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考察了张贤亮在大墙文学创作上的思想演变,通过对其三部代表作品《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和《习惯死亡》的比较,指出张贤亮在反思历史时,其创作思想经历了从“政治功利主义”到“人道主义”再到“个性主义”的发展演变和不断深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普贤寺》在张贤亮的小说创作中具有特殊意义。小说以佛宗禅理观照主人公的心性,展示他们彻悟自己坎坷多难的一生,看破世事,放下烦恼,构建了快乐、安祥、崇高的精神世界的过程。这种独特的“终极关怀”带有浓郁的佛学色彩。在艺术上,小说采用了故事体的形式,散文化的手法。纵观张贤亮的小说,主要描写极“左”思潮酿成的人生灾难,从“苦难的现实”到“苦难的记忆”是他的创作心路。《普贤寺》所提供的摆脱“苦难的记忆”的纠缠,从精神炼狱中超拔的范式,显示了张贤亮小说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3.
张贤亮的直觉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贤亮创作的“伤痕”小说,以“西部”的幽默对荒谬的年代做了无情的嘲讽。在《灵与肉》、《肖尔布拉克》、《绿化树》和《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一系列“西部作品”中,价值体系的核心是“土地”的思想,是对于“根”的确立;透露了张贤亮个人体验的世界里有一个关于性爱、婚姻的天地;对于“饥饿”的非理性的个人体验,是柏格森“直觉主义”的艺术表现。而在1989年创作的《习惯死亡》,是作家对中国今天的种种“体验”、种种看法,极端的政治思维使《习惯死亡》处处流露着“不同政见者欲”,与所有的“西方文化中心论”者一样,《习惯死亡》也对中华传统文化持“虚无”见解,将对中国文化的否定追溯到“根”。这里不再疏导“右派情结”,而将其写成“病灶”,在表演具有政治意义的“堕落”之上表演具有政治意义的“死亡”  相似文献   

4.
曹平 《新天地》2012,(7):47
上世纪80年代初,根据张贤亮的短篇小说《灵与肉》改编的电影《牧马人》在全国公映,引起了关于"出国"与"爱国"的大讨论。接着,他的文学作品《肖尔布拉克》、《浪漫的黑炮》、《绿化树》、《河的子孙》、《青春期》、《龙种》相继发表。由此,张贤亮三个字深深烙印在我的心里。诚然,对我这个喜欢文学的人而言,能与大作家张贤亮谋面,不啻是个梦想。于是,我斗胆涂抹了几篇小说,投给时任《朔方》文学刊物的编辑之一张贤亮。结果得到的回复无非是"文字流畅,语言朴实,立意一般,缺乏思想深  相似文献   

5.
杨朱是先秦道家的重要人物,主张“为我”“贵生”“全性保真”。在老庄思想的演变过程中,杨朱起着承先启后的重要作用。杨朱和列子的关系也十分密切,今本《列子》非伪,其中的《杨朱篇》可以作为研究杨朱思想的基本材料。在中国古代老学史上,大家对《列子》十分重视,解《老》时普遍征引该书,并以杨朱思想证《老》。从老学史的验证来看,或者从道家思想的发展和演变来看,我们都应该重新认识列子和杨朱思想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从《沉沦》到《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沉沦》到《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汪亚明,张志成1在20世纪中国文学的历史长河中,曾掀起过两次令人眩目的涉性文学潮流,第一次产生于本世纪初的“五四”时期,第二次出现在60多年后的新时期文学中,其间两部最具影响力的小说作品便是郁达夫的《沉沦》和张贤亮的《...  相似文献   

7.
道家思想是道教的思想渊源之一。道家哲学一直有“为我”、“贵生”、“全生”的传统 ,注重保养身体、延长生命。这个传统经杨朱、《老子》、《庄子》再到黄老道家发展下来 ,养生的理论和方法越来越丰富、精细。这些理论及方法在秦汉时代特别是东汉时期与神仙方术相结合 ,最终在早期道经中演变为长生成仙的宗教信仰。  相似文献   

