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苏轼是一代文宗,才华横溢,对各种文学技巧运用纯熟.比喻是苏轼作品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本文认为,苏轼作品中的比喻手法有三大特点:擅长以人喻物;善用博喻;比喻中蕴含哲理.  相似文献   

2.
钱钟书取譬真是独具特色:比喻双方大开大阖,新奇得令人叫绝;多喻体异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刚柔相间的心理讽刺,更是慑人心魄、发人深省,乃比喻之灵魂.钱钟书的比喻,堪称文学史上的一枝奇葩.  相似文献   

3.
比喻是英语中一种最常见的修辞手段。除明喻(simile)外,比喻中用得最多的是隐喻(melaphor)。例如:“As dam builders,Americans are a nationof beavers.”--Thomas Y·Canby这句中看beavers用作隐喻义,指工作勤勤恳恳,孜孜不倦的人。beavers的字面义是一种牙齿锐利、善于筑坝的哺乳动物—河狸。联想是隐喻的心理基础。由于汉英两种  相似文献   

4.
德国语言学家F .M .Muller曾说过 ,比喻是一门艺术 ,比喻是人类语言中最有力的手段。没有比喻 ,语言的发展是不可想象的。一般而言 ,比喻有三种成分 :一是需要描写刻画的事物 ,称为本体 ;二是用作比喻的事物 ,称为喻体 ;三是比喻词。汉语的比喻大体上可分为明喻、隐喻和借喻三种。而英语中的比喻主要是Simile(明喻 )和Metaphor(隐喻 )。这里仅就英汉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喻体及其翻译作一简要的分析。喻体 ,又称比喻形象。在两种语言中可用作喻体的事物是灵活多样的。冥冥大千中的万事万物 ,从山川河流到风雨雷电 ,从…  相似文献   

5.
0.对英语比喻的研究.人们常着眼于本体(tenor)和喻体(vehicle).而对比喻延伸部分的研究尚欠不足。本文拟就比喻延伸部分的特征、结构方式作一些探讨。 1.0 比喻的延伸部分(或称作延伸体)是指比喻中受喻体制约、支配,通过对喻体的描述来进一步说明本体的部分。例如:  相似文献   

6.
对偶辞格是一种偏重语言形式的辞格,因而偏重内容的比喻辞格便可与它结合.比喻的各种基本类型在对联作品中均有出现,其中暗喻常见,表现形式丰富;潜喻新颖,它以动词暗示出喻体.比喻在对联创作中的运用方式呈现多样性.比喻的使用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据喻构联,整副联就是一个或多个比喻;另一种是比喻润联,比喻只在对联的局部使用.我们还发现:在对联创作的过程中,善用比喻,可极大地增强语言的丰富性和生动性,使得有限的文字包蕴无限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借喻(Complex metaphor)是英文中一种较为复杂的比喻。我们知道,凡本体(tenor)、喻体(vehicle)和喻词(the comparative word)均清楚地出现在句子里的比喻叫作明喻(simile),即明显地用另一种事物来比拟要表达的对象,例如: 1.A man’s character is like a fence——it cannot be strengthened by white-washing.——T.W.Robertson(人的品行犹如一道篱笆——粉刷并不能使它加固。  相似文献   

8.
比喻认识上的这个误区是,认定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性质不同的事物.这样的认识必然导致对比喻的误解和比喻辨识的夹缠不清.理由有三:事物分类具有层次性,"性质"具有相对性;语言形式和表达效果是判断修辞格的唯一依据;事实证明,本体和喻体有同有异就可以构成比喻.  相似文献   

9.
41.花季:比喻人十五至十八岁青春期前后的年龄段。42.黄毒:指毒害人思想的淫秽的书刊、音像制品等。43.基尼系数:表示社会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指标,系数值在0和1之间,数值越大,分配的不平均程度越高。由意大利统计学家基尼提出而得名。44.激活:比喻刺激某事物,使其活跃起来。45.极限运动:指某些带有冒险性、刺激性的体育运动。如:徒手攀岩、冲浪、蹦极等。46.减负:减轻过重的、不合理的负担。如:少留课外作业是给学生减负。47.接轨:比喻两种事物彼此衔接起来。如:同素质教育接轨。48.揭牌:揭开机关、企业等名牌子上的布,表示成立、开业等。49…  相似文献   

10.
英汉喻体的文化认知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英汉两种语言中比喻喻体的比较与分析,可以进一步佐证语言是文化和思维的栽体.汉语和英语中的比喻喻体取向相似性,说明人类基本的认知活动具有普遍性和共性;但是,比喻喻体的取向差异性也反映出由于中西方的地理环境、民俗、宗教、生活习惯及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了中西方人在文化和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对英汉比喻喻体的研究,有助于人们了解中西文化的异同和中西方人对世界认知方式的异同.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对比的手法,论述了汉俄比喻思维的民族特点:无论是俄语还是汉语的比喻思维都与民族生活紧密相联.但俄语比喻思维临界点远,动感突出,形象性强;而汉语比喻思维临界点较近,且受农业生产影响的文化渊源较深,动感较弱,哲理性强.  相似文献   

