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青海都兰、乌兰地区的吐蕃佛教遗址、遗物年代很可能是在779年吐蕃本部第一所佛、法、僧三宝俱全的寺院桑耶寺建成,赞普赤松德赞以佛教为国教,大力弘佛,是吐蕃统治下的青海吐谷浑王国地区的佛教遗迹、遗物产生的原因。藏文史籍记载的松赞干布时期所建寺庙隆塘卓玛庙(klong thang sgron ma temple)和仓巴隆伦嫩庙(tshangs pa rlung gnon temple)则不可能在青海吐谷浑地区,都兰热水北岸塔基也并非是文成公主的最后归宿。青海都兰血渭6号墓的墓主人身份现在还不能确定,而2018血渭1号墓墓主人身份应该是吐蕃统治下吐谷浑王国的某位吐谷浑小王。都兰热水等地的吐蕃墓葬可能受到象雄墓葬文化的影响,这些吐蕃葬俗应是由来自象雄地区某个家族的成员传入都兰热水地区。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墓葬特定的头向以及葬式,是古代族群特有的丧葬习俗、原始宗教信仰的具体表现,能够反映墓主的族群、祖籍以及身份。周人东迁后进入关中地区的秦人,葬俗与西周墓葬差异明显,无论身份高低其墓葬均为西头向,战国中期后才开始出现的南、北、东头向,其墓主应来自其他地区。采用直肢葬的中型秦墓墓主与大型秦墓墓主应出自同一个族群,这个族群在秦人社会中占据统治地位,属于贵族阶层。秦贵族阶层的直肢葬来自周文化,而下层平民采用的屈肢葬式源自西北甘青地区古文化,两者渊源不同,族属各异。屈肢葬中型秦墓的头向具有多样性,其墓主身份、籍贯均较复杂,西头向者应是随秦人东迁进入关中的西北诸戎部族及其后裔,北、东、南头向者来自秦以外的其他地区。这些人中既有西北土著中的上层人物及其后裔,也有来自中原诸国的富裕移民,还有凭借战功由平民擢升的军功贵族。  相似文献   

3.
玉器是红山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目前已发掘的红山文化墓葬中,牛河梁红山文化积石冢石棺墓出土的玉器最具代表性。其中第二地点一号积石冢21号墓出土玉器数量多、质地精美、造型独特、工艺精湛,玉器的组合关系属于最高级的组合,为研究红山文化玉器、葬俗及宗教信仰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4.
胡头沟墓葬是典型的红山文化积石冢墓葬,通过两次发掘使我们对其全貌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为研究红山文化葬俗和葬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5.
《南都学坛》2015,(5):122-123
<正>一、从出土器物的组合上来看,春秋中晚期的楚国青铜礼器既受西周礼制文化的影响,又有自己独特的风格"1976年后,豫南淅川发现楚国贵族墓群,先后发掘出春秋墓葬36座,车马坑5座,出土各类精美文物8000余件。"其中的淅川下寺春秋楚墓群是一个春秋中晚期的楚国贵族墓群,位于淅川县丹江口水库西岸的仓房镇下寺东沟村。从现有的资料可知,此墓地共发掘9座楚国贵族墓,15座小型墓,以及与主墓相关的车马坑5座,其  相似文献   

6.
2001年陕西华县东阳墓地发掘中,发现2座西周时期的火葬墓,周原扶风黄堆和最近发现的周公庙32号墓,也都发现有火烧现象,说明在周人统治的近畿或中心地区,也有火葬的习俗。据此,对关中地区西周火葬墓的形式、形成原因进行了探讨,认为这些火葬墓的存在是一种处理意外死亡、具有较高地位死者的葬俗。  相似文献   

