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艺术的独创性,主要体现在崭新的艺术形象的创造上。别林斯基说:“在真正的作品中,所有的形象都是新颖的、独创的、没有任何形象重复其他形象。而且每个形象都有其各自的生命。”(《别林斯基论文学》第6页)文学作品的种种千姿百态、神采殊异的形象画面,都可以是艺术形象的独创性的体现。人物形象的创新又在种种艺术形象的创新中占主导的、中心的地位。文学作品创造的艺术形象,较之已有的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凡是有了新的开拓,提供了新的因素,就是艺术形象的创新。 托尔斯泰说;“因循守旧对于任何事情没有象对于艺术这样有害。”(《列夫·托尔…  相似文献   

2.
文章认为,茅盾的艺术思维特点在于:把人作为艺术思维的中心,在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密切结合与交互作用中实现创作的社会要求与艺术要求,以及作家对社会生活现象作宏观把握的整体性“立体思维”。茅盾用全新的文学观念把握形象创造规律,确立人在整个文学创作中的主体地位,具有鲜明的现代品格,对于拨正新文学的创作方向有重要意义,其理论和实践都具有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晋代陆机的《文赋》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文学理论专著。它以独特的见解,阐述了文学创作过程中的一系列重要问题,诸如创作的准备和“物、意、文”的关系,创作欲望的产生和艺术想象;文学创作的独创性,文学体裁与文学风格,文学的表现方法,文学构思中的灵感现象,文学的社会功能以及作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文学创作是作家对社会生活一种情感和形象的审美反映立论出发,论述了作为文学创作反映客体的社会生活审美特征的内容和特点;探讨了文学反映主体,即作家自我审美感受活动中的直觉、想象和认识、情感和表象等三个层次及其作用,作家的自我审美感爱不同的心理类型形成了不同的创作方法和艺术风格;分析了文学创作中的主体与客体,即作家自我与社会生活的诸种关系及其互相间的客观制约和主观创造的两种作用。  相似文献   

5.
北京文学季评栏目主持人吕智敏:本期“季评”所关注的北京作家,是小说家毕淑敏和诗人任洪渊。小说是文学创作的主体,诗歌是北京文学创作中的强项。而这两位作家在北京文坛的这两个领域中又都具有相当的代表性。毕淑敏是一位起步较晚、起点颇高又成就不菲的女作家。《“...  相似文献   

6.
文学创作的主体不同于非审美活动的主体,根本性质在于:作家是对世界进行审美掌握的特殊的精神生产者。作家的审美心理结构和独特的审美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学创作的其他一些因素都必须与作家的审美机制相融合,才能发挥作用。作家与其他艺术家相比,具有不同的“秉赋”,这与彼此间不同的素质有关,也与彼此所用的媒介和手段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7.
法朗士曾说“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对此,创造社的元老之一郁达夫曾明确表示同意,并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和宣传这一观点。他说”“真正的文艺作品,总有一点作家的个性和艺术的骨气在内的。”在郁达夫看来,强调“自叙”,其意一是认为创作须重亲身体验,二是艺术中的个性极端重要。而他所谓的个性,又是指Individuality(个人性)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反映青年题材的作品日益增多,许多作家写出了不少描写青年生活的好作品。随之而来的,在创作理论上的探讨也日渐活跃,目前报刊上开展的关于当代青年形象塑造的争鸣,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在当代作家的行列里,张抗抗几乎是专门致力于反映青年生活的一位作家,在她创作的为数可观的中短篇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青年人的形象,为如何反映新时期青年人的思想、特点、道德风貌,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和尝试。直到目前为止,对她在艺术探索中的得失,在评论界和读者中认识虽不尽一致,但大家都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张抗抗是一个勇于探索的青年作家。随着时代生活的不断前进,作为感应时代脉搏,反映人民情绪的作家,都在进行着各种不同的思考与探索,无疑,张抗抗的创作也面临着许多新的课题。怎样正确地评论张抗抗的创作,对她艺术探索的得失如何估价,无论对张抗抗本人今后的创作,还是对当代青年形象塑造的争鸣都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9.
鲁迅关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有过这样的意见,认为不要人为地表现性格的单一性,要按照生活本来的复杂面貌表现出人物性格的丰富性来,作家在塑造他的人物时也不要把“好人写得完全的好,坏人写得完全的坏”。这里实际说的是人物性格的真实性问题。要做到这点,大概就要象歌德说的那样,“艺术家应是自然的奴隶与自然的主宰两者的统一”。这些有关艺术真实规律的意见对于我们今天的文学创作应该说是仍有指导和借鉴作用的。如果谁违反了艺术真实规律,那么在他的创作面前将是荆棘满地,作家往往是捉襟见肘,他笔下的形象也不可能生辉,不可能感人。  相似文献   

