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世界文学史上不乏这样的现象,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不为当世所重,直到后来才放出异彩。英国女作家爱米莉、勃朗苔的《呼啸山庄》就是这样一部传世之作。它抒发了作者对生活和爱情执着的追求和理想,是一曲爱情与人生的哀歌。  相似文献   

2.
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在法国工人运动中,以路易·勃朗为代表的小资产阶级空想社会主义是对工人影响较大的思想流派之一。勃朗的学说中心是劳动组织学说。而劳动组织学说则是路易·勃朗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学说的中心内容。1848年巴黎二月革命,无产阶级争取劳动权的斗争,就是在这种学说的指导下进行的。但是,在革命斗争的实践中,这种学说遭到了破产。为了总结无产阶级在1848年法国革命中的经验教训,本文试图剖析和评价勃朗的劳动组织学说,提出对全盘否定的观点的不同看法,既肯定它在揭露资本主义、启发工人觉悟方面的积极作用,又指出它的改良主义本质及其给予工人运动的危害。  相似文献   

3.
韩愈“气盛则言宜”说在文学史上备受称引,影响很大。它的实质究竟是什么,人们的认识与评价颇不一致。旧时学者在“尊韩”风气笼罩下所作的种种阐释且不说,时贤论著的评价也有许多值得商榷之处。如有的说:“韩愈这里所谓的‘气’,主要指文气,即文章的气势,当然也包括作者的志气和精神毅力等在内。”有的说,韩愈这一说法,“把文气与文章的语言表现联系起来了,以为文章气势就是从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而来。孟子  相似文献   

4.
郁达夫的小说集《沉沦》自“五四”时期问世后,许多评论家和文学史著作,总把它和西方世纪末文学联系起来,有说它是西方资产阶级的“‘世纪末’的病态的表现”;有说它是“颓废的著作”,“不是端方的”;有说它是“受了欧洲资产阶级所谓世纪末文艺思潮的影响”;更有的说“作者沾染了资本主义没落的颓废的影响”等等,并且,似乎成了定论。近几年里,笔者对此作了些思考,在此不揣冒昧对此定论作出质疑,以求教于海内外同好。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来,在一些文艺理论教材中,在报刊的讨论文章中,对文学批评的核心内容——批评标准问题,众说纷纭,集中到一点就是对毛泽东同志的文学批评标准理论,提出不同韵看法。如有的说它是庸俗社会学的一种表现,有的甚至说它是打击作家作品,造成文学批评严重弊病的根源。总而言之,它是不科学的,因此必须用新的标准取而代之。新的标准是什么呢?有的同志提出“真善美”是文学批评的标准;有的同志则认为文学批评标准应当回到恩格斯提出的“美学和历史的观点”上来,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我觉得这些新的提法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6.
《源氏物浯》是在日本古典文学中最有代表意义的艺术杰作,也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长篇小说。它在日本古典文学中著称为艺术的高峰。室町时代的文学家一条兼良在《花鸟余情》一书中,说:“我国的珍宝中,没有一个超过《源氏物语))的”;江户时代著名的文学家本居宣长在《玉之小栉》一文中,说:“此类物语书中,唯有这部物语(指源氏物语),特为优异,独出心裁,大概空前绝后,无与伦比。”这种说法,未必恰当,然而,它却反映出对这部巨作的历史评价。《源氏物语》出于1001~1016年期间,比欧洲最早出现的长篇小说《十日谈》(1354)还早三百年。就在这个时期,如此规模宏大,内容深刻,形象生动的艺术作品,经一位女作家之手创作出来,实为令人钦佩。《源氏物语》问世以来,有不少评论家、文学研究家发表过许多评论文章和研究论文,作过不少考证,探讨过作品的重大艺术价值。有的站在儒教的立场上说,它表现了“劝善惩恶”的思想;有的从佛教的观点出发,强调“宿世”观念;有的说,它描写的是“贵族青年的恋爱”,“青年男女的悲欢离合之事”,甚至有的说这部作品的主题是“奸通”等等。总不能脱离普遍的“人性”、抽象的伦理道德原则以至宗教的教义。  相似文献   

