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口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预测未来人口的变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制定相应政策的重要依据。本文探讨了人口研究的一种新途径——人口投入产出模型,利用人口投入产出模型预测了2010年至2030年我国人口总量以及结构的变化情况。首先,利用现有数据编制了2000年至2009年中国人口投入产出序列表。然后,利用人口投入产出模型及计量经济学相关方法,计算我国2010年至2030年各年人口总量以及各年龄段人口数量。最后,针对人口数量和结构的变化进行相应分析。可以看出,利用投入产出技术研究人口问题,既是投入产出技术一个新的研究方向,也是研究人口问题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一直受到人口问题的影响,本文以河南省人口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河南省2002-2006年人口数据,运用灰色GM(1,1)模型和系统动力学模型对2007-2011年河南省人口进行模拟。结果表明GM(1,1)模型和系统动力学模型模拟结果有一些差异,系统动力学模型模拟效果较好,对河南省未来人口的预测以及制定合理的人口政策提供了有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中国人口结构的灰色动态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研究人口系统灰色特征,分析如何合理应用灰色系统方法进行人口预测的基础上,通过对我国人口、男性人口、女性人口、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的实证演算,得出如下结论2010年我国人口将增至13 47亿,其中男性人口为6.92亿,占总人口的51.37%,女性人口为6.55亿,占总人口的48.63%;城镇人口增至6.91亿,农村人口将减少到6.92亿,届时我国农村和城镇人口将首次持平.  相似文献   

4.
张志远 《经营管理者》2014,(10):112-113
本文试图以人口年龄结构对购房需求的影响为切入点,分析人口年龄结构对商品房价格变化的影响程度。本文以北京市为例,选取1999年至2011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商品房价格变化率、20-34岁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和35-59岁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本文的"中青年人口"即为处于这两个年龄阶段的人口)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北京市中青年人口比重和商品房价格变化率之间存在着长期的稳定均衡关系,并且由于收入的滞后效应,这两个阶段人口的比重对商品房价格变化率的推动作用和影响程度有很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5.
《领导文萃》2008,(11):8-9
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2007年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我国人口老龄化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老年人口比重持续上升。2007年,全国0-14岁人口为25660万人,占全国总人121的19.4%,比2006年减少301万人,  相似文献   

6.
涪陵榨菜这几年在全国各地区销售份额变化,能够反映人口流动趋势。即将出台的《全国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规划(2011-2020年)》依据榨菜指标,将全国分为人口流入和人口流出区。2012年中西部地区务工的农民流入趋势明显,而从2007年至2011  相似文献   

7.
中国15岁以上人口和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别超过8.5年和11年。中国实现了从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大国的目标,将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  相似文献   

8.
基于1995年到2011年17年间的国内生产总值,劳动适龄人口比率和抚养率比率的时间序列数据,本文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对劳动适龄人口比率,人口抚养率和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的分析,从而得出相关的结论。经过研究,可以得到如下结论: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和适龄倒动人口比率成正相关关系,而与人口抚养率比率成负相关关系。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重,我国在人口红利上的优势也在逐渐减弱,有预测指出,我国的人口红利可能会在2030年前后消失。人口红利的消失就意味着我国由廉价劳动力带来的经济增长点已经不复存在,这就对我国增加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养老保险制度等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提出了要求。  相似文献   

9.
世纪之交,中国人口走到历史的转折关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同人口的变动和发展紧密相联,需要审时度势地研究和制定未来的人口发展战略。一、人口态势:五大人口高峰行将来临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人口变动和发展呈现出新的态势。这一新态势的显著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其一,人口再生产类型发生根本性转变,人口总量高峰将提前到来。中国30年来生育率长期持续的下降,从根本上改变了人  相似文献   

10.
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省委、省政府以(川委发[2007]24号)文件,阿坝州委、州政府以(阿委发[2008]9号)文件相继提出了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的意见。贯彻执行中央《决定》四年来,在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通过全州人口计生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取得了显著成绩。  相似文献   

11.
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者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1999年,中国进入了老龄化国家行列。2013年末,全国老年人口超过2亿,达到2.02亿。张家港市地处经济社会发达的苏南地区,1982年就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比全国早了17年。截止2014年12月31日,张家港市共有老年人口22.4万人,占全市户籍人口的24.35%。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经济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大幅度延长,已从建国前的35岁上升到2005年的72岁,预期2010年将提高到72.5岁。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公报显示,截至2005年11月1日,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超过1亿,占总  相似文献   

13.
中国城市布局与人口高密度社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项研究的最初目标是探索中国的城市化道路,而城市化的必然结果是人口大量进入城市,形成人口高密度的城市社会和社区。正当笔者进行这一研究时,2003年春季,SARS流疫突然袭击了北京、广州、香港等人口高度密集的超大型城市。SARS的打击警告中国,人口高  相似文献   

14.
2006年12月17日,党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强调指出:稳定低生育水平仍然是新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首要任务.是统筹解决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的基础,在人口问题上的任何失误,都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难以逆转的长期影响。进入十一五时期,第四次人口出生高峰接踵而至,我市人口形势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低生育水平面临反弹的现实风险。能不能抓紧抓好人口计生工作,关系着全市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5.
一、上海高龄纳保政策出台背景及基本内容1.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上海市面临着少子高龄化的挑战,自1993年开始,上海市就出现了人口负增长。相伴而来的是快速的人口老龄化和老年人口规模的扩大。截止2007年末,上海市共有户籍人口1378.86万,其中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为286.83万人,占总人口的20.8%,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50.20万人,占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17.5%。据预测,2025年上海户籍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492.89万,老龄化问题严重。  相似文献   

16.
陈晓洁 《领导文萃》2012,(14):111-114
没有任何一个话题能比人口问题更令人乐于评说,同样,也没有任何一个困难能比人口问题更加棘手:大家都害怕看到人口数量增长过快,可也一样害怕人类的数量慢慢减少。人类历时3.8万年才发展到百万的规模,即便是在公元1世纪,地球上也只有不到3亿人口,其中的8000万生活在罗马帝国,5000万生活在中国。公元1800年,世界人口首次突破10亿,1930年增长到第二个10亿,1960年第三个10亿。1960年之后,人口增长速  相似文献   

17.
《领导决策信息》2013,(5):27-27
国家统计局2013年1月8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国在15至59岁之间的劳动年龄人口为93727万人,较2011年减少了345万人。2012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第一次出现了绝对下降,比此前专家预测的2015年提前了3年。中国人口红利亮起了"黄灯"。  相似文献   

18.
生态实际上是指某一个系统中多样性、结构性的均衡状态。人口作为一个活的系统,也要求生态平衡。人口生态平衡与否是影响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维持人口生态平衡,就必须强化人口的生态化。同样,苏州为2010年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  相似文献   

19.
人口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保持了近30年的高速增长,其中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人口福利。然而人口增长并不能无限制的带来经济福利,我们还应当考虑人口增长与社会福利之间的关系。本文试图通过论述人口对于经济增长的正负效应,来引出人口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2007年1月11日,《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正式发布。《报告》指出,要以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综合运用人口政策及相关社会经济政策,确保新时期人口发展目标的实现。随后,新华社于1月22日全文播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