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本地税改革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重性格”是日本近代土地制度的显著特征 ,给日本资本主义发展带来了深刻影响。地税改革是日本全部资本原始积累过程的基础 ,是明治政府发展资本主义最重要的资本来源。地税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日本农业的发展 ,但其所形成的寄生地主制则典型地表现出日本资本主义的后进性。半封建的寄生地主制经济同资本主义经济相互依存 ,共生共长 ,阻碍了农业向资本主义的发展 ,成为日本对外扩展侵略的重要经济根源。  相似文献   

2.
甲午战争是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发动的第一次对外侵略战争。就这场战争对于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而言,其意义不亚于明治维新。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之路,而甲午战争则促成了日本产业革命的完成,使日本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最终发展成为帝国主义国家。一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它开辟了日本通往资本主义的道路。从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从一个封建专制的国家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在政府“殖产兴业”、“富国强  相似文献   

3.
金普森在《东南学术》2 0 0 0年第 1期撰文指出 ,在甲午战争前 ,中国与日本基本上是同步走向近代化的。但是甲午战争后 ,日本利用从中国勒索的赔款 ,大力发展本国工商业与基础教育事业 ,从而迅速挤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行列。中国除战争中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外 ,还承受了最为残忍、最为苛刻的不平等条约 ,超负荷地背上战争军费外债与战后赔款外债。甲午战争后 ,中国付给日本的赔款为 2 315 0万两 ;甲午战争中中国军费支出以及为解决军费困难 ,而举借汇丰银行、汇丰金款、怡和借款、瑞记外债等近 1亿两 ;对日赔款举借的俄法、英德续借款三笔…  相似文献   

4.
许多中国近代史著作,在论及中日甲午战争时,无不指责李鸿章严令“避战保船”,致使北洋海军株守威海卫军港直至全军覆灭.近年来,笔者查考了有关档案史料,认为对李鸿章的上述指责是有待进一步商讨的.在此,本文专就李鸿章“避战保船”以及山东半岛战役威海卫之战的战役指挥等有关问题,略陈愚见,求教于专家. 战争与战局发展的简要评析中日甲午战争是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的一场对华侵略战争.日军大本营总的作战方  相似文献   

5.
在现有学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世界体系的视域下研究甲午战争,可以看出,甲午战争的爆发是日本国内资本主义扩张的逻辑必然,是东亚朝贡体系的式微和日本崛起的结果,也是列强争夺远东与殖民中国的进一步演进。  相似文献   

6.
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很多,历年来人们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战略战术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深透的研究,但从文化的层次、近代化的角度进行探讨,则尚觉不足。从近代化进程考察,很关键的一条,就是中国的近代化较日本慢了一步,浅了一个层次。中国落后了,落后就要挨打,这是千古不易的规律。中国近代化发生缓慢、不能深入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中国人的封闭观念、天朝上国思想和“夷夏之防”、“哗夷之辨”观念等根深蒂固,严重地禁锢着近代中国人的思想。甲午战争以前的三十年,远东地区国际局势相对缓和,对这一难得的振兴机遇,日本抓住了,明治维新以后深化了近代化改革,在资本主义道路上得到了迅速发展。中国在传统文化严重束缚下,近代化举步维艰。对大好机遇没有抓住,失之交臂。本文旨在阑明:从文化层次来看甲午战争,它给我们的教训是:今天,我们应当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尽快把现代化建设搞上去。  相似文献   

7.
关丹 《理论界》2012,(3):91-92
古典社会学理论中,韦伯通常被认为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对立面。历史唯物主义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角度解释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和发展的根源,而韦伯从文化和宗教信仰角度探寻资本主义经济秩序产生的精神根源。20世纪晚期以来,人们开始重新思考:究竟韦伯真的是一名唯心论者还是世人都在某种程度上误读了韦伯。本文就从这一问题展开,分析韦伯的方法论视角并对其著作重新解读,并得出韦伯思想与马克思唯物主义的真正关系。  相似文献   

8.
中日甲午战争不但是日本对中、朝的侵略战争,也是国际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争夺殖民地斗争的组成部分。沙俄积极参与了这场战争,对中、朝人民犯下严重的侵略罪行。 (一)  相似文献   

9.
试论清末东北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日甲午战争后,东北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发展的主要标志是:东北传统手工业迅速向资本主义近代企业转化;在清未“新政”中,东北三省官府兴办了一批近代工矿企业;民族商业、金融业资本日趋活跃和繁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渗入到农、林、牧、副、渔等各个领域,使东北民族资本主义向更深的层次发展。  相似文献   

10.
日本财界与大陆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财界作为日本对外经济活动的主体,在日本社会中的作用主要是其经济参与和政治参与。甲午战争前,财界实际上是从外部施加压力,影响政策,具有政治压力团体的性质。但是,中日甲午战争后,由于财界的实力大增,社会地位提高,开始正式地加入政府的经济政策的制定过程。它...  相似文献   

