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哥老会在长江中下游的崛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善中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5(5):44-49
19世纪70~90年代,哥老会在长江中下游迅速崛起.曾国藩遣散湘军直接导致了哥老会的迅速蔓延;清同治年间,哥老会在两湖地区首先崛起,规模和声势已凌驾于活动不多、处于相对沉寂状态的天地会以及斋教等秘密社会组织之上;约在光绪朝中、晚期,哥老会势力从湖广地区伸展到长江下游,并在反对外国教会的过程中成为斗争的主角.至此,长江中下游哥老会的活动广为"世人所注目". 相似文献
2.
政治风潮:长江教案与湖北育婴运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永昌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7,(4)
育婴事业是对父母无力养育或遭遗弃的婴孩进行抚养与资助的一种慈善行为,是清代最为流行的善举。近代,传统育婴受到西方教会育婴的影响,其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消弭育婴谣言及与教会育婴竞争。光绪中期,张之洞在湖北发起的育婴运动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个案。 相似文献
3.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1)
哥老会在四川被称作"袍哥"。哥老会一语,既指性质别异的兄弟结拜组织,更指人群结合与交往的方式。1935年,国民政府的力量进入四川后,即着手从社会统合的角度取缔和限制哥老会,从而引发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紧张。《四川哥老会改善之商榷》和《哥老会组织大纲》是反映政府和哥老会不同立场的两个文本。国民政府发现非但取缔和限制哥老会的政策无法推行,哥老会的结合与交往方式还渗透到公务员中,不得不颁布禁止公务员参加哥老会的法令,该法令的实施标志着国民政府的社会统合彻底归于失败。 相似文献
4.
哥老会与新疆辛亥革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哥老会是一种民间的秘密结社组织,具有反清性质,在清末民初,曾多次与资产阶级合作,成为反帝反封建的重要力量。辛亥革命前夕,各地连绵不断的反抗斗争强烈冲击了晚清的黑暗统治。新疆在资产阶级革命思潮的影响下,也掀起了革命高潮。哥老会积极参加了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迪化起义、伊犁起义以及在南疆发动了以哥老会为主的反对封建统治的戕官运动。该文针对哥老会在新疆辛亥革命中的活动和作用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吴波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6,(2):18-21
哥老会是清末流传最广、势力最大的秘密结社。在其发展壮大之初,广泛存在于清军军营中。同治年间,大量的哥老会成员随清军左宗棠所部调防至陕甘两省,自此哥老会与陕甘地区的当地人民尤其是回族人民产生了密切联系,并在近代的西北社会中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李重华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7(1):135-141
1876年江北教案,非"衅起教民拷掠平民",乃平民有计划、有预谋的制造,"梁沱事件"只是借口。教案的善后,经年累月,枝节丛生,官员难辞其咎。其本身已很严重,又引发邻封一系列教案,并对以后一些反教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秦兴友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4(6):15-17
“宜昌教案”是中国近代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涉外事件 ,然而各种史籍对该案的记述不一 ,甚至自相矛盾。对“宜昌教案”的诸多疑点进行考证清理 ,还历史本来面目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8.
潮龙起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1)
本文结合近年来整理并公布的一些有关1892年萍乡哥老会起义的资料,首先对这次会党起义的酝酿、过程、性质、特点和地位加以论述,说明这次哥老会起义是湘赣边界会党一系列运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容忽视;其次是通过对这一地区会党在1899年后所发生的历史嬗变的考察,认为20世纪之交的边界会党开始从传统形态向近代形态转变。 相似文献
9.
10.
井延凤 《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5(3):79-82
“十七年”文学的大多数作品中有关爱情的叙述,遵循的并不是情感自身的逻辑,而是国家意识形态的逻辑。不过,也有一些作品中的爱情叙述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主流叙事的樊篱,在当时的社会语境中呈现出一定的另类色彩。这些作品中的爱情描写虽然也赋予爱情某种超验意义,但遵循的则是情感自身的逻辑,甚或在有些叙事中爱情会成为多重意义生效的场域。在这些小说文本中,叙述者或者在宏大叙述中隐现女性意识,或者在城市的新与旧中展现爱情,或者在诗意与情愫中表达男女之情的幽微。 相似文献
11.
