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与朱熹“仁义未尝不利”讲仁义并不排斥利但反对“利心”一样,王阳明极力反对当时的“功利之心”,并且推崇董仲舒所言“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反对“谋其利”“计其功”,同时又讲“良知只在声色货利上用功”,并不排斥声色货利.但是,朱熹并不赞同主动求利,而王阳明则赞同在致得良知的前提下,对于声色货利的追求,并不反对主动求利,因而与朱熹有所差别.尤其是,王阳明还明确讲“使在我果无功利之心,虽钱谷兵甲,搬柴运水,何往而非实学”?又讲“果能于此处调停得心体无累,虽终日做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讲“四民异业而同道”,对工商多有肯定,显然较朱熹有了一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利益的本质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益,是人们普遍关注而又认识不一的重大问题。之所以说它是重大问题,乃是因为在利益问题上能否尽快地形成比较一致的认识,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利益能否顺利实现,而这又直接影响到人们的自觉能动性的发挥,直接影响到全面改革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因此,很有研究的必要。研究利益问题,首先应从理论上弄清楚利益的本质和作用。一利益的本质孔子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①之论,董仲舒的“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②之说,千百年来,经过历代统治者的强化,儒家信徒们的宣导,对人们的思想影响既…  相似文献   

3.
董仲舒(公元前198年~公元前106年)①,广川(今属河北省景县)人②。西汉著名的政治思想家和政治哲学家。司马迁认为从高租到汉武帝五世,最精通《春秋》的是董仲舒。班固《汉书》称董仲舒“为儒者宗”(《五行态》),“为群儒首”(《董仲舒传》),是汉代最著名的经学大师。董仲舒思想对后代影响也很大,南宋理学大师朱幕称他为“醇儒”.并将他的名言“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写入《白鹿洞书院学规》,作为德育的重要内容。直至清末,康有为著《春秋董氏学》,认为董仲舒思想“轶荀超孟”,超过孟子和荀子。历代思想家对董…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主要是由儒家提供的。一提起儒家的价值观,人们想到的大抵是“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重义轻利的道德命令;“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利他主义道德理想。然而,儒家的这套价值观实际上只是针对君子,即士以上的社会上层而言的。它不可能、也从来没有、至少从来没有成功地施及士以下的农、工、商阶层。如果儒家只握有这套价值观的话,那么可以断言,它顶多象道家那样,只为士大夫阶层中人所服膺,而对劳动阶层无甚影响。果真如此,为整个封建社会树立价值观的角色,就不可能由儒家来扮演了。  相似文献   

5.
"公私观"三境界析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私之辨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主要论题之一 ,公而不私、大公无私是这一辨题的基本结论。可是 ,理论与实践总是有差距的 ,在实际社会政治生活中 ,私心、私欲人所难免 ,谋利、逐利或难舍弃。于是千百年来 ,有公有私 ,或公或私 ,何去何从 ,论辩不已。早在先秦时期 ,儒学宗师们就倡导公而不私 ,汉儒则概括为“正其谊不谋其利 ,明其道不计其功”。循至 2 0世纪 5 0年代 ,“大公无私”的口号仍然是政治文化中的重要价值准则。时至今日 ,河南临颍县南街村还有这样的标语 :“大公无私是圣人 ;先公后私是贤人 ;公私兼顾是好人 ;先私后公是庸人 ;损公…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朱熹理学思想的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朱熹理学思想体系中的实学思想,却仍是一块空白。我所以撰写这篇文章,不仅是为了补朱子学研究的这一空白,而且是想通过解剖朱熹理学体系中的实学思想,具体地说明理学与实学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为研究中国实学史理出一条发展线索。朱熹在自己的著作中,曾多次地使用过“实学”这一概念,并且从不同的侧面阐述了他的实学思想。在《大学章句序》中,朱熹指出,从汉唐以来,“俗儒记诵词章之习,其功倍于小学而无用;异端虚无寂灭之教,其高过于大学而无实。”他的实学思想,是在同俗儒的“无用”与佛老的“无实”的辩论中发展起来的。他的实学思想较为丰富,主要有:实理论、实性论、实功论、实践论和经世论。  相似文献   

