走向新生,成为一种可以自由抒发的诗体;称誉应答之诗则因为东汉之末品评之风的流行而开始兴盛,这些变化深刻地反映了四言诗从政治和儒家思想的附庸走向独立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一) 杨师道诗,《全唐诗》存二十首,大抵都是应制颂圣之作。夏日午睡醒来,随手翻看,令人昏昏,又欲睡去,此时忽见一联云:“芳草无行径,空山正落花。”不禁心目豁然。十字之中,不过野花蔓草,而暮春之景,闲淡之情,悠然不尽,简直可以列诸辋川名名。再细看诗题,乃是《还山宅》,这可真是廊庙无好诗,山林多佳句,偶尔回一趟山间别墅,便得江山之助了。发现这一联之后,逐渐已经淡忘了。又有一天,闲翻《阅微草堂笔记》,在第二十四卷里发现了这样一条:“狐能诗者,见于传记颇多;狐善画则不概见。海阳李丈砚亭言:顺治康熙间,周处士浔薄游楚豫。周以画松  相似文献   

16.
人们论及李白对玄宗后期黑暗政治的批评时,常把对李林甫、杨国忠等权奸的批判混同言之。如萧士赟论《远别离》云: 此诗大意谓无借人国柄,借人国柄则失其权,失其权则虽圣哲不能保其社稷、 妻子,其祸有必至之势。诗之作,其在天宝之末乎?……国权卒归于林甫、国忠, 兵权卒归于禄山、舒翰。太白熟观时事,欲言则惧祸及已,不得已而形之诗,聊以致其 爱君忧国之志。 萧氏关于全诗主旨是“无借人国柄”的理解,确属有见。但笼统地说“国权卒归于林甫、国忠”云云,则尚嫌缺少分析;说诗作于天宝之末,也还不够准确。综观太白诗文,可  相似文献   

17.
李白《苦雨》诗,全称为《玉真公主别馆苦而赠卫尉张卿二首》。此诗在李集中原以为一般酬赠之什,未曾受到特殊关注。自80年代李白0两人长安”之说①兴,此诗涉及李白开元十八年(730)初入长安一事之有无,遂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主张确有其事者,以之为力证;主张并无其事者,亦以之为力证。譬如函谷,一方欲以一丸泥塞之,使长安固若金汤;一方则欲去其一丸循以破之,使长安不攻自下。“一丸泥”者何?题中之人事也。双方均在此下功夫,侧重于题中有关人事之考证,而对该诗本身之探索则止于浅表,不知该诗中自有深沟高垒,奇阵伏兵,据…  相似文献   

18.
晚唐的诗歌创作,向来为不少的论者所鄙薄,被贬为唐诗末流。如严羽所谓:“汉、魏、晋等作与盛唐之诗,则第一义也。大历以还之诗,则已落第二义矣。晚唐之诗,则声闻、辟支果也。”(《沧浪诗话·诗辨》)这个评价是不公允的。诚然,唐末社会动乱,政治腐败。作为这一特定时代的反映,晚唐诗作再也没有盛唐时期的雄浑气象和博大胸怀,直面人  相似文献   

19.
李锦旺 《江淮论坛》2013,(6):172-177
陶渊明晚年不幸身染病疾,危重不愈,迁延缠绵十一年之久,最终弃疗而逝。通过对其得癌疾前后诗歌创作的全面比较与分析,可以发现这一顽疾不仅改变了他的生活轨迹。也促使其诗歌创作发生了诸多变化。表现在:得痞疾之前其诗多抒躬耕之志,历叙耕获之事,而得痞疾之后则代之以饥困求食的主题;得痞疾之前其诗常抒琴书自娱、诗酒相乐的生活情趣,而得痦疾之后则平添了凄苦悲凉的情调;得癌疾之前其诗多写纵情山水、朋从往来之雅好,得癌疾之后这些爱好与相关创作均趋于同步消减。  相似文献   

20.
《诗·邶风·新台》的最后一节: “鱼网之设,鸿则离之。 燕婉之求,得此戚施。” 《诗序》指出:“《新台》,刺卫宣公也。纳伋之妻,作新台于河上而要之。国人恶之而作是诗也。”故当代学者推断这诗“盖出民间歌手。”有的研究者解说此诗,即言“这首歌讽刺(卫)宣公,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