高强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8(4)
《苏报》案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时期发生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 ,发生于租界的《苏报》案与治外法权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帝国主义列强为了维护在中国所攫取的治外法权 ,对清政府实行了多方面的限制。清政府为了达到迫害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家的目的 ,竟在自己的国土上同自己的子民打了一场由外国人充当裁决者的荒唐官司 ,其腐朽无能的本质暴露无遗。治外法权是对中国主权的严重侵害 ,但在《苏报》案中 ,却在客观上起到了一定程度上的保护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伦敦会是近代率先派遣传教士来华的英国海外布道会,并率先将西方学校教育体制引入中国。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前期,伦敦会在中国创办了若干所统称为'英华书院'的学校,它们遂成为这一时期在华英国教会中等教育的主体,位于汉口的博学书院、天津的新学书院和上海的麦伦书院即为其代表。这类教会中等教育学校既沿袭了马礼逊所创立的马六甲'英华书院'的基本模式,又继承了英国公学教育的某些传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本土化的改革,以求适应中国国情。在'西学东渐'的大背景下,以伦敦会'英华书院'为代表的在华英国教会中等教育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对促进中国近代中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分析长江沿岸高速铁路网、公路网布局对长江航运近期和远期的影响,提出长江流域各运输方式分工协作,实现客运高速化、货运物流化的设想。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中国古代文献中关于江源的记载以及保存下来的江源图的分析,可以认为在中国古代的江源认知中,“岷山导江”说一直占据主流;徐霞客提出的金沙江说,虽然也有一定的支持者,但并未对“岷山导江”说产生太大的冲击。虽然在今人看来,“岷山导江”是一种错误的认知,但需要考虑到这是受到“科学主义”影响的现代人的认知,且现代确定河源的标准也不是一种客观标准,因此对于中国古代的认知需要放置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中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15.
张海林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05,42(1)
鸦片战争前,华南沿海外侨组织了各种形式的外人社团。在华实用知识传播会是其中规模较大的一个。它成立于1834年,解体于1839年,召开过四次协会年度大会,会员最多时曾发展到83人。它成立的动机是以中文书刊传播西方实用知识以打破中国人唯我独尊的观念,但客观的实践效果则是促进西学在中国的首次传播,引发了中国知识分子对世界事务和中外关系的思考。魏源、梁廷楠等先进中国人转述了在华实用知识传播会中文作品中的知识和观点,更大范围上放大了它们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16.
刘晓玲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9-12
"两型社会"建设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内在统一的。从理论上来看,两者的内涵、本质是统一的。建设"两型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发展转型升级的战略。从实践上来看,4年来,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的探索过程,为实现并加快湖南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了现实基础。随着"十二五"时期的深入推进,我们要以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为抓手,加快湖南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相似文献
17.
王玲玲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1):76-78
以《南明河》这一作品为研究对象,以实例分析的方法,对该作品“于平淡中见离奇”的语言艺术进行具体剖析;同时对文中出现次数较多的助动词「れる」、「られる」、「せる」、「させる」、「ようだ」以及被动句、使役句等主要语法的使用进行探析,认为被动句译成汉语时常用“被”、“受”、“遭”、“挨”、“为……所”等字样,使役句翻译成汉语时常用“让”、“使”、“叫”、“容许”等字样,以加深读者对原文的理解,并对日语学习者起到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张德明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56(2):56-61
浸礼会传教士在义和团运动中受到保护,但教产与教徒均遭受重创。义和团运动后,浸礼会在相对稳定的传教环境下,转变传教策略,逐渐扩大传教区域;开办的新式教育日趋得到民众认同,开始走向正规化与高等化,开始将医疗工作作为传教重要手段,专门派遣医学传教士,建设正规化的医院,开展医学教育以培养中国医生与护士,实现从救灵到疗身的转变,医院世俗化趋势加强。浸礼会传教士在华推行普世之爱的医疗、教育等社会事业,虽然带有传播宗教的功利动机,但却给中国带来了合乎时代进步要求的现代文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