7.
十七世纪至十九世纪上半叶,正值朝鲜封建社会后期.适应这种后期的社会现实,产生了别具特色和风格的社会思潮——实学.实学作为旧的行将崩溃,新的正在萌生的历史时期的产物,它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对旧的批判和否定,对新的指向和启蒙.对兴盛两个半世纪的朝鲜实学,学术界以实学思想表现出的特色大体分“经世致用”学派,“利用原生”学派,“实事求是”学派.经世致用学派指以李瀷为思想主流的星湖学派;利用厚生学派指以燕行使为队伍的北学派;实事求是学派指崔汉绮等后期的学斋实学派.在诸学派中,就启蒙、指向近代的意义讲,北学派思想具有“先觉者”之特色.本人拟就北学派的实学思想及其启蒙意义略述浅见.  相似文献   

8.
1544年1月23日(嘉靖三十年十二月二十日),海瑞乡试中举,赴福建延平府南平县就任儒学教谕.到任后,他以“本职钦承明命,请以严师自处”的责任心,针对“为教驰日久”,制订出南平县儒学《教约》,作为学校的教育规则,要求实施于教育.海瑞把“为人之道”的道德教育,摆在相当重要的位置,贯穿于整个《教约》之中.《教约》凡十六条,其中涉及德育者有十二条之多.海瑞还具体提出了德育要“言忠行,行笃敬,息忿窒欲,迁善改过,修身之要,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  相似文献   

9.
罗钦顺是“江右硕儒”、“宋学中坚”,也是明代第一个从气本论观点出发提出“经世实学”的学者,开创了明清之际的实学思潮。他提出了政失妖兴、虐政召灾的著名理论及建立善政的主张;提出了宽征裕民与平赋薄赋、为官修德之说;重视学校的教化功用,强调学术要关注百姓民生,经世致用。  相似文献   

10.
一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 ,对“功利”向来持贬抑态度 ,最为极端的表现便是董仲舒的那句名言 :“正其义不谋其利 ,明其道不计其功”。虽也有事功派的反动 ,但终未成为主流 ,扬义抑利一直是占统治地位或主导的思想。这套理论的社会历史渊源 ,是农耕社会重农抑商的普遍心态 ,其阶级内容 ,说到底就是一种“统治术”,是愚民政策的体现 ,而它的理论实质 ,用毛泽东的话讲 ,则是一种“口头上反对功利主义 ,实际上抱着最自私最短视的功利主义的伪善者”1。然而 ,经过上千年的反复宣讲和价值诱导 ,这种东西便深深地植入到人们的意识之中 ,成为一种根…  相似文献   

11.
宋明思想大潮中的泰州学派美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明理学从程朱理学到陆王心学再到泰州学派,经历了从"理本论"到"心本论"再到"身本论"的转变。泰州学派的崛起,既对王阳明心学起到传播推广的作用,又导致了王阳明心学的最终解体。泰州学派的开山始祖王艮的学说思想大多取源于王阳明心学并有新的发挥,凸显了一种平民性、民间性的价值取向。王艮的美学思想贯穿着平民主义精神,进而铸成一种平民主义美学。而王艮诸弟子之学理正是王艮平民主义美学的逻辑发展,这就是:一旦承认人的天性的合理性,也就得承认"人欲"的合理性;一旦承认"性"、"理"一体的本体性,也就得承认"人欲"的本体性。就此而言,明中叶以后波澜壮阔的启蒙文艺思潮中蔚成风气的平民化审美倾向和审美趣味,分明是王艮倡导的平民主义美学的一种必然延伸。  相似文献   

12.
从孟子伦理思想的内在逻辑看,性善论、仁政思想、义利观和道德修养论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一个整体。这几个方面以“性善论”为理论基础,以“内圣外王”为主线,以道德修养论为实现“内圣”的基本路径,以仁政为实现“外王”的方略,突显“仁义”伦理的思想特质,构建了一个系统性很强的思想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3.
杨翔宇 《北方论丛》2006,1(5):96-100
朱次琦作为晚清南海鸿儒,提出“四行五学”说以正修身读书之道并以此为治学思想传诸后世。其修身“四行”以发挥程朱理学的道德论而见长,而读书“五学”则是通过挖掘儒学思想中的“经世”因素,来纠正当时学术之弊病,其中体现着重“贱履”和“致用”的思想。在晚清国势日蹙的历史条件下,具有积极意义。同时这一思想对康有为也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领域具有代表性的儒家经典读物,蕴涵其中的"重义轻利"、"以义制利"的思想不仅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占有重要位置,而且对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价值。《论语》中的义利观为当代构建了明辨义利的价值模式,有助于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去功利化,为社会主义义利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人谱》与儒家道德伦理秩序的建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园 《河北学刊》2006,26(1):42-52
发生在明代后期的士大夫的“修身运动”,以其思想与方式(尤其方式)深刻地影响于后世,余风至今未泯。本文以明末大儒刘宗周所撰《人谱》为主要分析对象,考察其时儒家之徒的道德实践,探究他们当此危机时刻与修身有关的思想脉络。作为对流行于其时的袁黄《功过格》的反拨,刘宗周的《人谱》意欲申明儒学的原则,校正道德修炼中追求功利的倾向。有关的思想逻辑,却已非近人所能知。  相似文献   

