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一精神就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思想、观念、理论、学说、情绪、决心、干劲、政策、方针、计划、办法等都是精神性的东西,既包括思维、意志、情感等有意识的方面,也包括人的一般心理活动等无意识的方面。唯物主义常常把精神当作和意识同一意义的概念来使用。精神与物质之间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唯心主义者所讲的“精神”是对意识的神秘化,把它看作是脱离物质独立存在的东西,从而否认精神是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即人脑的产物,是对客观外界事物的反映。在哲学史上,精神的含义往往随哲学家本体论的不同而有所不…  相似文献   

2.
一、生活观的含义及其作用生活观是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活方式不能不研究生活观。马克思主义反映论认为,观念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做为观念之一的生活观,就是人们的生活活动在人  相似文献   

3.
最近,华南师院教育系陈汉标教授应邀在广东教育学会举办的讲座会上,做了关于心理学的研究方法问题的学术报告。他说,心理学研究对象的本质特点在于它所研究的心理现象是由物质派生出来的第一性的东西。心理是人在参与社会实践过程中人脑对其所处的社会客观现实的能动的反映。所以心理学研究必须考虑到如下二方面:一、不能离开物质(包括作为心理源泉的社会生活条件和心理的物质本体的大脑高级神经活动)来研究心理现象;二、不能把人的心理看作消极的静止的反映,而应该把它看作是反作用于客观现实的  相似文献   

4.
人类的意识——这朵"地球上的最美的花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62页)开放以来,人们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对它的关注.但究竟什么是意识?目前人们对它的说明还只是停留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这一定义上.按照这一定义,就有许多东西既无法纳入物质范畴,也难以划归意识范畴.比如书本、雕塑等凝结着人类的精神创造,物化了的精神产品,说它们是物质吧,显然不具备物质的特性.因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的客观实在,而书本、塑雕等精神产品则是人的精神活动的产物,不能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没有人也就没有精神产品.说它们是意识吧,又同目前的意识定义相龃龉.因为目前的意识定义只规定了意识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一种观念、认识、映象.书  相似文献   

5.
侯健 《社会科学》2001,1(11):7-11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述中 ,包含着丰富的有关言论自由的思想。学术界已有的一些研究 ,主要从新闻学的角度予以探讨。本文侧重从法学的角度探讨马克斯恩格斯这方面的思想。不仅关注他们的直接论述 ,同时注意将这种论述放在他们的整个思想体系中去把握。一一些思想家认为 ,意识是自由的、独立的 ,观念是不受任何约束的 ,某种主观或客观的精神支配着物质世界。马克思说 :“我的看法则相反 ,观念的东西不外乎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① 换言之 ,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意识的内容是以某种物质性的东西为素材的。这里的“物质…  相似文献   

6.
我国哲学界围绕着物质和精神的关系,精神能否起决定地反作用展开热烈讨论。有一种观点认为:物质第一性和精神第二性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不能把有条件的变成无条件的东西。(《人民日报》80年10月19日)他们提问道:如果精神也可以决定物质,那么,当着在一定条件下第二性的东西对第一性的东西起决定作用的时候这两个决定又是谁决定谁呢?(《学术月刊》81年第3期)这种观点承认精神对物质的反作用,甚至巨大作用,但否定精神在一定条件下能对物质起决定性反作用。他们认为这样一来就会导致唯心主义和二元论。  相似文献   

7.
<正>(一) 文学创作是精神化的生产活动,它的创造思维也符合人类认识活动的一般规律。马克思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①因而,人的思维既离不开对客观世界的感知,同时又包容着积极的主观创造功能.同样,文学创作往往取决于作家对外象的感知,现实生活的无穷变化无疑是作家创造主要的也是  相似文献   

8.
自觉能动性与主观能动性是什么关系?我认为,它们既不是等同关系,也不是种属关系,而是两个交叉概念。(一)辩证唯物论认为,主观与客观是认识论的一对范畴,主观是指意识、思维、精神,客观是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存在。主观的物质承担者是大脑,主观的内容是客观实在,主观世界是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反映、摹写、摄影的产物。主观对客观有能动的反作用,主观的能动性表现在意识、思维、精神活动能够认识客观世界和指导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相似文献   

9.
精神本质论     
关于精神的本质问题,国内学术界大体上有以下几种观点:一、精神是非物质;二、精神是物质;三、精神是一种物质过程;四、精神是一种场物质。本文试对上述观点做简要评述,并阐明笔者对这一问题的理解。一、精神是非物质哲学界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精神是一种非物质,例如裴峰等人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170题问答》中就明确提出“意识是存在于人脑中的非物质的东西”。萧焘在《从黑格尔、费尔巴哈到马克思》一书中也说:“尽管思维、精神作用是物质派生的东西,但它本身又是非物质的东西。”这种非物质的东西是什么,作者没有交待…  相似文献   

10.
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的“序言”中阐述了其对哲学的基本认识,并且通过对哲学的表述把他的哲学观与康德、谢林等人的哲学观区别开来。黑格尔的“哲学”既不是人们头脑中凭空想象的产物,也不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而是客观精神自身运动和发展的一个过程;是本体论、辩证法和方法论三者的统一;是孕育了黑格尔庞大哲学体系的基本点。  相似文献   

