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蒯因论题建立在批判卡尔纳普分析陈述的基础之上,但有人质疑这种批判没有兑现蒯因的承诺——既批判卡尔纳普的第二类分析陈述也批判卡尔纳普的第一类分析陈述——而只是批判了卡尔纳普的第二类分析陈述,却遗漏了第一类分析陈述,因此蒯因犯了批判过窄的错误。事实并非如此,质疑者所说的情况在《经验论的两个教条》一文的确属实,但蒯因在其他文章中补上了对卡尔纳普第一类分析陈述的批判,因此在形式上蒯因的批判覆盖了卡尔纳普所有的分析陈述,但在实质上蒯因的批判并不成功。因为,他在批判卡尔纳普第一类分析陈述即逻辑真理时,用“以经验事实为决定者”这个概念偷换了“含有经验事实成分”这个概念,因此为卡尔纳普第一类分析陈述确立了一个无差别地依赖于语言和事实或题材的原则,事实上这个原则根本不适用于卡尔纳普的第一类分析陈述,因为后者单纯地依赖于语言约定,尽管它完全可以包含事实成分或题材,但所包含的事实成分或题材对于它的真值无关紧要,而真正要紧的是它的逻辑常项即逻辑联结词,它们属于语言约定的范畴。仅此一点足以表明,蒯因对卡尔纳普第一类分析陈述的批判在逻辑上行不通,从而在总体上他对卡尔纳普分析陈述的批判不成功。  相似文献   

2.
逻辑经验主义坚持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的区分这一经验论的基本教条。奎因对这一教条进行了彻底的批判,从而导致逻辑经验主义的衰落和退出历史舞台。奎因的批判揭示了科学认识过程中分析和综合、演绎与归纳、理性和感性等范畴之间的辩证联系。但从现象论层面上来说,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仍然有一定的区别,认识到这一区别对我们更好地理解真理问题(真理的意义和检验标准)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综合命题与分析命题是认识论与逻辑学中的经典问题。一般认为综合命题是后天的,分析命题是先天的。康德首次明确提出了在综合判断与分析判断之外还存在先天综合判断,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庞大的先验哲学体系。现代哲学家蒯因在《经验论的两个教条》中,对逻辑经验主义的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的区分与还原论做了深刻的批判。[1]而这两位哲学家对该问题的回答,都极大地推进了哲学的发展,但在论证中也都存在一定的缺陷。通过对两位哲学家观点的分析与比较,可以看出综合与分析命题的区分在广义是存在的,而在狭义上并不存在。  相似文献   

4.
在大众的语言体系中,常常用"科学"来表达"正确、有效、真实"之意.甚至直接等同于"真理"."科学"何以不等同于"真理",二者究竟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本文试图就这些问题进行分析,以期理清二者的微妙关系.  相似文献   

5.
卡尔纳普的意义理论是逻辑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环节。卡尔纳普围绕对“分析性”概念的定义 ,先后发展了独特的句法学和语义学 ,在学术界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也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其中奎因的批评最为引人注目 ,他主张 ,内涵意义理论是不可接受的。通过考察奎因的狭窄的哲学立场以及卡尔纳普理论产生之后逻辑学的发展实际 ,能够表明 ,否定内涵意义论这一奎因的基本结论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6.
哈贝马斯通过对实证论和传统社会批判理论的社会研究方法的批判,以交往理性为基础,以共识真理为目的,通过对生活世界殖民化的批判,构建了一种新的社会研究框架,形成了以阐释学为基础的新的社会批判理论.由于坚持社会科学理论有普遍而规范的客观基础的存在,并以此去理解和分析社会现象,批判阐释学尽管提供了一种分析社会的新视角,却很难达成哈贝马斯所赋予的理论使命.  相似文献   

7.
伽达默尔之所以选择审美领域批判为整个诠释学经验阐释的出发点,其原因就在于他试图通过对以康德为代表的美学主体化倾向的批判和超越而揭示出近现代对认识和真理问题的狭隘理解之症结所在。本文力图通过将康德与伽达默尔的审美批判还原到两者各自不同的理论背景中,从而挖掘出两者的美学立论深层次的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蒯因在《经验论的两个教条》一文中,对分析与综合的绝对区分进行了批判.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触及意义公设或基本定义的约定性,但没有看到这种区分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是相对于一个语言系统而言的.他对分析与综合区分的批判对分析哲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传统实践概念未能充分体现其自身所固有的人文意蕴.新的实践观念一方面将保护自然、完善自然的意蕴包含进来,另一方面将生态实践提升为基本的实践形式.  相似文献   

10.
分析,是把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分别加以考察的逻辑思维方法。人们认识事物,就必须进行分析。分析的作用是把认识从具体上升到抽象,从个别上升到一般,从现象上升到本质。综合,是把事物各个部分、各个方面结合为一个整体来考察的逻辑思维方法。综合的作用是弄清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在整体中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全面地、生动地把握事物。分析和综合的逻辑方法是两个方向相反但却是相辅相成的思维过程。在广告文案的教学中运用分析与综合的逻辑方法,不仅能够准确把握广告文案的概念,而且能使学生能够深刻领会每一则广告文案和准确把握广告文案的语境。  相似文献   

