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对《隋史遗文》和《金瓶梅》两部明代小说中的假设连词进行了穷尽式的考察,共统计出假设连词34个。不仅对两部小说中假设连词的概貌进行了描写,总结其基本特点,亦由此可以大略窥见明代白话中假设连词使用的基本面貌。  相似文献   

2.
代词作为言语的基本词汇,应该是相对后起的。虽然自《马氏文通)即行此名,但代词的使用情况仍很复杂。杨树达先生言:“代字(即代词──作者注)所以代名,当以能独立用为原则。”(《马氏文通刊误》)所谓“独立用”,是指能独立称代和独立充当成分。现在就中学文言文中的人称代词作一考察,以补教材注释之不足,并且寻求掌握人称代词的捷径。一、第一人称代词:我、吾──同属疑母,余、予──同为舌头音,互转。音韵学界认为:“我”、“吾”在上古是有声母的,读音是,在长期的演变中失落了声母,转为现代的零声母。这可从谐声字上得…  相似文献   

3.
汉语假设连词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假设连词研究自袁仁林的<虚字说>已经经历了4个世纪的探索,取得了众多成果.综观汉语假设连词的已有研究成果,仍然存在重描写而轻解释,对假设连词的界定不明确,对假设连词的来源及其发展演变研究不够深入,忽视了假设连词与假设复句的关系等问题.今后可以适当运用现代语言学理论对汉语假设连词的来源及成因进行探讨,推进研究的深入化.  相似文献   

4.
马中锡《中山狼传》有「脱有祸,固所不辞也」的句子,其中「脱」字一般注本多作「假设」讲。我以为:「脱」字本身并无「假设」义,当是「倘或」的合音词。《说文·肉部》:「脱,消肉臞也。」段玉裁注:「消肉之臞,臞之甚者也。今俗语谓瘦太甚者日脱形,言其形象如解蜕也,此义少有用者。今俗用为分散,遗失之义。」这说明它的本义和假借用法都没有「假设」的意思。看来纯粹是声音关系。「倘或」二字急读就是「脱」。《吴子·励士》:「脱其不胜,取笑于诸侯,失权于天下矣。」《后汉书·李通传》:「事既未然,脱可免祸。」《北堂书钞》七十三引谢承《后汉书》:「袁史则故御史珍之孙,何为苛罚?脱有  相似文献   

5.
一“今”字,一般的辞书,如《新华学典》、《辞海》,都仅释其为“现在”之意。其实,在古代汉语里,尤其在先秦诸子散文里,“今”却常常作假设连词用,其功能大抵与“如果”相当。(在古代汉语里,  相似文献   

6.
语序在古今汉语中占有重要地位 ,也是现行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所要求掌握的。着力廓清中学文言文语序现象中的语法问题、修辞问题 ,对于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定语后置” ,提出异议。分类介绍“相”与“见”的称代作用。对于中学文言文语序教学乃至整个中学文言文语法教学体系的原则和方法 ,提出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7.
假设连词“哪怕”的演变及其动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汉语假设连词“哪怕”来源于动词“怕”。“怕”从动词演变为副词又演变为连词,句法位置的改变和词义的虚化是其主要动因。而语法扩展则是“怕”完成双音化演变为连词“那(哪)怕”的主要动因。笔者试图对假设连词“哪怕”为个案做出初步的考察,以探寻汉语连词演变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何施之为”结构分析《殽之战》:“栾枝曰:‘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中学语文课本对“何施之为”是这样注释的:“为什么要报答它呢?为,表示疑问语气。何施,宾语,前置以加强语气。之,助词。”此注不可从。“何施之为”有两种不同的分析。其一,可分析为:[何]施之为。“何”可释为“为什么”,作状语;“施”释为“报答”,作动词谓语;“之”释“它”,代词,指秦国,作宾语;  相似文献   

9.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中学生要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与这一规定相适应.为了提供学习的范例,通用中学语文教材选了百篇左右的文言文.但是,由于这些文章反映的是古代社会状况,前人的生活习俗,过去的文化现象,加之古代汉语在词法、句法、章法上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别,与青年学生的生活及所处的时代有很大的距离,所以,他们对学习文言文缺乏足够的认识,缺少应有的热情,就更说不上什么兴趣、爱好了。这种现状的存在,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我们语文老师在教学中的一个缺陷:没有加强文言文重要意义的教育,没有能够激发…  相似文献   