7.
本文拟对兴隆洼文化居室墓的发现及性质、基本特征及兴隆洼文化居室葬俗对辽西地区诸文化的影响等问题加以初步分析、总结,以便进一步探讨兴隆洼文化居室墓及葬俗发现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有关楚国贵族的佩饰形式的研究应是建立在较多的考古发现的基础上进行的,而到目前为止,楚国的君王墓葬发掘较少,其它阶层的楚国贵族墓葬虽有较多的发掘,但由于盗掘现象严重,出土资料极不完整。目前有助于说明楚国贵族佩饰概况的墓葬资料有:1.本世纪30年代初,在楚故都“寿郢”之地寿县被盗掘的玉石器、陶器4000余件。2.70年代末,在河南浙川下寺发掘的24座春秋  相似文献   

9.
据《光明日报》2005年12月17日报道,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韩城考古队在陕西韩城市梁带村发现了大面积的周代文化遗存,并勘探出103座墓葬和17座车马坑。今年4月以来,考古队对其中的一个车马坑和3座墓葬进行了发掘,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随葬品。值得一提的是,已发掘完毕的一座墓葬未被盗扰,各种遗存、遗物保存完整,摆放整齐。有专家指出,这是陕西地区30多年来第一次发现的未经盗扰的周代高等级贵族墓葬。  相似文献   

10.
楚纪南故城周边墓葬出土的卜筮祭祷简所记墓主的名字与职官,提供了楚国高等级贵族墓葬制度的重要资料,是辨析墓主族属的依据.有关楚王族的卜筮祭祷简和楚铜器铭文资料,揭示出战国时期楚王族墓葬的墓向为东向.一件秦铜铍刻铭的纪年,为区分楚国核心区域战国晚期晚段的楚墓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1.
在蒙古国考古文化遗存中,有一种墓葬习俗与红山文化的积石冢的外部形制非常相似,那就是墓上积石的“石堆墓”和“石板墓”文化。虽然红山文化积石冢与蒙古国的“石堆墓”“石板墓”之间的文化内涵差异巨大,很难做大范围的跨时空比较研究,但将蒙古国“石堆墓”“石板墓”与红山文化积石冢的外部形制、墓葬构筑特征进行一个粗线条的梳理,以期对红山文化及后来的北方游牧民族积石为墓的葬俗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即蒙古国“石堆墓”“石板墓”与红山文化积石冢之间,在埋葬习俗方面具有相似性,它反映出远古时期的先民们“天圆地方”观念的形成,对万物有灵世界及灵魂观念的虔诚笃信。  相似文献   

12.
战国到西汉时期是中国古代丧葬制度和墓葬形制发生改变的重要时期,建筑材料、工具、建造技术和死生观念构成了空心砖墓对中原地区木椁墓的替代。空心砖的制作技术相对于青铜器铸造来说更加简单,空心砖墓的出现满足了当时既要表明身份、又希望能够减少成本的一部分下级贵族的需要。墓葬建筑材质的改变对墓葬内部空间的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汉代空心砖墓的形制仿地上居室特征明确,墓室内部空间增大,随葬器物增多。这一改变发生在西汉时期,其影响的结果就是室墓的产生。室墓是仿照地上住宅建造的,墓葬封闭之前死者亲属可以在其中举行祭祀活动,是事死如生观念的生动体现。  相似文献   

13.
通过梳理闽南墓葬文化的发展历史,初步总结出该地区的墓葬特点:闽南人的祖先多半是中原的南迁移民,承接了古老的中国墓葬文化传统。但随着海上贸易的拓展,留居闽南的外国人,一面入乡随俗,一面也渗透着他们的葬俗观念,闽南墓葬呈现出多种宗教意识和平共存、兼容并蓄的时代风貌。从现今的考古发掘和遗留来看,闽南宗教墓碑与传统意义中的墓碑有些不同,其形制装饰、铭文布局、规格等级等,无不折射出闽南人在丧葬上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观照。  相似文献   

14.
腰坑墓葬俗在我国肇起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在北方地区的商和西周时期,这一葬俗文化极为流行,东周时期逐渐衰弱,战国以后消失。而在南方地区则相反,商和西周时期腰坑墓资料发现不是太多,东周时期数量大增,分布甚广。据考古发现资料获知:这一葬俗文化最先起源于南方湖北地区,尔后向北传播到了北方中原地区。再据民族学资料:在我国西南地区,直到解放后仍见有这种腰坑葬俗。这一葬俗文化从社会的另一层面向我们真实反映出了中国先秦时期社会制度的某些方面。  相似文献   

