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当今的中国社会里,马克思主义哲学似乎出现了危机。具体表现就是它脱离了现实、脱离了社会、脱离了生活。在社会现实生活面前,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失语的,这就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合法性受到了质疑。这种危机在本质上表明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在观念上的一种觉醒。它企图摆脱那种长期以来将哲学看作政治工具的功利主义的肤浅哲学理念,希望从哲学本身的意义上重新来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因此,本文从西方哲学对于哲学的理解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两个方面,分析了这种危机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这种危机的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2.
海德格尔从哲学探究的角度出发 ,对哲学和逻辑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他认为 ,逻辑是关于一个语句的意义和判断的内容的。数理逻辑的发展使逻辑丧失其重要性并且远离了本体论的讨论。哲学逻辑并不是一门新科学 ,而只是实现了从一开始就在进行的对于传统逻辑的刻画。研究海德格尔的哲学和逻辑思想可以得到的基本启示是 :我们在进行哲学逻辑以及逻辑哲学研究的时候 ,一定要有一个理念 ,即逻辑是需要哲学来为其辩护的 ,逻辑的研究要有一个哲学的基础。哲学逻辑是逻辑在哲学中的应用 ,在应用的过程中哲学理念已经深深地灌输进去 ,哲学与逻辑已水乳交融 ,两者的联盟使得各自的学科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当前,我国哲学界提出并且开展了“应用哲学”的讨论。本文针对“搞应用哲学就是对哲学发展方向的偏离”一说,提出并且论证了:哲学的应用,不但不排斥应用哲学,而且正是哲学发展的结果。文中还论证了应用哲学从来就是作为知识总汇的哲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哲学一样古老、一样源远流长。并认为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指导下,努力发展应用哲学,提高应用哲学的科学性,应该说是哲学工作者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4.
感性直观是费尔巴哈反对宗教神学和黑格尔唯心主义体系的主要工具,它使唯物主义重新登上了哲学的王座。直观贯穿费尔巴哈哲学的两大主题即自然和入,由于其哲学的直观性使他在社会历史方面陷入了唯心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在批判费尔巴哈哲学感性直观的基础上实现了哲学革命,这也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场路径,这一理解对马克思新实践哲学革命的探索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5.
哲学从"解释"的围城中出走,在于哲学自身的消解,马克思在哲学的消解中改变了哲学的"解释"性身份,将哲学依哲学自身的自言自语(依据逻辑的先在性构造的逻辑解释框架进行"是什么"的说明)转变成哲学依经济学的话语表达其哲学的政治诉求.沿着经济与政治的通道,哲学走进了历史.本文认为,马克思哲学并不是一个如以往的哲学谋划那样,试图建构一个人们可以设想得到的合逻辑的哲学大厦,而是消解了哲学的"解释"性,让哲学这个空中楼阁建立在坚实的大地上,从而让哲学走进了"历史",成为"历史"的哲学.这种"历史"的哲学就是在经济学视阈中表达的一种以公平正义的理念建立起来的政治诉求.可以说,解读马克思的哲学不在哲学之中,而在哲学之外.  相似文献   

6.
哲学发展过程存在着繁盛发展期与曲折发展期。在哲学的繁盛发展期又存在着高潮显现期和潜行深化期两种形态。当前,我国哲学发展正进入了潜行深化期。哲学要追踪实践,指导实践。在实践的推动下,我国哲学出现了三种发展潮流:一是探索建构新的哲学体系,二是重新整理、研究中外哲学的历史成果,三是应用哲学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出场的文本路径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三部著作,由于以往对《手稿》的哲学革命价值的忽略,使得对其价值的重估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马克思在哲学研究范式和哲学本体论这两个纬度上实现了革命性变革: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实现了哲学范式的根本变革——从意识哲学向实践哲学的转变;马克思哲学革命在本体论上实现了从“世界何以可能”到“人的解放和自由何以可能”的转变,我们应并在把握马克思哲学革命实质的基础上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8.
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先驱,艾思奇的哲学道路依然能给今天的哲学研究者和理论工作者很多重要启示。本文阐述了艾思奇哲学道路上的五个重要节点:源于家风濡染,浸于时代大潮,少小立志,接触马克思主义,踏上哲学之路;求学日本,自学德语,博览经典,精研哲学,为未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之路奠定了坚实基础;在上海,走上理论战线,成为哲学界引人注目的学者;在延安,热切传播毛泽东思想,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北京,培育理论骨干,恪守哲学秉性,践履了哲学家、理论家的使命。因此,沿着艾思奇开创的道路,产出具有现时特征、符合实践吁求、贴近时代心灵的新大众哲学,不啻是对艾思奇最好的纪念。  相似文献   

