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国家、民族立场与道德立场之间冲突与协调的关系是当代科学家、工程师以及世界各国和各民族人民常常会面对的重大问题。本文通过对这两种立场的社会心理基础的考察和分析指出:1. 国家、民族立场是以自我为出发点,道德立场是以他人为出发点,故二者在其行为方向上表现为对立性。但是,两种立场的根本动机都是在于更有效地满足人类个体自我保护和自我发展的需要,因此二者在其目的性上又具有一致性和统一性。2. 两种立场是分别基于不同的认识层次。由于个体与其国家、民族之间存在直接的归属和依存关系,故个体很容易直观地认识到国家、民族对自我的重要性,从而自发地产生爱国主义立场。而道德立场和道德原则因其超越了直接的归属和依存关系,因而它必须通过对人类本性及其社会性存在的理性认识方能达到。3. 在作用和效果上,道德立场和原则对实现人类自我保护和自我发展具有普遍有效性,是人类文明进步最根本的、普遍有效的推动力量,因此应当作为衡量各种信念、立场和行为的尺度或标准。而国家、民族立场则必须置于道德信念的指导之下,在道德原则的基础上统一起来,才能对人类进步产生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政治与道德是人类实践哲学的两个方面,从发生学来看,政治是在人类活动的自律性机制--道德规范无法约束社会生活之后的产物,这也就表明了政治的合法性与人类道德原则之间的逻辑关系--政治合法性的价值原则应当从道德原则推导而来,而任何道德价值原则又都是奠定在一定的人学本体论之上的,因此,从根本上说,政治合法性的价值基础在于人学本体论.从现代人学本体论出发,政治合法性的价值原则既应坚持对个体权利的道德辩护,实现"德福一致",又应坚持对整体的伦理关怀,实现"普遍的道德合理性",其中"德福一致"是政治合法性的道德价值基础.制度是现代政治的最集中表现,因此,政治合法性的最根本的价值基础在于制度的"德福一致"即制度道德.制度道德既在于制度制定又在于制度执行,而制度的制定和执行都离不开制度中的人.因此,探讨新时期关于制度和制度中人的建设问题具有深刻的政治和社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道德辩护既要遵循一般的道德原则,即人为目的原则、真理性原则、和谐性原则,也要遵循社会主义的道德原则,即集体主义原则。西部大开发是中国和平崛起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举措之一,体现了中国各族人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是缩短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实现东、西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体现了以人为本和社会公平的道德原则;是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途径,体现了道德的现实性与必然性要求,符合我国民族工作的根本目的和出发点;是巩固祖国边防、维护国家统一、保证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体现了爱国主义的基本道德要求。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其社会道德能力的培养事关国家未来。而我们面对的是大学生对社会道德认知不足,社会道德感情缺陷和社会道德意志薄弱等问题显得愈加严重。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社会道德能力培养,必须坚持在以人为本,内功培养与外功训练相结合。注重实践三条原则的指导下,着力构建大学生社会道德能力培养的社会综合体系,创新大学生社会道德能力培养的机制,强化社会道德能力养成的实践环节。  相似文献   

5.
自人类产生以来,道德就是社会文明的主要内容,道德标准是法律推理的前提条件,是区分良法恶法的标准之一。道德精神在法律规则、法律原则中的适用,加强了道德在法律实现中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6.
道德起源问题是伦理学和任何道德理论都必须探讨和解决的重大理论课题,不同的理论流派、不同的思想家对道德起源问题都作出自己的回答。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原则,从人类的现实生活过程中揭示道德的起源,认为以往的一切道德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由原始社会低下的生产方式和简单的社会关系所决定,人类最初只能靠习俗和一些原始宗教以及酋长的威望来维持其生产和生活秩序。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习俗就逐渐演化成人类最初的道德。  相似文献   

7.
论道德的本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首先介绍了目前国内伦理学界在道德本质问题上存在的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社会本质论伦理学,一种是主体论伦理学,并且评价了以上两种观点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得与失。其次作者提出自己关于道德本质的新见解。指出实践是分析研究道德本质的唯一正确的出发点,说明道德就其本质而言既是社会关系的调节方式也是人类自身自我实现的方式和人类把握世界的方式,道德最终是要在和谐的社会发展和个人自我实现间确立一种平衡机制  相似文献   