7.
高尔夫球作为当今一项风靡全球、是可与球中之王的足球争宠的国际性体育运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和喜爱。于是,有关它的起源问题,引起了世界体育科学界和广大体育爱好者的浓厚兴趣:有的说起源于西班牙,有的说起源于荷兰,还有的说起源于苏格兰,众说纷坛、难于定论。西北师范大学体育系教授凌洪龄先生经过五十多年的潜心研究,在提交第十一届亚运会亚奥理事会体育科学大会的一篇论文中宣称:中国早在欧洲出现高尔夫球之前的十世纪中叶就有了一种类似今天高尔夫球运动的体育项目——“捶丸”;他以确凿的材料证明高尔夫球“祖籍”在中国。他的发现振动了世界体育科学界,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和极大兴趣,并得到了英国著名学者、《中国科学技术史》作者李约瑟博士的赞同和肯定。  相似文献   

8.
中国戏曲究竟形成于何时?对于这个问题,戏曲史界的看法是很不一致的.有的说形成於宋元,有的说形成於汉唐,有的说形成於先秦,甚至有的说形成於西周等等.其中以王国维提出的戏曲大成於元代的说法为最早,也最有影响.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多次肯定了这一结论.在<古剧之结构>一节中他指出:“论真正之戏曲,不能不从元杂剧始也”.在<余论>一节中则总结道:“……我国戏剧,汉魏以来,与百戏合,至唐而分为歌舞戏及滑稽戏二种;宋时滑稽戏尤盛,又渐藉歌舞以缘饰故事;于是向之歌舞戏,不以歌舞为主,而以  相似文献   

9.
萧涤非同志在《文史哲》一九七九年第三期上发表了《关于〈李白与杜甫〉》一文;此文前后,其他学术刊物上也发表了几篇批评郭沫若同志所著《李白与杜甫》(以下简称郭著)的文章。萧涤非同志的文章(以下简称萧文)对郭著作了尖锐的反批评和批评,说郭著对杜诗作了“难以置信的”、“有意的曲解”,说它“抑扬随意,借比较之名,行打击之实”,简直“前所未有”。有的文章甚至说郭著认为“杜甫是一个非常反  相似文献   

10.
在学习与探讨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时,人们很自然地会注意到“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这个“三段式”,但是对它的看法都很不一致。有的根本否定三段式,说在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辩证法的非常丰富的定义和叙述中,压根儿没有三段式这么一项。有的又全盘肯定三段式,说离开了三段式就不能反映事物螺旋上升的普遍规律。从而根本否认有任何其他形式。究竟应当怎样看待三段式,它与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关系怎样,此外有没有更好的形式?在初步学习和探索中,我们认为根本否定或全盘肯定三段式都不够全面,应当说三段式是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一种重要形式,但不是唯一的、基本的形式。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基本形式是  相似文献   

11.
一部《边城》,自它诞生之日起至今,对它的研究文章字数已经高出原著数倍,而评价不外有此三种:其一,认为这是一首美丽的诗,“是二老唱给翠翠的情歌”;在此基础上,有的论者进一步指出,《边城》表现的是“受过长期压迫而又富于幻想和敏感的少数民族在心坎里那一段沉优隐痛”。这些论述基本上是全部肯定了这部名作的。其二,认为这部名作在思想上有欠缺,没能反映出三十年代激烈的阶级斗争及风云变幻的时代精神特征,因而算不上成功之作;若说《边城》的魅力不衰,也只不过是它在艺术方面的成功而已。这种看法代表了一种尚未脱去过去“二分法”的评论倾向,肢解了一个完美的艺术精品。第三,认  相似文献   

12.
词作为一种侧重于表达感情心理的艺术形式,其本身与作者的性情是密切相关的,是以前人论及词人作品,有称之“打入身世之感”。这正是就词反映作者人生及心理历程这一特征而言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辛稼轩“一世之豪,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果何意于歌词哉,直陶写之具耳!”他的作品更可以看作是一种人生与感情发展的印证,与作者悲剧性的一生具有某种共性。它集中表现的是作者终生不渝的人生追求,以及这种追求的最终幻灭。前人评论杜诗曾有“诗史”之说,我们说稼轩词从抒发内心情怀来讲,也是一部感情意绪由热烈的期望直到最终幻灭的悲剧史。“史”本身包含了一种发展变化的时间意识,按照亚里士多德听讲的“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为的摹仿”的说法,这一点又恰巧满足了我们对稼轩词悲剧性演变进行情节性分折时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3.
什么是超现实主义? 有人说它是垂死的资产阶级恶梦,有人说它是现代文学的一朵奇葩;有的把它打入十八层地狱,有的把它捧上诗坛的宝座。要想比较准确地认识它,评价它,必须认真地研究它。一、文学史上独特的单元任何一部法国二十世纪文学史都记载着,在二十——三十年代超现实主义在法国诗坛和画坛上赫赫扬扬,不可一世,它的影响甚至波及到电影和广播。同时代的其他流派与之相比真是小巫见大巫。虽然二次大战后它逐渐失去势头,但直到现在我们仍感觉到它的余波。如同不了解浪漫主义戏剧就不  相似文献   

