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4,(4)
城市化是伴随着区域工业化和社会经济现代化而出现的社会现象,是地区生产力水平高度发达的一个重要标志,在经济社会新常态和推进社会有效治理的时代背景下,城市化是解决中国当前面临一系列问题的关节点。研究城市化问题对于推动城市继而实现全社会的有效治理意义重大,而中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一直处于摸索中。文章从城市化道路选择的前提和制约因素出发,分析城市化的一般进程中的内涵,模式和发展路径,最终为我国城市化合理有序推进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方案。 相似文献
2.
何铁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2):92-94
城市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和重要标志。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指导思想,以新型工业化为基础的城市发展道路,它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这才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型城市化道路。 相似文献
3.
何铁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城市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和重要标志。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指导思想,以新型工业化为基础的城市发展道路,它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这才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型城市化道路。 相似文献
4.
周毅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6(4):53-57
世界普遍规律与国情有机结合,形成中国城市化模式: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它是完整意义上的主动式、内生型现代化的必经阶段以及第三步发展战略的科学选择;同时也是“三农”非农化转移的根本出路、城乡融合的有效载体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工程。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七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出了新的明确概括.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鲜明特色形成发展的立足点.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的变化是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鲜明特色的外部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鲜明特色具体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 相似文献
6.
走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毅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8(1):40-48
世界普遍规律与国情有机结合,形成中国城市化模式: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它是完整意义上的主动式、内生型现代化的必经阶段以及第三步发展战略的科学选择;同时也是"三农"非农化转移的根本出路、城乡融合的有效载体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工程。它面临机遇和挑战。历经家庭承包制、乡镇企业、小城镇建设和城乡一体化等四个阶段的农村城镇化,是中国特色城镇化的初级阶段。城镇化总体目标应与小康社会建设相适应,必须澄清"问题论"限制论"和"均衡论"等认识误区,并根据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对东中西三大地区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改革城镇化体系和制定科学政策,包括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劳动力市场培育、用地制度的完善、投融资新体制的建立和区划的重新调整等。 相似文献
7.
走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陵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21(3):1-9
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这是完整意义上的主动式、内生型现代化的必经阶段以及第三步发展战略的科学选择;同时也是"三农"非农化转移的根本出路,以及城乡融合的有效载体和保障社会稳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它历经家庭承包制、乡镇企业、小城镇建设和城乡一体化等四个阶段.农村城镇化是中国特色城镇化的初级阶段,城镇化总体目标应与小康社会建设相适应,并根据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对东中西三大地区因地制宜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 相似文献
8.
宋晓敏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3):90-93
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中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中国发展的现实道路,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继承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在新世纪、新阶段进一步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上符合中国发展的特殊实际,并能在当前的中国实现社会较快发展,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井冈山道路,是毛泽东、朱德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革命开辟的适合中国国情和时代条件的胜利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列主义中国化作出的伟大贡献。两条道路的共同特征是善于创新,敢闯新路。其最大的融合点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0.
信息化与工业化协同发展: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娟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0(1):71-74
工业化是信息化的基础,信息化是工业化的动力。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又面临信息化的挑战,要在短时间内完成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双重任务,只能是“两化”协同发展,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相似文献
11.
刘晓鹰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4(4):143-146
川南城市群在中国西部的城市群体中最具有资源 ,工业化基础好 ,人口密集的特色和优势。其城镇化进程对西部地区乃至全国都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了川南城市群体城镇化推进的分时段具体步骤 ,以及推进的策略 :近期及 2 0 0 5年前 ,加速发展形成一至二个大城市。 2 0 10年五个中等城市全部形成 5 0万及 5 0万以上的中城市和大城市。县城及小城镇加速城镇化步伐 ,形成川南城市群体城镇化整体推进 ,快速发展的态势。 相似文献
12.
论我国城市化发展现状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化是一个国家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标志。我国在加快城市建设和提高城市化水平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医疗、卫生、教育事业的发展,在提高人口素质的同时,逐步提高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只有这样,才能加速推进我国的城市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3.
