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文化交融是人类立足于社会物质基础之上的一种目的性和实际意义都相当明确的系统性行为,是主观需要同客观条件互动的结果,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产物,而不是社会"文化发展的基本动力".通过对抗与非对抗形式进行的文化交融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但其最高的表现形态是文化心理的接近与认同,而不是"文化中心"的转移.中国古代北方各民族与汉族及其他民族在国家、民族利益上共同心理的形成便经历了这样的过程,这也是中国文化发展成为中华多元一体文化所经历的一个必然的聚合过程.  相似文献   

2.
周惠泉在参预国家重大项目"中国各民族文学的贡献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中,从多民族的中国文学观出发,对辽金文学的多民族性进行了开拓探索,认为以独特的美学风范彪炳于世的辽金文学反映了中原地区汉民族的农耕文化与北方民族的游猎文化的撞击交融的历史趋势,为多元一体、北雄南秀的中华文学提供了同两宋文学异轨齐驱、优势互补的重要范本.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文学的历史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北方各民族积极参与了中华古代文明的创造,为中国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大地上新石器时代的考古文化分为三大系统,中国古代民族的空间分布与之相应,亦可分为北方民族系统、中土民族系统和南方民族系统。这三大文化—民族系统分别为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文学、中土汉民族文学和南方民族文学的源头和土壤。三大文学系统由北而南,组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古代文学总体结构。北方民族文化、文学往往为主体民族文学输入新鲜血液,激活其内在运行机制,使其得以充实和重振,呈现出新的风貌。北方民族文学与汉族文学的互动,不但使中华古代文学保持了活力,也是北方民族文学的基本特征之一。汉语文学的发展,既体现了其他民族的“汉化”,也体现了汉民族的“胡化”。  相似文献   

4.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西方消费文化随着西方商品渗透到中国社会.中国民众在“消费革命”过程中深受其影响,而中国传统消费文化观念却备受冷落,中国消费文化的断裂现象十分明显.在开放、多元的文化环境中,建构与经济社会发展与民族文化传统相适应的具有审美情趣并符合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的,并且符合道德规范、具有正确价值导向的当代消费文化,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杨杰宏 《学术探索》2023,(8):114-119
中国多民族文学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是交融共生、辩证统一的关系。中华民族内部的不同民族之间在文体、题材、语言、思想价值观方面存在着交融共生的关系。我国各民族人民通过文学架设起了民族团结的友谊桥梁,沟通了不同民族间的心灵,促进了边疆民族对中华民族及国家的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深化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国多民族文学交融共生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产生与发展是同步同构的,随着各民族文化间的学习互鉴得以不断丰富、发展、创新。牢固树立中国多民族文学观,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学关系重大,对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6.
从文学母题传衍的角度去观察中国文学的现代进程,可以看到一些全新的文学母题被引入.传统的文学母题,一些因为文化语境的改变而退化,乃至消失,一些则遭遇到异域文学母题的改写,发生转换.“还乡”母题就是这样被改写和转换的文学母题.在文化碰撞和转型中,负载着民族集体记忆和文化经验的文学母题自然面临着去留之间的抉择.研究现代中国小说还乡母题的“转换”和“安置”所涉及的是整个现代文学对古典和异域文学传统的记忆、遗忘以及创造性的转化.  相似文献   

7.
中华民族共同体结构下的民族交融指涉多元一体族群交往中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阐述和谐共生、命运与共、同舟共济的民族关系构型。以时空情境和价值图景现实表征的视角,审视民族交融和文化认同的归旨契合,不仅映射了中华民族利益一致的关系形态特质,而且投影了中华文化承认、归属与自觉的本源指征。以民族交融的时空情境管窥其内部次生多元一体的民族凝聚特点,河湟汉藏边缘地区多元族群在其文化交融态势中共演着区域空间中华文化认同的现实意指。从历时与共时并蓄的交融情境出发,聚焦次生多元空间场域中民族交融的何以可能;从多元与一体共演的文化构成出发,揆褚多元族群交融关系中的文化认同价值;从多元场域中民族交融的认同指向出发,诠释族群文化交融境遇下中华文化认同的历史语境与社会情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8.
唐朝开放的民族政策及对区域文化的宽容认可,经西域与中原之间频繁的人口迁移,带动了文化交融和对主流中原文化的认同,形成了唐朝“胡汉一体”的格局,成为唐朝西域治理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原文化在西域多元文化中占据引导地位;中原文化成为西域民众日常生活的价值趋向;婚姻文化中的胡汉通婚之风成为时尚。  相似文献   