14.
<正> 司马迁的《报任安书》,过去是一读而过。在讲授它的过程中,产生了三个疑窦:一是司马迁死于什么时侯?怎么死的?二是原本是不是一个誊清稿?三是他所说的“名山”究竟指的是哪个地方?关于第一个问题,即司马迁之死,王国维在《太史公行年考》中说:“史公之卒、绝不可考。”因之,自清末至今的所有学者,一谈及他的生平,都说“卒年不详”。过去,人们妄加猜揣,有的说,可能遇暴疾而死;有的说可能象杜甫一样,死于出游途中;有的说,可能是没有面目见人,隐居起来了。我认为,他可能是被汉武帝暗害而死的。  相似文献   

15.
梁启超的小说理论对晚清创作与小说批评的影响很大,历来为学术界所重视。近年来,不少同志对这一理论表示了肯定的意见。有的说它“代表着当时先进文学思想的最高水平”,有的认为“作者已经谈到了小说以形象反映生活的特点,涉及到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等问题”,有的断定“他比较明确地揭示了小说形象化和典型化这一基本艺术规律”,因而礼赞它是“高论千言出胸臆”,等等。然而,当我们细读梁启超的有  相似文献   

16.
关于《桃花源记》所表现的思想,历来倍受争议。有人说它纯属作者的虚构幻想,其实它是有多方面现实渊源的;也有人说《桃花源记》存在复古倒退的消极思想,其实作者的怀古就是对现实的不满和否定;还有人说陶渊明虚构描画出这种美好的理想社会图景,是麻痹人民的革命斗志,引导人们逃避现实,具有消极作用,其实《桃花源诗》(并序)所表现的思想并非要逃避现实,而只是表现了他对理想的向往,并表达了普天下劳动人民的共同心愿而已。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西方报刊上出现了一种新颖的特稿写作方式——跳跃式结构报道方式。这种结构的特点在于写作中采用以新闻事实为主体,与新闻背景交叉并进的方式;有的是虚与实两条线索交叉并进,有的呈多镜头组合。这些特点带来的结果使得特稿写作的时空秩序被打乱了。然而,它却给特稿的作者们提供了更大的表现特定内容的空间和自由度,让新闻内容更清晰、完整、立体,新闻人物更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相似文献   

18.
《水浒》作者问题是中国文学史上争议最大的问题之一。作者详尽占有资料,曾撰写并发表了《〈施耐庵墓志〉考索》一文(载于《扬州师院学报》(社科版)1985年第4期),认为“历史上确有施耐庵其人”。本文乃上文之姊妹篇。在上文研究的基础上,作者将出土文物与文献资料综合进行考察,进一步论证《水浒》作者施耐庵之籍贯乃为元末明初扬州兴化;同时,对山东说、山西说、浙江说和江苏说中其他说等诸种说法一一进行了辨析。  相似文献   

19.
当代国画家对笔墨有多种态度,有的维护它并尽力以之表现新的感觉;有的疏远它而把主要精力用于探索新方法上;还有的认为笔墨已经被古人用尽了等等。中国画发展到当代,面临着诸多的难题,也预示着诸多可供选择的机会。对于画家可以从自我出发,摸索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这条路无疑是艰辛和漫长的。  相似文献   

20.
《野草》所收的23篇作品和《题辞》,是鲁迅1924年至1926年陆续在《语丝》周刊上发表的。1927年4月经作者亲自编定,同年7月列为作者所主编的《乌合丛书》之一由上海北新书局初版发行。鲁迅写作《野草》时,正值“五四”退潮时期,深感苦闷彷徨,如同作者在《<自选集>自序》中所说:“后来《新青年》的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我又经验了一回同一战阵中的伙伴还是会这么变化”的情感历程。在这样的心态下,“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夸大点说,就是散文诗,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