12.
语言学著作给词的比喻意义一般是这样下的定义:“有些词的引申意义,是通过词的比喻用法产生出来的,这种引申意义,也叫做‘比喻意义’.比喻意义和一般引申意义不同,它不是直接从基本意义转化而来的,而是通过基本意义的借喻而形成的.”(胡裕树主编《现代汉语》增订本第二五三页)“……‘香’的这些转义都是由比喻用法而来的,因此又可以称为比喻意义.”(张永言《词汇学简论》第五十一页)“词的比喻义是通过基本义的比喻用法而形成的新义.事物之间往往有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3.
1、一个比喻句的构成,客观上需要本物(被比喻的事物)和喻物(用以作比的事物)在某一方面有相似性——共点;在主观上需要人们对这种共点有一定的认识——类似联想,并用特定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从创造比喻句的方向看,人们认识到两个事物的相似,并用一定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从理解比喻句的方向看,人们正是通过共点的语言表达形式——共体来体会本物与喻物在某方面的相似,并获得语言艺术的美感享受.所以,从本质上讲:比喻是表达类似联想的一种特定的语言形式.在比喻中,共点与共体处于创造和理解比喻的枢纽地位.  相似文献   

14.
比喻的成功动用是<诗经>语言艺术的集中体现.这种成功运用表现在比喻运用极为广泛、比喻的形成多种多样.这些众多比喻之所以能作为一种突出的修辞手法或表现方法被作者所运用,我们不能仅仅从比喻的审美功能这一层面上去理解,而应该从比喻的生成机制这一更深的层次去解释.可以断言,<诗经>中的比喻不但和当时的社会生活、生产劳动密切相关,而且与宗教有着紧密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5.
物象词语分物象词与物象语,其比喻词汇化的模式不尽相同。物象词比喻词汇化的模式有凝固、组合、紧缩、倒序和另创五种;而物象语又分类成语与一般固定语:前者比喻词汇化的模式有直接转化与加工重组,后者主要为组合固化。在比喻词汇化的程度上,物象词语内部排序为:单纯词>派生词>复合词>类成语>一般固定语。物象词语比喻词汇化也有其特点及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举鼎绝膑     
成语出处:(史记·弃本纪)裸句:“王与孟说举掀,绝服。”释,:绝:折断;殡:胫.。双手举翩.折断胫骨。比喻能力小,不能负担工任。大禹将天下藏于九鼎多少为王者演绎传奇楚庄王曾试问轻重言谈间九鼎己轻然放下秦武王尚勇斗狠举一鼎就折殡伤身当壮士自然角力图存为君王却要胸怀万民问鼎轻重绝非比试力气特以此见人胸襟在德尔斐神庙里早己刻下自不量力者的墓志铭—认识你自己举鼎绝膑~~  相似文献   

17.
比喻是一种艺术创造活动.其实质在于通过对语言的艺术化处理.创造出美的境界。鲁迅先生的比喻.是建立在他对艺术语言生命力的准确把握和深刻体认的基础上的。他的比喻陈言荡尽.光景常新,独特精到的比喻把人带到一种百读不厌、回味无穷的艺术世界。其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比喻的形神兼备,二是比喻意象的新奇,三是比喻的超常规运用。  相似文献   

18.
宋代文学家苏轼将比喻运用得美轮美奂。苏轼诗歌中以雪泥鸿爪、西湖西子、萧散霜风等典型意象比喻为切入点,运用人比喻人、物比喻物、人比喻物、物比喻人等多种方式,通过明喻、隐喻、借喻、曲喻、博喻等类型变换,赋予诗歌以平淡美、理趣美、禅意美的艺术效果。苏轼以"人所不能比喻者,东坡比喻"的创作风格,不仅丰富了比喻的文学修辞技巧,也使其诗歌有别于"唐诗的艺术特色,开一代宋诗新风"。  相似文献   

19.
试谈比喻的喻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比喻的构成,通常认为包括三个部分:(一)本体,即被比喻的事物;(二)喻体,即作比的事物;(三)喻词,即居于本体、喻体之间,表示二者关系的词语,如象、似、仿佛、宛如、譬如、是等。但我们在对比喻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发现,只把比喻分为本体、喻体、喻词是不够的,比喻除了这三种基本成分之外,往往还有其它成分。请看下面的例句: ①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象一般。(鲁迅:《故乡》) ②全国农村中,新的社会主义群众运动的高潮就要到来。我们的某些同志却象一个小脚女人,东摇西摆地  相似文献   

20.
论比喻的创造与民族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喻是人类文化的创造物,在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中产生的比喻也必然染上不同的民族文化色彩,它的形成必然要受民族文化的制约:各色各样的民族文化制约着喻体和相似点的选择;民族神话传说和宗教信仰影响着比喻的产生;民族艺术传统影响着比喻的形成;民族生存环境、生活风俗制约着比喻的创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