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老爷磨刀     
我在这里不是要叙述一个故事,而是向大家介绍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这个传统节日就在农历的五月十三日,节日的名称就叫“关老爷磨刀”日。  相似文献   

2.
小时候听大人讲过一个叫《乌龟改名》的故事,说的是乌龟不满意自己的名字,请龙王为它改名字的事,龙王见它劳苦功高,赐它一个叫“海中王”的名字。当大家听得津津有味的时候,讲故事的人说:“你们把‘海中王’倒念一下会更有意思。”这时,听故事的人才恍然大悟:“海中王”倒念不是“王中海”吗?原来,听故事的人中有个叫“王中海”的。小时候觉得这个故事有趣,于是,就“海中王”——“王中海”式地模拟起来,殊不知,这种依样画葫芦式的模仿,实际上是在不知不觉地学习一种尚未被名家认可的辞格——倒文。  相似文献   

3.
流动的意识:《苏州河》的跨国界故事片叙述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电影《苏州河》代表一种新的电影叙事类型。“本体论非稳定故事”试图颠覆那个牢固的、本源性的“确实发生过的事实必须存在,并且应先于讲故事的行为”的故事理念。在没有一个稳定的故事的情况下,解读过程中的真实性的问题也随之开始解体。对故事进行重建的愿望已经不可能。本体界线的模糊,证明了现代社会的碎片化、复杂化。  相似文献   

4.
最大的成功     
《新少年》2007,(5)
在数不清的校园中,看似平凡而愉快的小学生活,仔细寻找,其实也会发现一些令人感动又难忘的故事。丹东市二纬路小学校园中就发生过一个这样的关于同学间“友谊”的故事。  相似文献   

5.
“绝地天通”新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先秦典籍中的“绝地天通”故事,历来众说纷纭,本文以全新的视角,通过文献考证,结合考古资料,论证了“绝地天通”既不是神话故事,也不是宗教问题,而是发生在东夷族有虞氏与古三苗部族之间的、一个具有相当真实性的历史事件,其本质就是将苗民分隔南北,永不相通。  相似文献   

6.
半夜鸡叫     
汪道涵在上海市长任上,有过一个“半夜鸡叫”的故事。《南方人物周刊》记者采访《汪道涵传》的作者何亮亮,问他汪做市长的资料里有什么事情打动你?何亮亮脱口而出的就是这个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半夜鸡叫”的故事。何亮亮说,新年期间,汪去看望同济大学校长陈从周,“当时已经接近半夜  相似文献   

7.
世界的细节     
北岩 《华人时刊》2007,(11):92-93
朗诵但丁诗歌的“首席肉贩” 我们听到过“首席小提琴手”、“首席编辑”、“首席设计师”,但我们很少听到过“首席肉贩”。这个发生在意大利“首席肉贩”身上的故事,可能不仅会改变我们的做法,甚至会改变我们的想法。  相似文献   

8.
《童区寄传》是唐代著名散文家柳宗元贬官西南期间,根据别人提供的真实材料写的一篇著名作品。童,儿童,小孩子。区(oū),孩子的姓;寄,孩子的名。《童区寄传》,就是为一个名叫区寄的小孩子写的一篇传记。区寄是一个什么样的小孩子?他有什么奇迹值得一代文豪为他立传?看了这个题目,人们自然要想知道这个故事。文章是分四个层次来写的。开头一句为第一层,交代文章所写人物的姓名、年龄、籍贯和出身。“童”字说明孩子年龄不大;“郴州”说明故事不是发生在文化高度发达的中原地区,而是发生在当时文化还比较落后的边远地区。“荛牧儿”三字,说明区寄出身于贫苦的农民家庭,从小跟大人一起打柴放牛,经历过艰苦  相似文献   

9.
是否有过统一德国的“计划”,这并不重要,问题是德国统一的问题有没有“计划过”。但不管如何,德国的统一总不是“偶然”发生的。  相似文献   

10.
弃老型”故事 ,是指“弃老”习俗转变为“敬老”习俗的故事类型 ,是一个世界各地流行相当广泛、在民众生活中影响深远的关于老人问题的重要习俗传说。中朝两国都是农耕文化的国度 ,是有着敬养老人传统的儒教国家 ,长期以来又都受到佛教文化的熏陶 ,这两个国家的民间均产生相似的“弃老型”故事不是偶然的。“弃老型”故事在长期流变的过程中 ,得到不断的敷衍、加工 ,从而产生了许许多多的异文。  相似文献   

