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共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表明我们党在科学地认识中国国情方面更加深刻、清醒、实事求是,同时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上和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论上取得了新的突破。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基础上,党制定了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基本路线,进一步确定了今后经济建设、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方针,以及在改革开放中加强党的建设的基本方针,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指明了更加明确的前进道路。本文试图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经济生活的基本特征问题,作一个粗浅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2.
斯大林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理论是对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贡献,为我们进一步研究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基础。但有些问题也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现仅就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谈点粗浅想法。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这个整体的集中体现者、代表者,就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经济领导机关。企业则是这个整体中的基本经济单位,具有相对独立性。而企业的经济活动又是由企业的生产者和管理者的有目的的活动来实现的。所以,我们考察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不能不分别地考察这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对社会主义社会的认识,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际问题,它涉及对一系列方针政策的制定和理解。社会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运动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只有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发现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社会主义才从空想发展为科学,目前世界上已有八十多个政党,六十多个国家宣称信仰社会主义和要实行社会主义。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社会分为经济成熟程度不同的两个阶段。社会主  相似文献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社会形态和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总结中国长期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开辟的一条由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农业大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路径和航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载体,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在当代中国的体制模式,是社会主义社会形态在当代中国的具体体现.具有独立的社会形态、浓郁的中国特色、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独特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发展了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理论。经典作家规定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这些规定有其生成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思维逻辑。研究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理论的生成逻辑,对于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科学性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反复强调的一个主题,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反对资本主义。然而,“社会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什么,过去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搞清这一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为了掌握社会主义的本质和规律,坚持正确的社会主义方向,搞好社会主义建设,而对高等学校来说还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无论是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还是思想政治工作都经常碰到这样的问题: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它有什么基本特征,有哪些优越性?这都是一些必须回答的问题。本文试通过邓小平的有关论述对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7.
社会的进步取决于主要矛盾的解决,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正确把握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对我国当今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重大意义。正确把握社会的主要矛盾必须基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这基础上对国情有深刻的认识和正确的判断,并在思想上达成全党、全社会的牢固共识  相似文献   

8.
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发展是相互促进的,人正是通过自己的活动不断改革社会和文化的旧形式,创造生产新形式,以推进社会文化的历史变化、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也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要建设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主义社会,就必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全面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发展是相互促进的 ,人正是通过自己的活动不断改革社会和文化的旧形式 ,创造生产新形式 ,以推进社会文化的历史变化、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各项事业 ,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 ,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同时也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要建设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主义社会 ,就必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全面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在我国理论界,长期以来是一个争论较大的问题。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运用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总结了我国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重新肯定了党的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分析,并做了新的理论概括。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单行本第54页,人民出版社出版)此后,人们的认识才逐渐  相似文献   

11.
从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以来的半个多世纪中,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问题,一直是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共同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讨论(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实际上并未真正开展自由的学术讨论)的中心,就是如何认识商品经济在社会主义阶段的地位和作用。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从社会主义国家尤其是从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把马克  相似文献   

12.
《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明确提出要树立和发扬社会主义的道德风尚。这是党中央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总结了建国以来道德问题的讨论成果,第一次明确提出和肯定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概念。社会主义道德概念的提出和使用,意味着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给人们的道德观念增添了新鲜内容,说明对马克思主义道德学说又贡献了一个重要范畴。当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特  相似文献   

13.
14.
社会主义法律有哪些特征,哪些特征是社会主义法律,属于社会主义法律本身所特有的?这个问题是法学界所关注的课题。社会主义法律既具有一般法律的特征,同时又具有一系列新的、任何剥削阶级的法所不可能具有的特征。笔者认为,论及社会主义的法律的特征,应该是后者,而不是前者。本文试就笔者认为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几个基本特征,谈谈粗浅的看法。(一)阶级性与人民性相统一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这是法的本质属性。一切类型的法就其本质特征而言都是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的体现。奴隶制的法是奴隶主阶级意志的体现,封建制的法是封建主阶级意志的体现,资产阶级的法是资产阶级意志的体现。作为社会主义的法,它所体现的  相似文献   

15.
赵紫阳同志在十三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应以公有制为主体。目前全民所有制以外的其他经济成份,不是发展得太多了,而是还很不够。对于城乡合作经济、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都要继续鼓励它们发展。”又说:“私营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生产,活跃市场,扩大就业,更好地满足人民多方面的生活需求,是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这一论断得到了党的代表大会的赞同,说明我们党充分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私营经济存在和一定程度发展的必要性,肯定了它的地位和作用。然而,  相似文献   

16.
江泽民在党的十四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就要求我们在理论上首先要明确什么是市场经济,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它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什么本质区别,就这些问题笔者发表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首先是在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基础上的建设,但它又具有极大的开放性,从而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目的是为人民大众服务。文化建设自身的特性决定它具有滞后性、长期性和艰巨性。  相似文献   

18.
全面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特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能回避的一个问题,它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败。从“国情的特色性”、“理论的特色性”、“实践的特色性”、“目标的特色性”和“历史地位的特色性”等五个层面系统地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特色”,有助于人们全面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9.
社会和谐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拓宽了以邓小平和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两代领导集体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与理解,凸显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本质构想的真正意蕴。社会和谐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不仅确立了当代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新的目标模式,而且明确了当代中国解决社会矛盾、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新致思理路,在根本上创新和丰富了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  相似文献   

20.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事关社会主义成败的关键问题,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由开始的基本正确到后来的失误,再到最后的正确,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导致党对国内主要矛盾认识失误的主要原因,是党对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不清.总结党对国内主要矛盾认识上的经验教训,有利于我们深化对江泽民"七一"讲话中提出的"三个规律"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