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6 毫秒
1.
杜诗具有很强的“诗史”性,源于诗人的儒家风范;杜诗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历史,凸显出两大主题:忠君爱国和民本思想。在“以人为本”的今天,“诗史”性的杜诗焕发出优秀的人文精神而显示出丰富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2.
明末清初,钱谦益三笺杜诗: <读杜小笺>以史证诗, <读杜二笺>以诗正史, <钱注杜诗>以诗利、史.三次笺注贯穿的诗史互证精神,对其晚年创作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论杜诗中的“春秋笔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新 《殷都学刊》2009,30(1):71-75
唐代大诗人杜甫在其一生的诗歌创作中,继承并发扬了儒家经典<春秋>这部史书的行文手法,即将主观伦理道德评价寓于客观叙述史实、一字寓褒贬的"春秋笔法",用以讽君王、刺权贵、誊达官、严华夷之辨,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春秋笔法"的大量使用,也是杜诗获得"诗史"称号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顾炎武在创作上能踵武少陵的"诗史"精神,并能在艺术风格上主动效法杜甫,风格沉郁顿挫.作为乾嘉学风的开创者,顾炎武在清初确立了一种严谨求实的学风,对整个清代杜诗学的发展亦影响深远.在<日知录>中他还辟有专章对注杜进行研讨,其杜诗学的考证体现出"引据浩繁"的特点,但其中也存在许多疏失与舛误.  相似文献   

5.
儒家之为儒家的根本规定在于天人之际的仁性感通,这与诗之为诗的本质有着本原性的深刻关联。从儒家思想出发重读杜甫,思考何谓“诗史”,可以克服西方诗学加诸中国诗歌传统的“抒情诗”偏见。在杜诗《春夜喜雨》《江亭》《后游》《过津口》等篇中,可以看到喜忧之情都是至性之情,体现了由情溯性、以性化情的中和工夫。这是杜诗内圣的一面。另一面,《望岳》则是以阴阳创生之道与天下之义来望泰山,有古礼望祭山川之遗意,是其外王理想的体现,是泰山的政教意义在一个布衣儒者身心中的重新生成。  相似文献   

6.
秦崇海 《中州学刊》2005,(3):217-219
杜诗中清新俊逸、千古流传的佳句,有许多是经过"点化"翻新而来的.杜甫借前人看似被用废、耗尽审美意义的枯槁词句,经过精心陶冶点化,使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杜诗中运用的"点化"手法是丰富多彩的:或是对旧有名句作小小的语言、语序变动,或兼采众长、巧妙组合,或去粗取精,等等.对前人文句加以翻新、改造、引申、提升,就会使濒死之语起死回生,重新变得诗意盎然,甚至成为意蕴深邃、情思飞动的佳言妙语.无疑,多种"点化"手法的运用,是杜诗审美情感得以实现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本文论列文学史上主要有哪些诗人的诗被称为"诗史";并论述了凸现民族危亡的命运主题的杰出诗学成就才可以称为"诗史",以此作为"诗史"在理念、旨趣上的定位.同时,对"诗史"诗人的气节问题等,也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杜甫在生前死后的一段时间内名声并不大,中唐以后名声渐高,其人被尊为"诗圣",其诗或赞为"诗史",或誉为"集大成",这就是杜诗的圣化;与此同时,有一些学者和文人对杜诗开始有了一些批评,明末清初的王夫之通过选诗和评诗对杜诗加以剖析,刀刀见血,堂堂屹立的被圣化的杜诗似乎呈摇摇欲坠之态,给人们看杜诗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也招致许多非议;遗憾的是,王夫之评杜的影响仍被低估.  相似文献   

9.
“诗史”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文学概念。唐人孟綮在《本事诗》中首先使用该词来指称杜诗。到宋代,“诗史”已经得到文人们的广泛称引。后经明清两代文人持续地辩论与阐发,“诗史”一词遂成为拥有丰富内涵和深远影响的重要文学概念。  相似文献   

10.
王夫之对杜甫诗歌的批评不同于传统对杜诗的肯认,是船山学和杜甫研究一个重要的问题。王夫之非议杜诗"诗史"之誉,通过与史的观照来凸显诗的抒情审美特质。其间,王夫之对杜诗的褒贬立足于其对诗歌本质的界定,是诗学范畴的论赞;但其赞抑的程度和方式则出于挽诗坛之颓败的诉求,溢出了纯粹诗学的范畴,而延展至借论诗以期观照当世、改易时风世俗的诉求。  相似文献   