11.
刘春雄 《金陵瞭望》2009,(29):30-30
2500年前.在“子贡赎人”的故事中.孔子就批评过他的学生子贡犯的一个光荣的错误。  相似文献   

12.
“第一个宣扬雷锋的人现在还健在……”“如果不是他,也许雷锋就会被淹没在众多普通英模人物中,根本不会成为全国人民竞相追逐的‘星’……”。6月底,笔者在采访新疆军区组织处干事苏宗义时,他绘声绘色向我们讲了一系列鲜为人知的故事。 第一个宣扬雷锋的人名叫郑恩庭,曾参加过抗美援朝作战,是新疆石河子军分区离休干部。1959——1960年,他在雷锋生前所在团政治处任干事,曾在雷锋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写实手法,讲了一个发生在客车上的故事,故事中三个人物:“我”、“尖厉声”者,抱婴儿的妇女都是简笔白描,但人物性格品德却十分鲜明。  相似文献   

14.
今年3月15日晚上,中央电视台3·15晚会演播大厅现场。当主持人宣布今年3·15特别贡献奖的三位候选人时,来自上海的一号候选人张文荣,也从一个企业家变成了一个消费者权益维护者的出色代表,顿时鲜明地走进了中国亿万观众的心中。我知道张文荣,我也采访过张文荣。我马上对老伴说:张文荣是温州人,一个有成就的民营企业老板。老伴不解地问:老板怎么管起了菜市场?管起了食品卫生安全问题?这,我想,肯定不只是我老伴的问题,是一个谁都想解的谜,一个谁都想知道的故事。我立即打开手机,给文荣发短信息,一表示祝贺,二要求采访。我要为自己,也为更多的读者,解开这个谜底。当晚,中央台现场晚会结束后,张文荣给我回电表示同意。这,就有了这篇故事,一位人大代表“忧天下第一忧”的故事,一位民营老板“忧两千万人食之忧”的故事。自然,这个“食之忧”,不是“有食无食”之“忧”,而是食了有无问题是否安全之“忧”。这个故事表面上没有风雷激荡,却包含着“飓风”,也包含着“惊雷”。  相似文献   

15.
刘琼昵 《新天地》2011,(12):240-241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美国未来学家阿布文.托夫勒也曾说过:“未来的文盲将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知道如何学习的人。”可见,学会学习是每个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正在进行课程改革,新学习方式核心就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相似文献   

16.
23、自由是相对于社会相对于你的控制而言的,自由人就是要审慎地对待社会所强加给我们的一切,审慎的过程也是在社会中习得的。刘文学和地主的故事。在刘文学的视界里,走投无路的地主始终就是一个地主,一个被贬抑的身份符号,他不是一个“人”。而此时的刘文学本人也同样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政治意识形态所寄予的  相似文献   

17.
京剧《沙家浜》可谓家喻户晓,与《沙家浜》有关的人和事,散见于报刊上的也不少,但有一个人物未见提及,他就是1955年被国务院授予中将军衔并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的刘飞。可以说,不是刘飞将军也许就不会有《沙家浜》。他曾在阳澄湖上领导过40多个伤病员,是《沙家浜》中郭建光的人物原型之一《沙家浜》一剧的素材,来源于1939年发生在苏南阳澄湖上的故事。那年9月下旬,以新四军为主力的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击退了国民党“忠义救国军”的大规模进攻。为避免与国民党军发生更大冲突,…  相似文献   

18.
儿媳背公公     
中国有句歇后语云:公公背儿媳——出力不讨好。但在长治市,却流传着一个“儿媳背公公,美名扬上党” 的真实故事。 故事发生在潞城县西南山村,公公叫李根和,是潞城唯一的“百岁寿星”。  相似文献   

19.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写一个杀人者的故事。但陀思妥耶夫斯基关注的更多的不是法律意义上的“罪”,而是思想之“罪”、人性之“罪”,因而“惩罚”也就不仅限于法庭中的“判决”。 作为作家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最关心的是罪人是否意识到了自己有罪。因为如果没有悔罪之心,即使法律正确地判了他有罪,服完刑之后,他依旧会去从事他认为“正当”“正义”的事业。因而,《罪与罚》中的“罚”更多地不是法律意义上的“惩罚”,而是来自“爱”、来自“神恩”的救赎。法律的空白地带常常就是文学的用武之地,陀思妥耶夫斯基写一个杀人者如何悔罪、如何在精神上获得救赎的故事,典型地体现了何为文学视野中的法律。  相似文献   

20.
“风险意识”不是每个人都有,也不是天生就有的,要真正让一个人从行动中去执行“风险意识”这个意识形态的东西,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在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写过遗嘱,特别是在一切正常的情况下,可能这样的人很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