9.
文学是民族的文化符号表现,是民族心灵的感性呈现,是时代变革的最敏感神经。整个藏族社会历史经历本世纪中叶民主改革从而发生了深刻变革,藏族文学也因深刻的社会历史变革而从此进入当代发展。当代藏族文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呈现出全新的面貌,让中国和世界瞩目。藏族当代文学的特质,可以概括为“文化的文学”,既不同于传统,也有别于“现代”。“文化的文学”是我们把握当代藏族文学的一个不容忽视的观念。所谓“文化”,简言之,是人类群体在历史过程中逐渐积淀下来的生存方式、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及其观念体系和成果。对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0.
大理白族洞经音乐文化作为一种儒释道三教文化汇融的文化事项,其洞经文本、曲谱、谈演乐器中存在的古代中原文化与白族文化的交融,能够充分体现出民族文化交融的理念.各民族文化在交融中相互促进,在发展与提高自身民族文化的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与发展了中华文化.中华文化聚集了我国各民族文化的内容,可以用"多元一体"来概括其特征,它是我国各族人民共有的精神家园,其强大的精神力量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1.
陈爱敏 《文史哲》2003,(4):116-120
美国华裔文学的创作反映了中美两国文化相互碰撞、吸收和交融的历史 ,折射出漂泊在异国他乡的华人移民及其后代对中美文化所持有的截然不同的态度和两代人围绕着文化认同、民族身份的得与失所表现出来的矛盾与冲突。透过华裔文学 ,我们还可以看出变化的文化语境对改革开放之后赴美的新移民对“文革”题材创作与作品的接受所产生的影响 ,追寻历代在美华人为维护和弘扬中国文化而进行斗争的历程。  相似文献   

12.
女真民族文化心理的折射——简析女真族作家的元曲作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翻开一部中国文学史,我们不难发现,大凡文学发展的高峰期,都是多民族文化交融碰撞的时期。这是因为,中华文化实际上是汉族文化与诸多兄弟民族文化相互吸收融合而形成的,其中北方民族文化又占有着十分重要的位置。辽金元时期,契丹、女真与蒙古族先后建立了区域性的乃至全国性的统治政权,民族间的相互融合必然带来文学上的影响与借鉴。从  相似文献   

13.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交融给中国文化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也提出了严峻挑战。在这种复杂的局势下建构当代中国先进文化 ,本文主张树立全球文化意识 ,确定文化多元发展的新思维 ;弘扬民族优秀文化 ,反对全盘西化 ,坚持文化开放 ,引进世界先进文化 ;加大对世界先进文化研究力度 ,使之产生实际效应 ;坚持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14.
全球化与中国当代文学的格局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当代文学的空间格局指的是当代大陆文学、当代台湾文学和港澳文学三块。在50年代到70年代“全球化”的缓慢进程中 ,大陆文学居于“全球化”边缘却居于民族文学的中心 ,而台、港、澳在现代文明与“全球化”格局中位于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过渡地带 ,文学呈现了“全球化”语境下变动的特点 ,它们是中国当代文学与世界文学的中介点。中国当代文学的这三块空间 ,在世纪之交走向一体化 ,出现了构建“全球化”中的中华民族文化家园的倾向  相似文献   

15.
蒙古族文学的生成、发展及其特色 ,是与本民族的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 ,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生存方式、生活状态、生命情调等密切相关的 ,而且文学和艺术又是蒙古族人民生活、生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卷本《蒙古族文学史》从对远古口传文学的探寻到对近现代文人书面创作的考察 ,都始终注意到了蒙古族文化生态环境的特征。其当代意义 ,就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发展民族文化与民族艺术 ,为多元文化的建设与发展而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6.
历史上,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多数属于狩猎—游牧民族,中国历史上农耕文化与狩猎—游牧文化间的竞争与融合是古代文化发展史中的一个基本线索。无论汉族文学,还是少数民族文学,都不是孤立发展起来的。促进和参与中国主体民族文学的发展,是各个少数民族文学对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贡献。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狩猎—游牧文化之间的互补与融合,极大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的题材,促进了中国各族人民精神的升华。元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之前的中国文学以雅文学为结构主体,之后转变为俗文学为主体。蒙古族、满族等汉文学创作,是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典型,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意义尤其重大。  相似文献   

17.
<正> 中国人常引以自豪的是“中国心”.中国心,是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各种文化纵横凝聚、积淀的结果.中国人中,熟悉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自然不会是多数.但作为文化积淀的优秀传统,主要不是通过读经,而是通过社会的熔铸,而成心理特质,世代相传的.所以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是在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精华而交融的产物.  相似文献   

18.
如果说从“伤痕文学”一直到“改革文学”的创作趋向都表现出一种在直观的现实把握当中,总是将创作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局限在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之中,缺少深邃的文化反省与批判精神而使创作趋向总是呈现单一局面的话,那么,开始从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层结构来对现实历史进行文化反省与批判的创作趋向,并使之逐步形成多元局面的,恐怕要首推“寻根文学”(又称“民族文化派”文学)了。尽管人们对“寻根文学”的评价褒贬不一,然而  相似文献   

19.
倡导生态文明的21世纪,保持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和多元性是构建文化中国的生态理念,这一理念反映到文学史上则是努力建构多元一体的现代中国文学史.文章从文化中国的立场出发,试图说明"边地"这个文化概念,突出"边地文学"的文学吏研究价值,重申加强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必要性,在大文学观的生态视野下对补充和调整现代中国文学史的建构格局提出新的构想.  相似文献   

20.
在跨中美文化与文学的对话之中,美国布朗大学的Hu-DeHart教授认真地介绍了美国的族群与文化,以及族群的判定,白人与非白人的关系有着相当复杂的过程,race是了解美国社会的组织与族群与历史的关键.而在中国,民族是多元的,权利的交替成为民族不断融合的契机,但是,中国的民族应该重视其中源流的古与今,一方面要注意两个时段的区分,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古今的连续和关联.新时期以后,各民族的权力和地位正朝着平等互助的方向迈进.对话,在突出彼此文化背景的独特性前提下,共同强调了多民族国家文化与文学的多元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