9.
伽达默尔早期的诠释学工作是围绕着柏拉图展开的,在此过程中伽达默尔形成了基于现象学和本体论的柏拉图哲学视域。在这种柏拉图哲学视域之下,伽达默尔建构了自己的哲学诠释学理论。分析伽达默尔的柏拉图哲学特征,阐明伽达默尔的柏拉图哲学视域,能够揭示出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的理论来源和内在价值。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进程中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有六方面主要贡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伟大历史任务:《实践论》、《矛盾论》的理论阐发;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和展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融合;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产生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1.
医学哲学的历史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学哲学是医学与哲学之间的哲学性边缘学科。医学与哲学在逻辑上和历史上一直有密切的联系,医学在它的历 史发展中,总是处在各个时代哲学思想的影响之下,同当时的哲学发展状况相适应,医学哲学同样经历了古代、近代到现代的 发展过程。我国的医学哲学研究在经历一段曲折之后,已出现了繁荣与发展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2.
梁漱溟一生致力于反省中国文化及其哲学、实现中国文化及其哲学的复兴,文化与哲学构成梁漱溟学术思想的两翼。人们多从文化观的视角来研究梁漱溟的思想,其实,梁漱溟在20世纪早期就系统阐发中国哲学观,论证了中国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中国哲学的更新、中国哲学的特质等重要问题。梁漱溟的中国哲学观奠定了现代新儒学的基础,对现代中国哲学的创建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13.
信息哲学在中国的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中国学术界掀起了一场对信息问题进行哲学探讨的浪潮,涌现出大量讨论与信息哲学相关问题的论文和若干本专著。邬焜先生的《哲学信息论要略》(1985)一文的发表以及《哲学信息论导论》(1987)一书的出版成了信息哲学在中国正式创立的标志。邬焜先生特别强调指出,由于信息哲学阐明了一种全新的存在领域分割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哲学基本问题的具体表述方式,所以,信息哲学是一种元哲学或最高哲学。信息哲学实现了人类哲学的第一次根本转向,并因而导致人类哲学的全方位的根本性变革。  相似文献   

14.
李达和毛泽东有着长期哲学交往关系,这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总体上,李达和毛泽东的哲学交往是相当密切的,也有晚年稍嫌生疏的时候,这是他们哲学思想总体契合、又有差别的反映,也是形势发展使然;李达和毛泽东在哲学交往的过程中,相互之间在哲学思想上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哲学思想体系;李达和毛泽东的哲学交往,主导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哲学通俗宣传的历史。李达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5.
后现代主义哲学以其对传统哲学的深刻反叛、否定、批判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在本体论和历史观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带来了最严重的挑战,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张物质本体论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而后现代主义哲学主张非本体论反对历史唯物主义。必须正确认识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利弊,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世界观。  相似文献   

16.
西方哲学有一种追寻哲学普遍性的传统,而这种追求最终导致了哲学本身发展的困境。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旧哲学的超越就包括了对哲学普遍性的否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思维方式来分析哲学普遍性问题,不仅是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的需要,更是在中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务之急。对哲学普遍性的否定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是以中华民族的独特的理解结构为基础的,是一种新的理解、新的拓展、新的重构。  相似文献   

17.
哲学与语言的密切关系在中西方哲学中具有不同的表现:在西方哲学中,古代的本体论中心、近代的认识论中心以及现代的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对垒均未对语言予以特别关注,到了现当代哲学转向才开始关注语言问题,致使语言成为“显学”.在中国哲学中,早在初始阶段——先秦时期,语言就引起了诸子百家的特别关注,先秦语言哲学极其发达,汉代董仲舒的“深察名号”和魏晋玄学的言意之辨是对先秦哲学的继承,也是中国语言哲学的余音。因为南北朝之后直到近代,语言淡出了哲学的视野。如果说先秦是语言哲学的辉煌期、魏晋是先秦的余音的话,那么,宋明时期直到近代,语占反而淡出了哲学的视线。中西哲学与语言的关系形成了强烈对比:中国是由盛至衰,西方是由隐而显。这种差异展示了中西两种哲学、两种文化不同的特质,也凸显了中国语言哲学的人文特征和伦理意蕴。  相似文献   

18.
广谱哲学作为一门新型的哲学,一方面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另一方面由于它与传统哲学在知识结构、知识背景和思维方式上的深刻差异,引发了诸多的困惑、质疑乃至误解。例如:广谱哲学对传统哲学的诸多概念有截然不同的解释;广谱哲学对诸多社会科学概念有全新的分析;广谱哲学的应用价值。这里以对话的形式展示了广谱哲学对部分疑难问题的解答。  相似文献   

19.
对大多数读者而言,广谱哲学是深奥、晦涩而神秘的。《广谱哲学浅说》的出版,为人们揭开了笼罩在广谱哲学上的层层神秘面纱。其中,始终围绕在初学者面前的两大谜团,即哲学问题的数学化需要什么样的数学以及怎样使哲学与这种数学接轨,在《广谱哲学浅说》中得以拨云见日。它们构成了人们走向广谱哲学的两大台阶。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致力于恢复哲学的伟大传统,深入社会生活,面对现实问题,创办了"哲学节"。在每年的11月第三个星期四这一天,全世界有许多城市同时举办哲学节活动。2004年11月18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主办的"哲学节在中国"的主题会议拉开了本次哲学节的帷幕,标志着这个哲学的节日正式进入了中国。促进公众对哲学的兴趣,提高人们的哲学素养,创造并维护一个能够进行争论和交流的论坛,促使哲学对当下世界所发生的问题进行反思,是本次哲学节的宗旨。在本次哲学节上,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香港岭南大学等学术机构的哲学研究专家聚集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就哲学的伟大意义、中国哲学的资源、哲学的发展三个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吸引了众多的听众,人头攒动的讲堂里掌声不断,学者们的精彩发言不时被打断。在这里,本刊摘要发表几位学者的演讲,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