15.
考古发掘资料表明,巫山是一个文化积淀丰富的地区,留下了丰富的古人类活动遗迹,有专家分析,这一带可能是古代巴人活动的中心区域。然而最近十多年来,在巫山发掘的东周楚墓在数量上多于同一时期的巴墓,对巫山地区东周楚墓墓葬的形制、随葬赛物及组合等进行研究,可以对该地区东周时期楚文化的西进及巴楚文化的交流提供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16.
石构墓葬是甘青地区史前时期较有特色的一类文化遗存,根据结构特征,可分为石椁墓、石围墓、石封门板墓和石封堆墓四种类型。石椁墓和石围墓出现最早,始见于距今5000年前后的宗日墓地。随后,石构墓葬的类型增多,出现了石封门板墓及石封堆墓,空间分布范围也逐渐沿黄河向东拓展。整体来看,共和盆地以东至兰州附近是甘青地区石构墓葬的主要分布区。至迟在青铜时代,这类墓葬已经开始向周边扩散,川西北是主要的影响区。东周时期,伴随着东部周秦文化势力的西渐,甘青地区的石构墓葬渐趋消失。  相似文献   

17.
考古发现揭示,聚族而葬且形制多样的宣化辽代家族墓地体现了中原汉民族传统的葬俗及北宋时期中原地区常见的墓葬构筑形式。宣化辽墓的墓葬结构及墓葬形式演变规律与北宋时期中原地区墓葬极度相似,均为仿木结构的砖室墓,墓室平面经历了从方形、圆形向多角形的转变。宣化辽墓丰富的壁画装饰从不同方面印证了汉与契丹文化的交流与混融,散乐图的内容是中原王朝宫廷雅乐的具体再现,车马出行图是汉与契丹文化交融的实例,备茶图则是汉民族生活习俗的生动再现。壁画中契丹人与汉人协同劳作与和睦相处的画面,反映了汉与契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宣化辽墓随葬品丰富,很明显采用了厚葬的形式,这与中原地区宋墓采用薄葬差异明显,但墓葬中出现了产自中原地区的瓷器,反映了宋辽两地经贸往来的历史事实。墓志铭记载宣化辽墓主人张氏家族与契丹皇族耶律氏通婚,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契丹人对汉文化的高度认同。  相似文献   

18.
淮河流域汉代墓葬形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淮河流域汉代墓葬广泛地分布于苏北、鲁南、豫东南、皖北地区,尤以江苏徐州、山东临沂等地分布最为密集.墓葬形制复杂多样,以土坑墓、崖洞墓和画像石墓最为多见,另外还分布着画像砖墓、砖室墓、石棺墓、瓮棺墓、砖棺墓、石室墓和砖石墓等.具体形制又变化多样.土坑墓分布很广.徐州地区多汉代王侯墓,其墓葬形制多为"凿山为藏"的崖洞墓.苏鲁豫皖交界地区从西汉晚期开始画像石墓较为多见,终有汉一代均有分布.  相似文献   

19.
楚文物鉴赏     
镇墓兽是人死之后,埋葬于墓葬中的一种明器,多见于大型贵族墓之椁内,在幽都供奉此物,以求保卫。镇墓兽有单头和双头之分,前者出土于江陵雨台山174号墓,后者出土于江陵天星观1号墓。  相似文献   

20.
邛都夷,是汉代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今四川安宁河流域的少数民族。大石墓,是从本世纪四十年代开始,发现于安宁河流域的一种古代民族的墓葬。1975年1月原西昌地区博物馆在冕宁县三块石清理了一座这种墓葬。此后,文物考古工作者又相继发掘清理了数十座,巳发表的资料已有廿座墓葬。随着大量文物的出土,对大石墓族属问题进行了探讨,大体有四种意见:邛人说,笮人说,濮族系统的邛人说,氏羌系统的邛人说,等等。笔者认为大石墓与邛人有关。现就此问题发表一些粗浅之见,请同志们指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