11.
杜甫和柳永,虽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各自所擅长的领域也有所区别,但有许多方面可相提并论:一、杜诗和柳词一样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二、杜诗和柳词的女性题材都反映了男女平等的思想;三、柳词对杜诗造句法和铺叙的艺术手法有所借鉴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周新永 《理论界》2007,(3):192-193
杜诗的炼字艺术历来为学界所推崇。文章重点论述杜诗炼字的体现、规律及成就、原因。  相似文献   

13.
语境是语言学的重要概念,具有一定的理论阐释力;诗史互证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源远流长的重要的研究方法;文章把语言学的语境理论和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诗史互证法并置、比较,认为语境的研究范围广泛.而诗史互证所涉及的所指,则是较为集中的;文章认为语境与诗史互证是交叉关系,语境性质与"诗史互证"之中"史"的文献性质相同在于二者都具有层次性,相异在于前者具有动态性和历时性,后者则具有静态性和共时性;语境概念明确地引入古典文学的研究似乎有利于拓宽古典文学研究的方法论,使诗史互证等方法在传统基础之上融入现代语言学研究成果的元素,在方法论的系统化与学理化方面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4.
"正变"论格调论是最为核心的理论命题,它决定着一个作家品第的高下优劣.杜诗"正变"一直是明清格调论关注的焦点,明代格调论从伸"正"诎"变"的视角出发,将杜甫置于"大家"之尴尬地位;清代格调论则从杜甫人格与诗格的多维标举中,圆满地解决了杜诗"正"与"变"的问题.杜诗"正变"具有重要的诗学要义,它体现了明清格调论不同的思维模式,反映了明清格调派唐诗观的发展演变和审美观念的时代变迁.  相似文献   

15.
宋元之际"诗史"与"崇雅"是两个重要的、也是其时普遍流行的对诗学观念进行的考察。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诗史"观是遗民的观念,更确切地说,是遗民思想的体现;同时随着元政权的逐步建立和稳定,"崇雅"的观念为越来越多的士人接受,而到延祐开科取士,"崇雅"就成为一时风气了。本文希望揭示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这些诗学观念所呈现出的特定理论内涵,更重要的是,揭示理论内涵背后蕴含的社会、历史、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16.
本文试论杜诗的"以我为诗",考察了"以我为诗"与杜诗的自传体风格的关系;并讨论"以我为诗"与杜甫的"推理之明,料事之确"(陈寅恪语)的内在联系;最后分析了杜诗从"以我为诗"何以能达到独特的"无我之境".  相似文献   

17.
《江西社会科学》2017,(12):116-123
翁方纲是清代重要的杜诗学家,又是乾嘉年间"四大书家"之一。他深谙诗歌和书法艺术的相通之理,在书学视域下观照杜甫诗歌,首次大量借鉴书学术语批评杜诗:以自然天成、质厚古朴论杜诗的艺术风格;以向背、虚实等论杜诗的章法结构;以圆笔、勒笔、提空之笔等论杜诗的艺术技巧。这种独具特色的杜诗批评理论系统,对于清代杜诗学批评方法的创新有重要意义,体现出乾嘉年间杜诗学与书学交融的新特色。  相似文献   

18.
略论宋代“诗史”说的阐释学本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周瑶 《殷都学刊》2009,30(1):81-84
杜甫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在唐代被称为"诗史".宋人接受"诗史"说并加以深化,主要从诗歌的历史属性与政治属性两方面进行了阐释,且付诸于文学研究与创作中,使"诗史"概念的内涵扩大与转型,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清代以来,诗史互证作为阐释学方法,虽被学者们广泛运用于文学与史学研究,却几乎不曾关注其生成语境问题。中国文学与史学的传统为"诗史互证"观念和方法的孕育诞生,作了理论和创作方面的充分准备。这一阐释学范畴的提出,实为中国传统文学与史学观念水到渠成的产物,同时也预设了它的限度。  相似文献   

20.
金圣叹第四才子书<杜诗解>,虽取八股文分章分节方式阐释杜诗,但在注诗观念方面,却表现出与当时流行的实证主义、历史主义倾向迥然有别的特性.金批杜诗别具只眼,新见选出,尤其是主体性的有意识介入,给杜诗阐释赋予了新的活力和生命力.本文在细读<杜诗解>的基础上,借鉴和运用现代西方理论,特别是哲学诠释学相关理论,相互参证,更好地揭示和彰显金批杜诗的主体性介入特征及其深刻而合理的内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