11.
中日甲午战争前后,福泽谕吉、内村鉴三、内藤湖南等知识阶层纷纷发表文章探讨日本应尽怎样的天职,这些出自不同思想派系的“天职论”,尽管论述角度及论述内容各有不同,但都涉及到了在东洋文明与西洋文明的融合、对峙、冲突的复杂纠结中日本如何定位的问题,都将日本行使天职的对象设定为中国及朝鲜等东亚国家。探讨和分析甲午战争前后的“天职论”,不仅能够透析日本当时流行的东洋观、西洋观及对华观等各类问题,同时有助于认识日本知识阶层在明治政府对外发动侵略战争的过程中起到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日甲午战争与中国外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普森 《东南学术》2000,(1):107-111
关于中日甲午战争,学术界已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过探讨,但从外债交的角度来考察官的论著却不多见。本文试图利用新资料,对甲午战争中清政府为抗击日本侵略和为支付巨额战争赔款而举借的外债进行考察,并进而探讨甲午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正> 从世界近代史上一批封建国家先后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史实中可以发现几个明显的现象,把这些现象概括起来加以研究,对考察今天世界社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不无借鉴意义。一、近代史上一批封建国家向资本主义的过渡,时间或早或晚,前后相距达两三个世纪;过渡形式千姿百态,不存在什么模式。世界近代史上由封建国家过渡为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的,主要是西欧的荷兰、英国和法国,中欧的德国、意大利、奥地利以及东欧的俄国、北美的美国和东亚的日本等。这些国家(美国的情况有些特殊),由于各自的历史条件、经济政治发展的情况迥异,向资本主义过渡的时间和形式也是纷纭复杂,各不相同。在时间方面,最早的荷兰,从1566年开始的民族独立战争,到1581年成立北方联省共和国,建立了实质上是资产阶级的政权开始,到十九世  相似文献   

14.
日本的产业革命从1870年工部省建立开始,到1905年日俄战争结束为止,进行了三十五年左右的时间。而甲午战争之后的十年,即产业革命的最后阶段,是其飞速发展时期。在这期间,日本国家政权不仅加紧了对国内人民的压迫和剥削,而且加紧了对外进行侵略扩张。以甲午战争为标志,日本开始大踏步地走向了侵略战争的道路。实质上,日本资本主义就是靠剥削、战争和掠夺才发展起来的。_甲午战争是日本产业革命,也是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转折点。因为战争给日本D的经济发展带来了许多有利条件。概括地说:第一,侵占了中国台湾及澎湖列岛,强迫…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视域中金融危机形成机理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国内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广泛地探讨研究此次危机的根源和形成机理,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实体经济危机论认为,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源在于实体经济长期的生产过剩或利润率持续下降。资本主义金融化危机论主张,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实质上就是资本主义金融化的危机。新自由主义危机论认为,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实质是资本主义新自由主义模式的体制危机,  相似文献   

16.
甲午战争是一场陆海战场交替的近代化战争,尤其以拥有独立海上战场而为其显著特征。回顾这场战争,特别是这场战争中至关重要的海上作战行动,不难发现甲午海战在中国近代史上所具有的历史地位。这场战争,也为世界近代海军及其装备的发展,提供了十分宝贵的实战经验。深刻反思检讨甲午海战在历史与军事方面的经验教训,刘于今天的海军与海防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与启示意义。一、甲午战争前的中日海军竞赛及其影响1840年的鸦片战争和1853年的“黑船来航”事件,在中日两国近代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从此而始,两国都面临被西方列强吞…  相似文献   

17.
康有为与晚清民办经济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康有为对中国近代工业中官办和官督商办模式进行了猛烈抨击,明确提出应以民办经济为主.从各个方面大力促进其发展的思想主张.康有为的民办经济思想对西方资本主义经济观念在中国的初步形成,对甲午战争之后清政府改变工商政策,以使民办企业成为新的主要投资者,以及戊戌变法中的经济变革和清末"新政"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8.
留日运动与中国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历史进程,反映了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所经历的巨变。中国社会的现代化,不是一个内在的社会经济渐进的自发过程,而是在来自西方冲击和现代国际环境影响下导致的社会激变,从而也使中国的现代化运动从一开始就带有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这一鲜明的时代特征。中国近代史上开始于1896年,结束于1937年的赴日留学运动,是一场中国知识分子在经历了洋务运动的无功和甲午战争的惨败后赴日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和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运动。这一运动的勃兴,深刻地反映了处于严重民族危机背景下的中国知识分子希望通过向日本学习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强烈愿望;这一运动的发展,又切实地对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赞同夏东元提出的中国近代史分期观点,即以资本主义的酝酿、发生和发展这条主线与反帝反封建斗争相结合来划分110年中国近代史,对不同意上述观点的观点进行了驳议,认为近代中国确实始终贯穿着一条资本主义酝酿、发生和发展的主线,民主政治对于资本主义经济的推动作用具有普遍意义,中国近代实现民主和反实现民主确实规定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不能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20.
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提出从“资本主义精神”这一角度研究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途径,开启了西方思想界从社会心理、宗教根源等角度研究经济发展的新纪元。新教伦理作为一种精神动力推动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进程,它与资本主义精神具有天然的“亲和力”。然而这种“亲和力”在支撑西方资本主义发展走过一段辉煌的历史阶段之后,两者似乎分道扬镳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