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郑杭生教授自20世纪80年代始即以理论自觉意识确定了以“社会运行”为主导观念的社会学定义,并衍生出“社会转型论”等四论;更形成以“社会运行”主导观念为导向的有自己话语体系的学术群体.社会运行论社会学在当代中国社会学的发展中占据了学术高地,有了学术制高点,是中国社会科学的学术创新.社会运行论社会学的理论自觉和学术创新正表现为从强势的西方社会学理论中解放出来,为自己正确定位,加强自主性,形成社会运行学派.  相似文献   

2.
从涉入社会学研究以来,郑杭生始终以高度的“理论自觉”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的探索.他关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两种形态的理论发现,以及“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科学”的主张,在理论和实践层面解决了社会主义国家发展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学和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合法性和合理性问题.他在对辩证法和实事求是等马克思主义立场和方法的坚守、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的持续探索、对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构建等方面,均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中国社会转型和社会建设的伟大实践以及当前资本主义危机,都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发展提供了空前有利的机遇,坚持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是中国社会学在世界社会学格局中由边陲走向中心、提升话语权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3.
郑杭生三十余年的社会学研究,始终致力于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在地化"社会学研究,在宏观和中观两个层面的理论建构直接推动了中国社会学的理论自觉。理论与中国社会实践的持续互动建构了在地化理论的自觉基础,本土特质理论的自我更新与发展成就了理论自觉的逻辑程式,在与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学术对话中逐渐成型、成长并走向成熟,正是这种理论自觉实现了在地化理论因"接地气"而"有底气"的革命。  相似文献   

4.
郑杭生是当代中国社会学史上重要的历史性人物。"理论自觉"不仅是郑杭生晚年社会学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贯穿其整个社会学思想谱系的核心元素。他对理论自觉的现实追问与身体力行,唤醒了中国社会学界对本土社会学理论建构的探索与认同。以郑杭生社会学学术历程为例,从时局审视与敏锐感知、学科使命与话语转换、顶天立地与身体力行、建构本土与超越本土等四个维度,开展理论自觉与中国特色社会学的语语体系、学术体系和学科体系构建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郑杭生的四个社会学理论--<社会运行论><社会转型论><学科本土论><社会互构论>的内涵、要义、特征,从一个侧面探讨了时代感、实践感和全球视野对于社会学理论的构建和更新的根本性意义,展现了郑杭生与"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兴起,及其思想的推进与中国社会学步入成年期的内在关系,并对"四论"的学术贡献和发展前景给予了评论.  相似文献   

6.
郑杭生教授的三部著作<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探索><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拓展><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应用>,最近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这三部著作共计250多万字,包含作者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发表的学术论文、学术报告和学术评论等,完整地反映了作者20多年的学术历程演进和学术思想发展.如三部著作的书名所示,贯穿其中的核心是建构中国特色的社会学理论,而书中阐述的"社会运行论"、"社会转型论"、"学科本土论"和"社会互构论",则使这个核心得到了充分展开.  相似文献   

7.
在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研究、发掘和写好中国社会学史是中国和谐社会建设"盛世修史"的需要,是中国社会学走向"理论自觉"的需要,是中国社会学在世界学术格局中"强益自我"位势的需要,同时还是一代社会学者对历史有所交代的需要.研究中国社会学史.要明确其内涵和外延.在内涵上,中国社会学史是学术进程的复合体:是学术发展史,也是思想更新史,是学科推进史,也是学说传播史,还是矛盾斗争史.根据中国社会学发展脉络的实际,其外延可界定为"中社会学"的框架范畴,既包含了小社会学,也包含了人类学的一部分、社会工作等多项内容.研究中国社会学史,应客观揭示中国社会学的历史进程,根据史料分析综述各学派学术观点,科学揭示中国社会学的成就与不足,把握治史的态度与原则.此外,还应注重对中国社会学史的使用和开掘:从已有的成果中寻找认识中国社会的方式和方法,发掘面对中国社会、反映时代精神的本质问题,对前辈认识中国社会的切入点进行追踪式的"再研究",传承前辈构建中国社会学的特有概念和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8.
郑杭生先生是新时期中国社会学学科的重要奠基人之一,是当代中国社会学界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郑杭生毕生致力于推动社会学的本土化,其社会学中层理论是宏观社会学理论的下行与应用。基于一种理论自觉的高度使命感,郑杭生及其学术共同体立足中国社会深刻转型的实践经验,通过一次次深入调研,对其宏观社会学理论开展应用、检验和自我完善,形成了十分丰富的社会学中层理论。郑杭生社会学中层理论,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与内在结构。理论自觉、理论建构与理论应用,是郑杭生社会学中层理论的发展逻辑。开展郑杭生中层社会学理论谱系研究,对于探究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和社会学本土化进程,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郑杭生自1980年代初在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探索中,由提出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两种形态理论起步.从理论、历史和实践几个方面考量和设计社会学研究对象,提出“社会良性运行”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核心理念,并据此对中国社会学进行从探索、应用、拓展到深化的系统研究。这样的学术历程,是郑杭生和他的学术群体理论自觉的历程,也是形成中国社会学“社会运行学派”的历程。  相似文献   

