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韩小林 《天府新论》2004,(2):104-108
《申报》对中日甲午战争的新闻报道内容多、信息量大 ,涉及当时社会各个方面 ,其新闻的真实性和可信度都较高 ,对国内民众的影响较大 ,为我们今天研究中日战争提供了重要的资料来源  相似文献   

3.
在甲午中日海战中,日本为其海军制定了进攻战略,将作战目标放在战胜清朝海军夺取制海权上。清政府则采取了消极防御战略,旨在“保船”守口,不敢将海军用于积极主动的作战行动,漠视对制海权的争夺。另外,在发挥攻击性和机动性特点上、在海陆军协同作战方面,清军都不及日军。其原因在于向西方学习后,日本比清政府的军事改革更为全面、彻底  相似文献   

4.
中日甲午战争与中国外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普森 《东南学术》2000,(1):107-111
关于中日甲午战争,学术界已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过探讨,但从外债交的角度来考察官的论著却不多见。本文试图利用新资料,对甲午战争中清政府为抗击日本侵略和为支付巨额战争赔款而举借的外债进行考察,并进而探讨甲午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社会现代化是人类历史发展一定阶段上的客观现象和历史潮流。在社会现代化的视野下,中日两国均属“晚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在迈向现代化的起点时,两国曾面临着同样的社会历史状况。但是,考察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中叶的历史,中日两国却走了不同的现代化道路,其分界点就是1894年甲午战争。由于一衣带水的地理位置,在此后的现代化过程中,两国相互影响十分深刻。  相似文献   

6.
《翁同龢文献》与中日甲午战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翁同是晚清重要的历史人物 ,曾先后担任刑、工、户诸部尚书 ,两度入值军机处 ,且为同治、光绪两朝帝师 ,对清廷最高决策发挥重大作用。《翁同文献》甲午战争部分披露了大量的中日甲午战争期间清廷最高决策层情况的第一手资料 ,解开不少历史谜团 ,具有不容置疑的史料价值 ,它的出版 ,必将对中日甲午战争史的研究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甲午战争中清军消极防御,战斗精神低落是失败的重要原因.造成清军战斗精神低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是清朝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统治地位的狭隘需要,也是官场腐败的直接后果;既是赏罚不明带来的不良影响,也是长期疏于训练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8.
回智光 《理论界》2010,(1):199-200,133
本文从中日商贸的历史背景和中日商贸关系的发展,分析了中日商贸中出现的问题。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9.
10.
黄敬斌 《文史哲》2011,(4):98-106
在国外学术界,以沃勒斯坦和弗兰克为代表的两派观点,在经济全球化的起源、进程,中国卷入全球化的时代、角色和路径等问题上,存在着激烈的争论。《茶叶与鸦片:十九世纪经济全球化中的中国》一书通过考察19世纪中西贸易史,为相关问题的讨论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实证材料,有利于澄清这场争论中的一些重要问题。特别是,在茶叶和鸦片贸易中,中、英双方在组织和战略上的差异性,凸显了双方背后的经济体系确实存在巨大差别,按照布罗代尔的定义,这种差别正体现着"资本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对立。此外,经济史的考察还提醒人们,对于当代主流经济学视为真理的一些命题和结论,也值得用历史的眼光重加分析和检讨。  相似文献   

11.
刘庆委 《学术论坛》2006,(10):159-162
汉字从传入日本到现在,受到日本语言、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融会为日本文化的重要部分。文章通过对中日简体字的字形比较,揭示了日本为了使汉字能够很好地表现日本文化,在汉字字形整理中不仅兼顾“初形本义”,即所谓“传统字理”,而且更是以民族文化为本位的思想意识,反映了既吸收和借用了中国的汉字文化,又脱离中国文化束缚的、与中国汉字文化相呼应的日本汉字文化的特点和民族心理。  相似文献   