16.
唐君毅认为“人文”一词是中国固有 ,非泊来品。孔子继承并发展了传统的人文主义思想。孔子人文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 ,孟子重仁 ,而荀子则重礼制。魏晋儒学“轻名教而重自然” ,宋明以存天理去人欲而达到其超人文境界。所谓儒教 ,乃道德宗教或人文宗教 ,完全不同于其他宗教  相似文献   

17.
忍与不忍——儒家德性伦理的一个诠释向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忍与不忍是两种相关的心理现象。忍可分为四种:修养之忍、车段之忍、无奈之忍、忍人之忍。其中的修养之忍(忍己)与不忍人是一体之两面,但前者是独善其身,后者则能兼济天下,属德性伦理的范畴。儒家把不忍人之心作为首善之端加以强调,讲求的爱是对弱者的怜爱而非对崇敬者的热爱。孟子的“不忍”之说是其心性论的核心,而宋明儒者关于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论说,则是对孟子这一思想的继承与发挥,两者均显示了“不忍”在儒家价值系统中十分重要的地位。“不忍”的道德修养与功夫之学是德性伦理学的重要课题,是人性的光辉体现,展现出儒家的道德责任与仁爱的生命情怀。  相似文献   

18.
宋濂与台阁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濂与台阁体的关系是研究明初文学理论和文学创作的重要课题。本文梳理了有关宋濂与台阁体关系的不同观点,全面研究了宋濂的理学思想、文学理论与实践,认为:宋濂的文道一元论,是本于理学思想对文学的基本认识;他由山林而入台阁,执掌文坛,强调明道致用,因此推崇台阁文学;他的创作以宣扬理学思想为主,风格委婉含蓄、典雅平正,为其后台阁体作家的文学创作提供了范本。但宋濂不是台阁体作家,他的深刻思想与宏富创作也不是后世"台阁体"所能涵盖的。  相似文献   

19.
陈来 《河北学刊》2008,28(1):32-35
陈来认为,宋明理学之所以成为理学,全在于它形成了一套相对稳定的话语体系。深入细致地研究这一话语体系的形成过程,有利于总结和提炼中国学术思想话语体系的构型特性。杨国荣认为,对心性和体性的关注,构成了理学的重要特点。心性之学分别从人自身的存在和人与对象关系的维度展开了对意义的追寻。向世陵认为,宋代理学所创造的"成性"说奠定了理学的本体范畴,是儒学复兴的最重要理论标志;宋代理学本体论的创立使儒学在理论上真正获得了新生。孔令宏认为,宋明理学对道家、道教的吸收,丰富了儒学的体用合一论和功夫境界论,提升了儒学的哲理思辨水平,充实了儒家的思想体系,促进了儒学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20.
杨国荣 《河北学刊》2008,28(1):35-38
陈来认为,宋明理学之所以成为理学,全在于它形成了一套相对稳定的话语体系。深入细致地研究这一话语体系的形成过程,有利于总结和提炼中国学术思想话语体系的构型特性。杨国荣认为,对心性和体性的关注,构成了理学的重要特点。心性之学分别从人自身的存在和人与对象关系的维度展开了对意义的追寻。向世陵认为,宋代理学所创造的"成性"说奠定了理学的本体范畴,是儒学复兴的最重要理论标志;宋代理学本体论的创立使儒学在理论上真正获得了新生。孔令宏认为,宋明理学对道家、道教的吸收,丰富了儒学的体用合一论和功夫境界论,提升了儒学的哲理思辨水平,充实了儒家的思想体系,促进了儒学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