10.
对中国社会学来说,总结过去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把握现在、规划将来,以便更好地为当前和今后我国社会发展、社会建设、社会转型服务,为增进我国人民的福祉服务,为健康发展社会学学科服务.这也是我们中国社会学者,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的一种形式.而要正确把握现在、规划将来"理论自觉"就显得十分重要,也不可避免.在此我们想从费孝通先生的"文化自觉",特别是从理论自觉和文化自觉之间一般和特殊的关系入手来探讨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1.
促进我国社会学的理论自觉和推进我国社会学的学派建设是贯穿郑杭生学术生涯的两条主线,也是当前我国社会学提升自身品质、构建自身主体性的切入点。二者是相互推动、彼此促进的。一个学派最重要的两个支柱是理论学说和团队人才,从郑杭生及其社会运行学派的发展历程来看,无论是在理论构建中还是在团队人才培养中,都需要有高度的理论自觉意识。同样,只有在通过扎实实的理论建构和团队人才培养,理论自觉这一理念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2.
周伟文 《河北学刊》2005,25(6):63-68
作为社会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人口社会学具有自己独特的学科优势与魅力。很多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口社会问题,从西方的理论和经验中很难找到现成的答案,这需要我们构建本土化的人口社会学中距理论,来解释中国的现实问题。在此意义上,人口社会学的本土化具有其特殊的内涵。而人口社会学者的学术自觉,则是人口社会学学科走向成熟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3.
编者按:郑杭生教授是我国学有成就和有影响的社会学家,在学术理论上建树颇丰,他提出的社会学"四论"被认为是全世界具有东方学术品格的中国人的原创性社会学理论,因此,他被认为是"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开拓者之一".2009年,中国人民大学在全国率先启动了文科一级教授的聘任工作.经相关程序选聘,我刊顾问郑杭生先生在2009年5月被正式聘为中国人民大学首批14名一级教授之一,成为我国社会学学科第一位也是目前唯一一级教授.本文是特约的郑杭生先生的博士研究生童潇对郑先生进行的访谈.在本刊30周年刊庆期刊发,以飨读者,以表祝贺!  相似文献   

14.
今天,当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的问题再一次尖锐地摆在了中国社会科学理论界和学术界面前时,我们也应该感到了一个重大而紧迫的时代课题正等待着我们去破解.在此我们将以社会学为例,从理论自觉与中国风格的社会科学的内在联系入手,并从必由之路、必要条件、必具前提、必备要素、必然要求等五个方面,去充分说明理论自觉对中国社会科学重要性和迫切性.我们认为,只有把理论自觉落实到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之中,中国社会科学才会结出中国特色的丰硕之果.  相似文献   