11.
对于意识活动,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本文试图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反映论,从意识内容的构成上探讨意识活动的内在机制,以就教于学术界。一、对象意识、自我意识、决策意识是构成意识活动系统的三大基本要素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意识是对外界的反映。马克思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从意识对外界反映的内容来看,由于意识反映  相似文献   

12.
一 精神就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思想、观念、理论、学说、情绪、决心、干劲、政策、方针、计划、办法等都是精神性的东西,既包括思维、意志、情感等有意识的方面,也包括人的一般心理活动等无意识的方面.唯物主义常常把精神当作和意识同一意义的概念来使用.精神与物质之间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唯心主义者所讲的"精神"是对意识的神秘化,把它看作是脱离物质独立存在的东西,从而否认精神是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即人脑的产物,是对客观外界事物的反映.在哲学史上,精神的含义往往随哲学家本体论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3.
<正> 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反映论,它把认识看作是人的头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这种反映,绝不是象某些唯心主义者(如黑格尔)主张的那样,是什么精神的“自身反映”,也不是象有的人所说的那样,是什么“精神反映物质”、“物质被精神所反映”的过程。前者把反映者(主体)和被反映者(客体)都认作是精神或精神的派生物;后者虽然否定了把认识看作是对精神的反映的看法,但似乎是把精神当成了反映的主体,似乎精神是某种和物质同时并存的独立实体。在唯物主义看来,反映者(即反映的主体)只能是实在的人,是高度组织起来的物质,它有思维的机能和属性,但并不等同于精神。是具有精神机能的人在从事认识,而不是精神在认识。因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这个定义,揭示了认识的本质,是以哲学基本问题的唯物主义解决为前提的。它的正确性是不可否认的。  相似文献   

14.
人类区别于其他任何动物,在于他们具备一种发展高度完善的特殊物质——人脑,并有其特有功能——精神活动。人类社会生活离开了人的精神活动,也就离开了根本。精神活动的实质是物质(人脑)运动的特殊形式,是人脑与外界相互作用中,经由自身一系列物质过程的综合所产生的一种新质的存在形式。人脑既是自然发展(生物进化)的产物,又是社会发展(三大革命实践)的产物。如果由于机体内外各种原因引起人脑机能活动失调,就会发生精神疾病。表现为精神活动紊乱,精神活动能力削弱,精神发育不全以及人格异常。精神疾病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表现在与社会的关系上,不仅病因与社会因素关系密切,而且疾病表现的  相似文献   

15.
意识反映物质又反作用于物质,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已成定论。康才洪同志在《论人的意识反作用问题》(载《社会科学研究》1989年第5期,以下简称《问题》)一文中对此提出异议,认为意识反映和反作用的对象不是物质,而是具体事物,“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这个命题不能成立。《问题》的意见,不敢苟同。其症结所在,是偏离了唯物辩证法。  相似文献   

16.
文化精神之域的休闲理论初探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未来人类的生命和生活状态将更多地在闲暇中度过,休闲已成为人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考察了人类休闲的历史,休闲与人的生命质量的内在联系,在文化精神的维度上对人类传统的休闲进行了反省与批判,并试图通过对休闲文化的界说找到新时代人的物质和精神的汇合点,建构一种新的休闲文化观  相似文献   

17.
精神与民族精神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精神”的双重涵义 “精神”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一个字眼。从实际运用来看,对它的理解至少可以在两种意义上去把握。一是从广义看,精神与物质相对,指所有的非物质现象,即作为特殊物质的人脑的活动以及这一活动所产生的一切非物态化的结果。在这里,精神被看作是对外部世界和人自身的客观反映,它囊括了各种心理、思维、观念、学说等一切意识现象。另是从狭义看,精神是指各种意识现象中处于深层而又相对稳定的方面,指人的心理意识和一切文化现象中作为内核、灵魂的东西,即处于主导地位、起到支柱作用的那种精神。  相似文献   

18.
大凡成功的企业家都具有哲学头脑。国内外一些著名的企业经营管理者,之所以能登上企业家的高峰,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他们有一套自己的经营管理哲学,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经济、社会活动中,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作出正确的、有效的经营决策。因此,决策是企业领导者的基本职能,决策的正确与否关系到企业的兴衰存亡。本文试图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和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来探讨企业领导者科学决策的思想方法。 一、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与决策 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就是人们的头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马克思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马恩选  相似文献   

19.
“决定作用”和“反作用”,是一对哲学范畴,它主要是反映物质和意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一对范畴。马克思指出:“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2页)马克思还使用过“决定性的反作用”的概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891页)。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也曾对这一对范畴作过明确的表述:“我们承认总的历史发展中是物质的东西决定精神的东西,是社会的存在决定社会的意识;但是同时又承认而  相似文献   

20.
论转变观念     
改革开放以来,转变观念成了人们经常说到或听到的一个词。往往在不经意当中,我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根本的转变,甚至来不及反思:观念究竟是如何转变的?一、以实践发展的新要求为根据观念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所形成的看法和认识。马克思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217页)。因此在处理观念与实践的关系问题上,应该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和发展,而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人们只能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并通过这种活动来改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