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4 毫秒
1.
婚姻迁移是人口迁移的一个方面,且增多趋势愈见明显。动机研究是人口迁移相对集中的关注问题。但是关于以迁入地为基点对婚姻迁移的影响因素分析相对较少。本文试图以某地区为例,研究其外来人口中婚姻迁移行为发生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个人、户籍、经济、就业和城市适应五大因素,并引入logistic模型对测量变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个人因素对婚姻迁移的贡献最大,除了就业因素外,其他因素的贡献相似。尤其指出的是随着外来人口的城市适应程度提高,婚姻迁移的可能性将会增加。由此说明,外来人口城市生活的再社会化程度将为他们的社会融合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中国人口迁移的家庭化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周皓 《人口研究》2004,28(6):60-69
本文利用 2 0 0 0年五普数据 ,根据户记录的有关信息 ,证明了家庭迁移是我国 1 990年代人口迁移中的一个重要特征 ,而且目前的家庭迁移是以核心家庭的迁移为主要形式。在此基础上 ,利用罗吉斯蒂回归分析了家庭特征对于家庭迁移的影响作用。分析表明 ,除了家庭特征以外 ,户主的个人特征在家庭迁移中同样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人口学刊》2015,(5):52-62
文章利用2011年流动人口及影响因素的调查数据,对延边朝鲜族人口的家庭迁移状况进行统计分析,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检验国内迁移及跨国迁移中家庭特征和个人因素对家庭迁移的影响。研究发现,朝鲜族地区人口流动已有明显的家庭化趋势,这种现象在跨国迁移中比较显著。家庭迁移主要形式为核心家庭(一对夫妇流出)迁移。跨国迁移中,家庭规模和代际关系以及家中是否有小孩对朝鲜族地区家庭迁移行为有显著性影响;国内迁移中,家庭规模对整个家庭迁移影响显著。个人特征方面,婚姻和年龄对国内家庭迁移和跨国家庭迁移均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中国人口迁移的选择性:基于五普数据的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人口迁移的选择性一直以来都是人口学家和经济学家关注的焦点。文章利用2000年中国人口普查微观数据,重点考察了1990年代后期在转型社会中中国人口迁移的选择性问题。研究表明,中国人口迁移具有较强的年龄选择性和教育选择性,但青年迁移者中,女性所占比例有所上升且呈现出高于男性迁移风险的态势。同时,户籍制度是影响迁移决策和决定迁移类型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部分流动人口回流迁移后仍会再次外出和继续迁移。研究发现,约三分之一的返乡劳动力具有再迁移意愿,县城及中心镇是他们再迁移的主要方向,呈现出就近城镇化的特点。就业机会与预期收入的驱动、家庭整体利益的权衡、社会网络的助推既决定他们的再迁移意愿,也决定再迁移方向的选择。(1)返乡劳动力的收入水平、就业稳定性和劳动技能培训经历显著影响其再迁移意愿,劳动技能培训提高了返乡劳动力选择县内再迁移的可能性。(2)家庭照护(居住)安排、土地耕种安排与子女教育安排也会影响其再迁移意愿,土地流转会增强返乡劳动力向省外的再迁移意愿,子女教育期望与入学机会是返乡劳动力向省内县外再迁移的重要因素。(3)返乡劳动力再迁移主要受其亲属网络的影响,而非地缘网络的影响。充分发挥返乡劳动力作用,有序引导其再次流动,对乡村振兴和中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劳动力迁移问题一直是宏观经济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由于二元经济结构是中国不可回避的国情,对于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的研究较多。但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化的进一步发展,非农业劳动力在空间上的迁移也越来越普遍。文章通过对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中重庆市的抽样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描述了非农劳动力迁移的人口特征,同时基于LOGISTIC回归方程方法,研究了非农业劳动力迁移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非农劳动力的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和单位性质对迁移意愿都有显著的影响,并且与农业劳动力的迁移影响因素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7.
将2016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和城市特征数据进行匹配,使用非线性分层模型分析了流动人口户籍迁移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流动人口的个人基本特征、经济状况、流动特征对户籍迁移意愿存在单独的影响,流入城市特征不存在对流动人口户籍迁移意愿的直接影响,但通过流动人口个人层面特征跨层交互作用于流动人口的户籍迁移意愿。有子女随迁和在流入地居留时间越长的流动人口户籍迁移意愿越强,流入地的教育公共服务质量越好越会强化这种倾向;已在流入地购房、受教育程度越高、女性流动人口的户籍迁移意愿更高,流入地的人口规模越大越会加强这种作用。  相似文献   

8.
论收入差距对中国乡城迁移决策的影响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本文利用问卷调查数据 ,分析了城乡收入差距对中国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以及收入差距的来源。结果表明 :(1)收入差距在迁移决策中起着显著作用。 (2 )在消除了样本选择性偏差的影响后 ,女性的城乡收入差距要高于男性。 (3)在男性的收入差距中 ,迁移者和非迁移者在素质上的差异占主导地位 ;而女性的收入差距主要决定于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工资差别。  相似文献   

9.
中国城乡人口迁移数量决定因素的实证研究:1992~2004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影响中国城乡迁移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得到如下结论:第一,中国的经济增长对城乡迁移具有比较明显地促进作用;第二,人均耕地面积的减少成为城乡迁移比较重要的推动力量;第三,中国城镇新增就业岗位对城乡迁移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中国城镇失业率对城乡迁移的影响不显著,中国的城乡迁移仍存在盲目性;第四,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对城乡迁移的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基于QAP算法的省际劳动力迁移动因理论再检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利用"五普"9.5%抽样比例长表数据与《中国统计年鉴》2000年分地区数据,基于二次迭代分配(QAP)算法和修正扩展重力模型,从关系数据视角鉴别中国以往省际劳动力迁移影响因素理论的有效性。研究发现,同以往研究结论一致,迁出和迁入省份间的预期收入、产业结构、教育程度、人口分布、迁移成本差异,以及是否处于同一经济带,对中国省际劳动力迁移有显著影响;但经济规模、对外开放度和固定资产投资对省际劳动力迁移的影响不具有统计意义。  相似文献   