10.
假设连词"即"的直接来源是时间副词,其产生时代不晚于战国末期,至汉代被广泛使用。运行义动词"即"首先在"即+V2"结构中虚化为时间副词,时间副词继续语法化为假设连词,在假设连词"即"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主观化程度的提高、句法位置的变化和与时间概念联系的松动化是其致变因素。  相似文献   

11.
试述文言文表达假设概念的方法项石炎文言文表达假设概念的方法主要有四种。一是靠句义表达①纵敌,患生;违天,不祥。(《肴之战》)②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纵敌”,如果纵敌。“违天”,如果违背天意。“不出”,如果不出去。假设之意,不是通过任何语法...  相似文献   

12.
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加强学生语言文字方面的训练,而且有助于学生学习古代典籍,了解古代社会,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要学生学好文言文,真正“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首先是要能够读懂文章内容,而读懂内容的关键是准确理解其词义。王力先生说得好:“学习古汉语最重  相似文献   

13.
一、中学文言文课文中“左与右” 文言文中“左”与“右”有着它特有的含义,它表示礼仪,与现代汉语表示方位意思完全不同。 古人尚右,以右为尊。秦汉以前,位次以右为尊。《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写到渑池之会后,因蔺相如功大,被赵王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此处“右”,即上位,指蔺相如官位在廉颇之上。  相似文献   

14.
一、文言文教学的重点近些年来,因为强调语文的工具性,有的教师便将语文课上成了纯工具课,仿佛学生对课文本身的思想内容领悟理喻是次要的,只须弄清文章包涵的基础知识就够了,至多,再从赏析的角度,讲讲文章的艺术方法。这种倾向在文言文教学中表现得尤其突出:凡上文言文,不管采用什么教学方法,都是以解词为中心,以翻译为目的,把每一个字词的词义、词性、读音、用法和每一个句子的语法结构逐一弄清,并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翻译,就算大功  相似文献   

15.
由于古今距离年代久远,语言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古汉语与现代汉语间出现了很大差异。这就给中学生阅读文言文设下不少障碍,虽然老师在“传道授业解惑”时,能为他们解决许多疑难问题,但遗忘又常常出来捣乱,于是中学生在阅读文言文时,就常常自觉、主动地使用些助读法。但是,他们使用的文言助读法又往往是单一、繁琐、无规律可循的。为了引导中学生正确使用助读法,我们这里试图对中学文言文助读法作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6.
根据《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中学文言文教学目的的单一性(只要求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和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特殊性(主要是学习、理解前人的语言文字),我认为要实现中学文言文教学的高效率,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教学体系必须实现序列化。课程论“知识结构派”代表、美国的布鲁纳说:“不论我教什么学科,务使学生理  相似文献   

17.
一、中学要不要教文言文 目前这个问题有两种意见。一种不主张中学教文言文,理由是:中学生要学的东西多,没有多少时间学文言文;学一点点,将来工作中用不上;弄得不好,会造成学生作文文白夹杂;至于将来工作需要阅读文言文的,可以在大学里学,或者中学文理分科,文科学生学;等等。另一种意见,主张中学教一点文言文。理由是:为了批判承古代文化遗产;工作中有时需要阅读近代现代的国内外文言资料;日常生活中有时也要接触文言材料;文言中有些词语现在还用得上,学文言文对现代汉语也要好处;等等。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中学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也和其它领域一样,呈现出日益活跃的局面.以科研带教学,以教学促科研,使中学语文教学跃上了新的台阶.纵观近年来中学语言教学研究,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各类文体均有涉及,而且有了较大的突破和进展,最为突出的是文言文教学研究.各种版本、大同小异的中学文言文选注、评泽、赏.桥以及练习、参考答案等不一而足.众多的中学语文教学研究杂志、报纸以及高校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刊载的文章更是难以数计.由微观分析到宏观透视,由纵向梳理到横向比较,由方法的更新到观念的增变,由理论…  相似文献   

19.
使令动词“使”常出现在兼语式中,兼语式中“使”的意义主要有三种:命令义、致使义、容许义。这三种意义形成一个意义逐渐虚化、动作义不断减弱的序列,这种语义变化与其处于兼语式的句法环境密切相关。假设连词“使”是表“容许”义的动词“使”的进一步虚化,它的假设义来自于语境。  相似文献   

20.
连词"那怕"的词汇化始于明代,至清晚期完成,先后经历了跨层结构、跨层结构和连词并存、连词三个阶段。重新分析是其词汇化的主要机制,前景信息背景化和韵律的促动是其词汇化的主要动因。在"那怕"的词汇化过程中也伴随着语义演变,语用推理是促动其语义演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