8.
麦金太尔认为,要对道德合理性原则进行重构就必须复归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传统。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学是以形而上学的生物学目的论为前提、以希腊城邦伦理为基本维度、以善的生活为核心要素的。在批判继承和历史考察的基础上,麦金太尔指出:德性是一种获得性的人类品质,是通过实践而获得的内在善物,实践的完整性要求实践主体践行德性。这是对亚里士多德德性论的回归和扬弃,也是对道德合理性问题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9.
道德合理性问题是当代道德哲学的中心问题,亦是麦金太尔德性伦理学的中心论题。麦金太尔道德合理性思想的形成是以其对当代西方社会道德危机的深刻剖析为前提和基础的。在麦金太尔看来,德性完全占据了道德的中心位置,人类只可能有两种选择:要么返回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传统,要么接受后现代的道德虚无主义。麦金太尔伦理学的最终目的是通过这种德性论为道德实践提供合理性说明,对道德合理性原则进行重构,而重构道德合理性原则的唯一途径就是复归亚里士多德德性传统。  相似文献   

10.
在民族国家特别是多民族国家中,如何看待并处理好民族道德与国家道德的关系,是一个事关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大问题。本文分别就民族道德统一于国家道德;民族利己主义——为国家道德所不容;民族道德与国家道德的最高原则——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等问题进行了论述。笔者认为,必须用前瞻性的战略眼光来看待并认识这一问题,因为它事关民族与国家的长远利益,对构建和谐民族、和谐国家、和谐社会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刍议中国共产党执政道德创新基本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党的执政实践中,执政道德创新的基本原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传统政德与官德创造性转化原则,革命道德传统的继承与发扬原则,西方政党执政道德“扬弃”原则,社会主义国家执政道德借鉴原则和与实践俱进的执政道德创新原则。  相似文献   

12.
道德法律化是指在道德建设中将一定社会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要求转化或规定为法律制度。现借助古今中外道德法律化的理论与实践,来分析道德法律化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
道德功利主义作为道德推理的重要原则,是基于人趋利避害的本性,推理出道德行为成其为道德的原则是该行为促进了人类的幸福。道德功利主义立足于人类世界,构建了一个现实的道德推理,但它机械唯物主义的唯功利论往往导致正义的丧失和个人权利的被侵犯。如何构建一个较为完善的道德哲学是一个意义非常重大的课题。  相似文献   

14.
道德实践的两个维度:自律与他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探讨了道德的自律与他律的问题。认为道德是以自律性为基本特征的,但道德价值的根据是外在的、他律的,道德是自律与他律的统一。道德规范作用的方式既要有內省式自我约束又要有外在的社会约束,道德人格的培养也需要在自律养成与他律约束的矛盾运动过程申实现。公民道德建设要体现道德的自律与他律相统一的原则。  相似文献   

15.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的必然选择。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道德环境,是其必然要求。本文从分析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可能性、必要性入手,探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6.
我们的社会实践活动置身于改革开放的社会背景与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中,经常会涉及到利益冲突与道德冲突问题。在利益冲突与道德冲突中如何选择自己的行为,关系着职业工作的社会意义,也是对自身能力的重大考验。面对道德冲突,走出道德冲突,进行道德选择,必须实现观念上的转变,加强制度保障,并通过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提高人们的选择能力、确立明确的道德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17.
关于道德建设的几个前提性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不仅是一个单位或一个国家生存、发展、振兴的需要和标志,而且是道德主体自己健康生存、全面发展、成就事业、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和标志。道德的基本定位应该是人(主体)通过行为(实践)而显现和确证的一种品性,道德的本质属性是行为对人对己的利害性和行为的自主自觉性,道德建设的根本任务是提升主体的道德品性。道德品性的养成主要有三个方面和环节:努力学习,提高道德智慧;经常自省,增强道德信念;重在实践,操守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18.
人类对灾害的态度经历了畏惧、奋起抗争、防范与抗争相结合的变化过程。灾害对人类生命造成了威胁,因此,面对灾害,人们的道德态度应以保全生命为道德底线,积极实施自救和他救,勇敢面对灾害。灾害时期,正常的道德关系被破坏,原有的道德规范失调,灾害救助的道德冲突愈加突出,对灾害救助提出了更大的道德选择难题。灾害救助的道德共识是共同承担、共同抗灾,人们应勇于承担灾害救助的道德责任,发扬仁爱互助的精神。在灾害救助中应遵循助人为乐、爱护公物、遵守秩序的基本社会公德,尽快将灾区生活秩序导向正轨。人们在长期的灾害救助实践中逐步形成了灾害救助的道德管理机制、道德运行机制和道德评价机制,这为灾害救助的道德实践提供了可能性,是人类与灾害抗争的道德体现。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的国际道德思想的产生,有着深厚的实践条件、现实基础和理论基础。它为国际活动提供了道德原则、道德评价标准,确立了国际道德所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对当代国际关系的发展有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从设计的起源、发展和终极目标看,道德始终是它的根本内涵。无论是古代手工艺设计,还是现、当代设计,都格外重视人性化的设计原则。道德决定设计的社会价值乃至人类的命运,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更需要呼唤设计道德的回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