8.
“疯女人”一直是众多女性作家所钟爱和关注的形象。英美女性文学的疯女人形象从《简·爱》的伯莎·梅森到《黄色墙纸》的“我”再到《秀拉》的秀拉,在一个多世纪的发展演变中,经历了被禁锢的“阁楼上的疯女人”、奋力解除禁锢“从黄墙纸后爬出来的疯女人”和不屈不挠将“疯狂”进行到底的疯女人三个阶段。疯女人所走过的从被禁锢到完全独立,从“他者”到“自我”的“疯狂”之路,正是女性自我意识由混沌到觉醒、由蒙昧到成熟的发展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9.
包公是历史上家喻户晓的清官代表,包公故事也是民间传说和文学创作演绎的资源。关于包公的故事有两部集大成式的作品,即明万历年间的《龙图公案》和清光绪年间的《三侠五义》。研究者一般认为从《龙图公案》到《三侠五义》,包公的形象经历了从“清官”到“忠臣”的演变。其实两部作品对包公形象塑造的不同之处不能仅仅只定位于“清官———忠臣”,由“神化”到“人化”更能准确地表述包公形象在两部作品中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0.
闻一多的《九歌》研究 ,将传统“小学”考据方法与西方文化人类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 ,认为《九歌》作为文化典籍在其流变中经历了由“神话”到“经典”、由“宗教”到“艺术”的发展 ,这是一个从以娱神为目的的巫术礼仪 ,到礼乐教化的歌舞仪式 ,从“祭坛”到“舞台” ,从“祭仪”到“戏曲”的文化史演变过程。由闻一多《九歌》研究开辟出来的人文关怀视野和舞台美学的感悟和领会之途 ,在《九歌》和《楚辞》研究史上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在文学批评的视野下,《诗经》被视为中国文学批评思想的萌芽。但这个看似简单的“萌芽”本身却包含着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本文探讨了中国文学批评思想之“萌芽”的发展层次与基本内涵。并以《诗经》为线索,进一步探讨周代文学批评思想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2.
“文革”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与浩然创作的演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革文学”按照主流意识形态的设计 ,形成了自己的话语系统。在主流文学由为极左政治服务发展成为“阴谋文艺”的过程中 ,浩然的《金光大道》是一个重要的过渡 ;由《艳阳天》到《金光大道》,再到《百花川》、《西沙儿女》,浩然完成了他在当代文学史中一个独特角色的塑造 ,典型地反映了文学创作由“文革前”到“文革”演变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3.
汉武帝时立乐府之制与献赋之风有着内在的联系,乐制思想的象德缀淫与辞赋创作的欲讽反劝也是一致的。从历史上看,孔子倡导“思无邪”、反对“郑声淫”,是对乐制和诗教的要求,而从殷商的《桑林乐》到战国楚人的《好色赋》,正显示了继“郑声”而归“雅正”的思想演变。汉代乐府的内廷娱乐性质与象德缀淫思想的矛盾,辞赋创作欲讽反劝的矛盾,均在乐制的变迁中得以展示。  相似文献   

14.
《一亿六》围绕主人公一亿六性意识的觉醒过程描写了一批草根出身,命运坎坷,而又先后发迹的人。和张贤亮以前的作品一样,《一亿六》中的"性"被赋予了政治色彩,性意识的觉醒不仅意味着男性归依和融入现行政治体制,同时还意味着作者对现行社会体制合法性的论证,但不同之处在于,《一亿六》更把性与人种危机联系了起来。一亿六体格健壮、思想单纯、真诚、善良、朴实,性意识觉醒后创造了伟大的后代,这个看似荒诞的故事背后寄寓着张贤亮关于人种问题的严肃思考。  相似文献   

15.
张贤亮的代表作《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于1988年英译出版,英译本出版后曾引起主流英文报刊书评的广泛关注,并迅速进入海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者的视野。《泰晤士报文学增刊》《纽约书评》等报刊先后发表书评,高度评价该小说的社会价值与艺术性;专业学者则运用性别研究、精神分析理论对该小说进行深入解读。受西方20世纪90年代中国研究“理论热”的影响,英语世界学者对《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的诠释呈现鲜明的理论色彩。理论阐发拓展了小说的阐释空间,但同时也落入过度诠释的窠臼,遮蔽了张贤亮创作的文学经验及其在中国新时期文学脉络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张贤亮《青春期》的深刻主题体现在对民族劣根性的批判上 ,它通过民族“趋恶心理”在历史和现实中所形成的“奴婢式村妇顺从意识” ,揭示了“文化大革命”肆虐是人自身的弱点所致的实质 ,并对人自身的“趋恶”劣根性进行了尖锐的批判。《青春期》所揭示的“奴性顺从”事实 ,渗透着强烈的人文关怀、批判激情和忧患意识 ,一方面表现了作家反思历史、批判现实的勇气和呼唤改革的心声 ,另一方面也流露出世纪之交作家的“愤懑与无奈”、忧虑与期待。  相似文献   

17.
1993年9月,以著名作家张贤亮为董事长的华夏西部影视城公司在银川挂牌成立,一度风风火火成为海内外媒介关注的焦点。镇北堡影视城原址曾为明清时代的边防戎塞,它由两座古堡构成,其“老堡”是建於明代弘治年间的一所驻扎边防部队的兵营,在清代被地震摧毁,“新堡”是“老堡”颓塌后在乾隆年间修建的,两堡南北相望又相依,构成了影视城的空间规模。1961年,尚在农场劳动的张贤亮发现被称为镇北堡的两个古堡具有一种《冥王星行动》、《虎兄豹弟》等十几部影片在此拍摄、这种偶合的被发现,即使镇北堡影视城必然地以符合市场经济的法则在…  相似文献   

18.
《皇极经世书》是邵雍建立先天象数之学的代表作。此书描述了宇宙体系和从唐尧至北周3000多年的历史演变过程,把宇宙的演变纳入“元会运世”、“日月星辰”与“水火土石”的框架之中,表达了邵雍人从天道的朴素唯物主义世界现和阴阳、刚柔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  相似文献   

19.
《世说新语》所代表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正是汉语由上古到中古的过渡时期,《世说新语》的语言又较为接近当时的口语,因此,通过对《世说新语》中某些语言现象的考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触摸到汉语发展演变的“脉搏”。本文正是通过对《世说新语》“子”的用法的考察,去探寻汉语词汇发展演变的一些规律的。  相似文献   

20.
《西游记》古版本中某些颇具特异性的文字,可称之为“版眼”。“版眼”的妥善选定和正确运用,在分析和推断《西游记》版本的承传演变问题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通过对明版早期3部《西游记》的承传演变关系和《西游证道书》是清代诸版本之“祖本”两题的论述,借以证明“版眼”是破解《西游记》版本承传演变之秘的钥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