12.
浙江位于中国东部沿海,自古海上交通发达,与日本一衣带水,在中日文化交流研究中,浙江与日本的关系至关重要。中日学者很早就对这一课题有所涉及,也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纵观研究内容,不难发现其研究角度有所局限,部分论题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3.
戚其章 《河北学刊》2004,24(2):155-160
甲午中日战争在日本国内被称为日清战争.自20世纪60年代始,日本国历史学家中塚明教授即以此课题作为研究的主攻方向,历经四十余年而不辍,以"良史"的眼光秉笔直书,全面而深刻地揭露了当时日本朝野是如何蓄谋已久地发动日清战争的,充分体现了一个史学家征实考信、求真纠谬的责任和使命,堪称日本的"董狐".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国土幅员辽阔,资源丰富,故拥有品种繁多的植物、动物及大量的海产品。中国的王侯将相为了追求食物满足味蕾的快乐感,发明出了种种的烹调方法,因此留下了记载关于饮食、疾病防御等的古籍。由于沿袭《周礼》①的教诲,中国人逐渐形成了宴请宾客的礼仪,并以此进一步加深与人之间的交往。然而,在日本古代朝廷及上层阶级的历史书籍中,却鲜有关于饮食文化的相关记载。正如日本谚语所云"人穷志不短"。抱有这样饮食传统的日本人对食物有一种"污秽"的观念,这也和日本地处岛国资源贫瘠有关;周边无邻国因而没有强烈的危机意识故几乎不使用"油"的原因,日本的食物种类及其单一,只注重清淡的食物。  相似文献   

15.
江静 《浙江社会科学》2020,(11):142-148+160
在吴越国与日本的交往中,日本僧人日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受朝廷派遣,护送中土散佚的天台宗典籍来到吴越国,并在四年后携带钱弘俶造阿育王塔、唐代新修《符天历》以及千余卷内外典籍回到日本,并向朝廷上呈了在华日记。他不仅是文化使者,也负有收集吴越国情报的政治使命,他的出使是意欲脱离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封贡体系的日本谋求与中国交往的一种新尝试,也是吴越国欲以佛教交流为纽带,将日本纳入东亚秩序的一种努力,这种以僧人为媒介的外交方式被北宋所继承,成为北宋前期两国官方交往的主要模式。  相似文献   

16.
在甲午战争前后,中国和日本都处在现代化的初级阶段,日本一直视中国为最大的竞争对手,而清政府对此并无清醒认识.北洋海军的军备方式由于受到了国内社会环境的影响,与日本的海上实力相比,长于防守、短于进攻.战争的结果并非只取决于军队实力,而与国家的发展方式相关.决定国家发展的关键在于保证改革政策得到执行的更为广泛和深刻的因素.正是这些方面的缺陷使清政府在推行其外交政策时捉襟见肘.在变换不定的国际环境中,小国可以迅速积蓄起一定的能量从而"乘势而起",大国的崛起则需要长期稳定和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长江三角洲”问题历来受专家学者的青睐,也出现了一些研究成果。但是至今对“长江三角洲”概念作专门研究的成果还比较缺乏。学者理解使用时大都从自身的研究领域出发而界定。本文旨在对“长江三角洲”概念作一梳理,以提出个人的一得之见,以求教于学术界。  相似文献   

18.
中日文化的异同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追溯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对中日文化异同进行比较,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着不同的历史与文化背景。在研究日本文化时既要注意两者间的相似之处,更不能忽视两者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书信不仅是思想感情、信息的载体,更是文化的载体。中日两国书信在名称、记录符 号、语言、书与工具、信文格式、信纸及信封等诸方面,既在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又各有特色。  相似文献   

20.
蒋丽华 《社会科学家》2006,(Z1):327-328
在日语教学中,教师已经很重视学生的"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培养,但是日语学了二三年后,还不能正确地使用日语进行交流的人很多,这是由于两国文化的差异导致语言的差异引起的.本文从数字,词汇和语言表达方式这三个方面分析了中日文化的差异,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就是在日语教学中从初级阶段起就渗透文化知识,把课堂教学和实际运用结合起来,以让学生能够正确运用日语为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