11.
蒯因和怀特反对把命题区分为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蒯因用他的整体论否定了这种区分的合理性。怀特则认为,某些陈述不能简单地被认为是分析的或综合的,二者就如温度高低那样只有程度之分。普特南则用定律簇概念来说明为何某些陈述不能二分。在这方面他们都没有重视句子与命题的区别。按照文化共同体与命题的关系,可将一切命题分为三类。句子也许不能二分,但任何命题原则上都是可以二分的,只要是相对于适当的文化共同体。  相似文献   

12.
试图从对语言学习过程认识的角度,对不同时期第二语言教学大纲的组织原则和设计理念进行描述和分析,认为第二语言教学大纲的组织原则和设计理念,是建立在不同时期大纲的制定者对语言学习过程的认识基础之上的。第二语言教学大纲设计范式的转变反映了大纲制定者对语言学习过程认识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实用主义从真理发生学及其实际经验兑现价值的角度 ,提出了独特的真理效用论 ;其与传统符合论真理观之间的张力关系 ,反映了双方在本体基础乃至哲学旨趣方面一系列的理论分歧。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 ,实用主义对符合论观念背后关于认识的“视觉隐喻”及其所蕴含的“主客二分”思维模式的超越。而导致这一超越的哲学基础 ,在于它实现了本体论假设的转换 ,即由把人作为与世界照面的旁观者的传统观点 ,转换为把人作为在世界中生活实践的探索者  相似文献   

14.
本文提出词汇优化教学的两个主要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分析法通过对单词结构的分解而掌握其音、形、义之间的关系,综合法则把词汇放在语境中,在使用中了解其交际价值。两种方法在词汇学习中互相补充,缺少任何一方都无法有效地掌握词汇。  相似文献   

15.
分析哲学与现象学的对话,不仅具有理论上的重要性,而且是发生在20世纪西方哲学中的历史现实。在这个对话过程中,弗雷格与胡塞尔、维特根斯坦与海德格尔之间的对话在一定意义上促成了各自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典型意义。这种对话不仅表明他们的思想形成具有历史的一致性,而且表明他们的思想在逻辑上也是相当的一致的。通过对西方哲学家研究成果的分析,可以揭示这两种哲学传统的共同思想根源以及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思想联系,从而寻得二者之间开始交流乃至融合的逻辑原因。  相似文献   

16.
《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现行的工科《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体系的弊端 ,提出了“突出重点、淡化一般、加强技能训练”的教改原则和将教学过程分为三个基本单元的“单元教学法”。正确处理了该教学法在不同教学阶段中师生主导地位转化、验证性实验与设计性实验教学学时比例及实验室“开放”与“封闭”等关系  相似文献   

17.
在维特根斯坦的思想发展历程中,在"分析判断"与"综合判断"之间再开辟出"第三种可能性"的想法曾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之交与他对于其"现象学"观念的思虑纠缠在一起--比如根据他晚年的追溯,科学经验与逻辑之间的中介地带就曾被他描述为"现象学".就坚持那些构成物理世界的先验法则在被给予范围内的可直观性而言,维氏的"现象学"其实是与胡塞尔的"现象学"颇有可沟通之处的--尽管他在维也纳学圈中的那些学友们更愿意将他视为一面反胡塞尔的旗帜.但他最后却发现,在"直观"这个狭隘的领域内去全面落实为构建整个物理世界所需的先验框架,未免显得过于贪心.这种发现最终导致了"直观"的地位在维氏后期哲学中的相对下降,以及他对于那种奠基于"直观"的"第三种可能性"的全面否弃.  相似文献   

18.
企业偿债能力分析指标的改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偿债能力分析是企业财务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分为短期偿债能力分析和长期偿债能力分析,并且都有相应的衡量指标。但随着市场经济特别是资本市场的发展,这些指标已显出诸多缺陷,本文从安全性和隐健性的角度剖析了这些指标的缺陷,提出了改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许多学者依然坚持英汉思维模式及篇章结构之间存在直线型/螺旋型之分.然而对写作本质的研究、汉语写作对篇章结构的分析以及美国作文教学研究显示:写作是通过训练获得的能力,直线型同样是汉语篇章的常用结构,而英语写作手册所倡导的直线型篇章结构模式只反映了英语写作理论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20.
诗哲之争由来已久。诗在时间上先于哲学,但在哲学诞生后,它的合法性却要用真理来检验。传统哲学和现代哲学对真理的理解虽有不同,但是无论哲学是以诗无真理非诗,还是以诗含有真理为诗辩护,都反映出了哲学家在解决这一问题时有着共同的政治情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