11.
俞路  张善余 《南方人口》2005,20(3):17-23
三大都市圈是中国重要的经济承载区和人口承载区,对三大都市圈的人口迁移研究对于整个中国的人口迁移研究来说很具有代表性。本文运用空间统计中有关方向和距离的研究方法来研究三大都市圈人口迁移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地区之间人口迁移量的主要因素有经济差距、人口规模、地理距离和气候差别。根据分析结果,参照吉佛的引力模型建立三大都市圈与全国其它各地州市的人口迁移量模型。  相似文献   

12.
Planners in a variety of situations require an improved understanding of migration trends if services and products that adequately meet constituent needs are to be provided. This note focuses on changes in migration expectancy over three decades in the context of the planning function. Using the CPS one-year migration question for the periods 1975–1976, 1980–1981, and 1987–1991, and the work of Wilber (1963) and Long (1973) as historical benchmarks, migration expectancy is found to have fallen since the earlier studies. Longer-distance migration (between counties and between states) has remained relatively constant over the same period so that these types of moves now account for a larger proportion of total residential mobility. The results are discussed in the context of their value to individuals and organizations who seek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demographically-driven demand from services and products.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a paper presented at the Southern Demographic Association annual meeting, New Orleans, Louisiana, 22 October 1993.  相似文献   

13.
九十年代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若干新特点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杨云彦 《南方人口》2004,19(3):13-20
根据对 2 0 0 0年人口普查资料的分析 ,认为二十世经九十年代以来我国人口迁移表现出如下新特点 :一是人口迁移与流动进入新阶段 ,二是人口迁移的宏观流向呈现新模式 ,三是城市内部迁移成为新热点 ,四是城乡人口互动蕴涵新挑战 ,五是“人口窗口”提供新机遇。  相似文献   

14.
Causality Chains in the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Systems Approach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Research into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lacks a commonly accepted theoretical framework, which would facilitate the accumulation of knowledge. This article aims to be a first attempt to construct such a framework and to incorporate causalities in the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systems approach. The author presents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in which four groups of factors acting on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are distinguished: economic, social, political and “linkages.” The causalities in this framework are derived from different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theories. The various positions of these whole theories within the framework are shown as causality chains. In a way, these causality chains form the time dimension of an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system
Roel JennissenEmail:
  相似文献   

15.
关于打工妹婚姻逆迁移的调查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邓智平 《南方人口》2004,19(3):35-40
由于制度与自身的原因 ,很多在城相恋的农民工婚后回到了农村 ,文章根据打工妹的婚后生活状况把打工妹的婚姻逆迁移分为四种类型 :安居乐业型、外出型、女方外逃型、女方自杀型。通过对这四种类型的描述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婚姻逆迁移进行理论探讨。从宏观上看 ,城市化、工业化是不可逆的现代化趋势 ,在此背景下 ,与城市化、工业化相悖的婚姻逆迁移必然整体上充满被动和凄凉。从微观的角度来看 ,男女双方婚前信息交换的完全性、婚姻迁移和社区迁移的同步性也是影响这些婚姻迁移者婚姻质量的关键变项。  相似文献   

16.
We use NLSY79 panel data to extend the line of sociological research encouraged in the early work of Lenski by analyzing the effects of social status inconsistencies on the likelihood and direction of migration. Given that migration is often viewed as a way for individuals to locate prospective returns fitting for their qualifications, analysis of migration behavior offers an opportunity to examine the impact of status inconsistency. Key findings indicate that under-rewarded individuals, specifically relatively highly educated individuals in low status and low paying occupations, are more likely to migrate than are status consistent individuals. Over-rewarded individuals are less likely to migrate. These findings vary across metropolitan and nonmetropolitan places: individuals in nonmetropolitan areas who are under-rewarded or have mixed statuses have higher odds of migration than status consistent respondents. Individuals in metropolitan areas with inconsistent statuses are not more likely to migrate than status consistent respondents once other determinants of migration are entered in the analysis. Exploratory analysis shows migration increases the likelihood of achieving status consistency. Further examination of the 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migration and status inconsistency is recommended.  相似文献   

17.
国际人口迁移理论述评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张晓青 《人口学刊》2001,24(3):41-45
最近二三十年,由于种种原因,国家间人口迁移日益频繁,众多学者不断提出关于国际人口迁移的各种理论学说,主要涉及迁移的动力机制和后续延伸,具体包括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派、新家庭经济学派、双重劳动力市场理论、世界体系理论、网络理论、机构理论和“连锁因果关系”观点等。这些理论各有所侧重,综合起来基本上可以解释复杂多样的国际人口迁移现象。不过,不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8.
深圳市人口迁移态势及其形成机制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朱向伟 《南方人口》2001,16(3):41-45
改革开放以来 ,深圳市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吸引了大量年轻而又素质较高的迁移人口。本文分析了深圳市人口迁移的态势 ,指出社会经济发展的地区差是人口迁移的动力机制 ,并用迁移理论阐明了人口迁移的深圳现象。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返迁人口:基于五普数据的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周皓  梁在 《人口研究》2006,30(3):61-69
本文利用我国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估计返迁人口的规模并描述返迁人口的人口社会特征及其与现在的迁移人口与非迁移常住人口的差异,从个人因素、居住地类型以及家庭户特征三个方面分别讨论了返迁的决定因素。并讨论了本文的一些缺陷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