15.
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争取实现伟大复兴的实践对中国社会学给予了三大主题引领:一是自强,救亡图强的民族抗争,促使中国社会学从逆境求生中寻求学术自强;二是自觉,发展道路的曲折探索,促生中国社会学在思想交流碰撞中走向文化自觉和理论自觉;三是自信,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巨大成功,中国社会学也迎来在古今贯通和中西会通基础上的学科自信。中国社会学以往既坎坷曲折又波澜壮阔的学科历程启示我们,在新时代,欲要崛起于世界学术之林,中国社会学必须紧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践所引领的主题,回应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发出的时代之问,在总结丰富的民族复兴实践经验基础上,大胆创新,建设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社会学。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6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现有的全球发展观念,对各种西方理论和学说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为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为回应时代的挑战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推动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体系的建构,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先后与西北大学、黑龙江大学联合举办了第三届中国社会科学前沿论坛(2009年9月,西安)、第四届中国社会科学前沿论坛(2010年8月,伊春),围绕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当代建构这一话题展开讨论。根据两届论坛的研讨情况,我们组织了这组专题文章。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郑杭生教授认为,中国社会学在大力推进社会学本土化,在创造学术话语、把握学术话语权方面,走过了从不自觉到自觉的长期探索之路。更好地掌握学术话语权,并在理论自觉基础上达致学术话语权的制高点,这是中国社会学从世界学术格局边陲走向中心的一条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7.
经过历时“十年磨一剑”的艰辛探索,在学界的期待中,郑杭生和杨敏教授合著《社会互构论:世界眼光下的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新探索——当代中国“个人与社会关系研究”》(以下简称《社会互构论》)已于2010年末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社会互构论》作为一份中国人自己创作的社会学理论体系,她的出版对于社会学处理自身的基本问题——“个人与社会”关系命题,对于中国社会学本土化理论乃至中国社会科学的创新和推展,都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中,笔者拟对《社会互构论》一书的创作背景、理论新意、学术坐标做若干学术评论。  相似文献   

18.
当前中国社会学理论建构的努力与不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于如何加强中国社会学理论建设,郑杭生认为,时代在呼唤社会学观念的变革,社会在要求社会学理论创新,中国社会学界应当以宽容的理论胸怀、广阔的理论视野、崭新的理论观念、深邃的理论思维,创造植根于中国社会现实、回答中国社会问题的新理论。刘少杰分析了经验描述社会学方法的形成过程及局限性,肯定了费孝通所创建的重视经验考察,同时又不忽视理论概括的社区人类学研究,认为应当将社会学的经验研究提升到理论思维的层面上。谢立中从当前中国社会学理论研究的发展中,分析了五个具有明显理论自觉的研究范式或框架式理论雏形,认为这些理论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社会学“重经验、轻理论”的实用型面貌。  相似文献   

19.
关于加强社会学理论研究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于如何加强中国社会学理论建设,郑杭生认为,时代在呼唤社会学观念的变革,社会在要求社会学理论创新,中国社会学界应当以宽容的理论胸怀、广阔的理论视野、崭新的理论观念、深邃的理论思维,创造植根于中国社会现实、回答中国社会问题的新理论。刘少杰分析了经验描述社会学方法的形成过程及局限性,肯定了费孝通所创建的重视经验考察,同时又不忽视理论概括的社区人类学研究,认为应当将社会学的经验研究提升到理论思维的层面上。谢立中从当前中国社会学理论研究的发展中,分析了五个具有明显理论自觉的研究范式或框架式理论雏形,认为这些理论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社会学“重经验、轻理论”的实用型面貌。  相似文献   

20.
刘少杰 《河北学刊》2006,26(5):82-84
对于如何加强中国社会学理论建设,郑杭生认为,时代在呼唤社会学观念的变革,社会在要求社会学理论创新,中国社会学界应当以宽容的理论胸怀、广阔的理论视野、崭新的理论观念、深邃的理论思维,创造植根于中国社会现实、回答中国社会问题的新理论。刘少杰分析了经验描述社会学方法的形成过程及局限性,肯定了费孝通所创建的重视经验考察,同时又不忽视理论概括的社区人类学研究,认为应当将社会学的经验研究提升到理论思维的层面上。谢立中从当前中国社会学理论研究的发展中,分析了五个具有明显理论自觉的研究范式或框架式理论雏形,认为这些理论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社会学“重经验、轻理论”的实用型面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