论WTO环境下的我国城镇化进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美球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1):33-37
通过对加入WTO后对我国整体经济运行环境变化和城镇化影响因素的变化分析 ,认为WTO的加入 ,将大大地促进我国的城镇化进程 ,特别是会迅速加快农村城镇化的步伐。并进一步探讨了城镇化进程适应WTO的对策 ,提出了包括逐步放开户籍管理制度 ,改革城镇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 ,增强城镇的人口吸纳能力、建立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 ,完善小城镇管理体制、推动农村城镇化进程 ,改革土地使用制度、保证人口与土地的同步转移等一系列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4.
试论我国城市化的动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聪群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2,15(3):100-103
城市化的进程取决于城市化动力,城市化动力的形成既要受经济因素的影响,又要受制度和社会因素的制约。严格的户籍管理和现行的农村土地制度是我国城市化动力形成的制度障碍;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乡镇企业布局分散、小城镇功能残缺、城市下岗人员增多、农民收入水平低下是我国城市化动力形成的经济约束;政府不合理的行为、人的观念和素质是影响城市化动力的社会因素。 相似文献
15.
邓晓丹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2):60-65
在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客观上存在着彼此适应的均衡性要求.而在现实中,又经常存在着二者不相适应的不均衡性矛盾这一问题,其表现形式有两种:一是过度城市化,二是城市化不足.中国城市化与工业化不均衡性矛盾的总体表现是城市化不足,主要是由历史的继承性原因和制度与政策的推动性原因决定的.这一问题的解决不能依赖小城镇战略,因为它既违背世界城市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又违背广大农民的自主意愿.在现阶段,集中型城市化比较符合中国的实际,相应地政府的职能也必须做根本性转变. 相似文献
16.
冯双生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33-39
在我国建设用地供给十分紧张的背景下,实现土地集约利用是推进城镇化进程的重要保证。一直以来,由于农地产权主体虚置及征地制度的固有缺陷、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过度依赖、土地规划缺乏科学性与权威性等原因,导致我国土地利用存在着地方政府对城镇建设用地重“增量”而轻“存量”、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闲置浪费现象严重等问题。为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必须明晰农地产权、改革征地制度、完善财政分权及地方政府政绩考核制度、强化土地规划在引导土地集约利用方面的调控职能。 相似文献
17.
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试图通过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分布曲线、分布特征以及其发展型式的研究,来说明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为进一步区域城市化转型选择提供依据。研究表明,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为二次多项式关系,且不同城市化时期城市经济增长分布特征不同;其次,随着城市化阶段上升,城市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出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最后,不同城市化阶段,城市需求结构和经济增长模式不同。 相似文献
18.
论我国农村城市化的基本格局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庄晋财 《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3(6):29-33
本文评析了目前关于我国农村城市化基本格局的种种观点 ,并指出 ,在我国当前大中城市不能容纳众多的农业人口和农村人口的情况下 ,通过发展农村小城镇 ,使之成为围绕大中城市的环状带 ,并构成农村市场的空间和农村要素聚集的载体 ,是我国农村城市化格局的最佳选择 ,同时认为 ,小城镇仅是我国农村城市化的起点 ,其目标是建成合理的城市体系。因此 ,小城镇发展中 ,要注意其与大中城市的协同 相似文献
19.
我国城市化可持续发展战略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庆年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4(3):232-235
分析了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基本特征,比较了我国的城市化发展水平同世界部分国家城市化水平的差距,阐述了城市化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指出不能依靠控制城市规模的办法来防止"城市病",提出了我国可持续发展城市化的战略构想. 相似文献
20.
中国市域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市域尺度分析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是精确定位各地区城市化水平的关键。基于2010年世界上185个国家与中国337个地级市(州)的城市化率和人均GDP数据,通过GIS等定量方法,可以分析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市域格局,进而探讨二者协调性的空间聚集状态及省内分布特征。研究表明,中国地级市的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虽呈显著相关,但不同城市二者的协调性却不一致,337个地级市中仅有36个处于协调状态,且协调性呈明显的空间聚集现象。各省份内部二者协调性的分布既有相似性也有差异性,即位于省份中心位置的城市大多城市化超前,处于省份边缘的城市大多城市化滞后。而西北、东北地区的省内差异较大,中部地区的省内差异较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