10.
一细节不细,“称名也小,取类也大”。细节在文学创作中的艺术功能是很大的,不少作家在创作中十分重视细节描写。但是,文学理论家对细节理论的系统研究,确实是不够的,尤其是反映在各级各类文学理论教材中。只是在谈到现实主义、自然主义以及二者之间的细节区别时,约略地议论几句。而在文学创作论章节中,这个近似于形象思维的“基本粒子”的细节,却是不加议论的。这可能是  相似文献   

11.
艺术体验对文学活动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作用,相对一个具体作家来说,没有艺术体验,就不会有文学创作。探讨曹禺创作之前的艺术体验,对研究曹禺的创作特征及创作心理有重大作用。曹禺的艺术体验主要包括作家的童年体验、愧疚体验、孤独体验和归依体验。创作之前的艺术体验,极大开阔了曹禺的创作视野,丰富了作家的创作题材,影响到曹禺创作的感情倾向。  相似文献   

12.
艺术美是主观与客观的辩证统一。在艺术生产中,作家、艺术家的主观能动作用具有特殊的意义,诚如列宁所说:“人的意识不仅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能够创造客观世界。”①为了深入探讨艺术美的来源,正确理解文学艺术的本质特征,本文想就作家、艺术家的情感、幻觉和创造性等这几种主要心理功能在艺术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一点粗浅看法。 一、情感 十九世纪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曾给艺术下过这样一个定义。他说:“在自己心里唤起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感情,并且在唤起这种感情之后,用动作、线条、色彩,以及言辞所表达的形象来传达出这种感情,使别人…  相似文献   

13.
作家的“命运”是大不相同的:有的脱颖而出,有的作品平庸,有的才华横溢,有的情思枯竭。何也?关键在于有没有找到和发挥出自己的创作优势。作家的创作优势表现为:一,要有好的创作心境,即处于最佳精神状态。要给作家以充分的创作自由;作家要加强社会责任感,遵循文学创作的客观规律,方能“从心所欲不逾矩”,进入创作的最佳精神状态。二,要写最熟悉的生活。“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只有做生活的主人,深入生活的内核和本质,才能称得上有最熟悉的生活。要处理好写最熟悉的生活和扩大创作题材的辩证关系;要有长期生活的“基地”。三,要选择最相宜的文学形式,即选择与题材最相宜的和作家最擅,长的文学形式;对文学形式“朝秦暮楚”,挤“热门”,只会泯灭自己的创作优势。四,要有不懈的艺术追求,既不重复别人,又不重复自己;既不墨守成规,又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作家应深深扎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中华民族的土壤,进行不懈的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14.
李泽厚同志在讲到美学研究的构成时,提到了三个方面,即艺术哲学、文艺心理学和文艺社会学。他认为,如果将这三者研究好了,美学的研究也就功到自然成了。可见,当代真正研究文艺理论或美学理论的同志,都注意到了文艺与社会学的关系。你要懂得自然美,就必须研究社会美,你要懂得人,就必须懂得社会,文化或艺术实质上就是社会的形象化反映。古往今来,无数作家用自己的笔为我们描述了各个时代的社会风貌。恩格斯曾说:“法国的小说是天主教婚姻的镜子;德国的小说是新教婚姻的镜子”,“小说就是这两种婚姻方式的最好的镜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67页)“镜子”的作用,就是一看即明。它提供的内容是形象的、生动的、活灵活现的。这不是证明文艺也通过自己的形式在研究社会学研究的内容吗?尽管有时文艺不是对社会现象作出直接论断,  相似文献   

15.
关于文学类型,以往人们只是在作品论的范畴内对它作静态地描述,未能动态地考察其在创作活动以及文学的历时系统中的功能及作用。作者认为作品的独创性与文类的规范性之间存在着矛盾。文类规范往往内化为文类意识,而对文学创作产生制约作用。文类规范与作家之间的关系是双向选择。一方面,特定的文类常常与作家特定的心理结构有着对应性;另一方面,文类规范要求作家的情感体验就范于自己的法则。当作家的审美体验与现有的文类之间张力过大,发生冲突时,改造、扩充、重建文类规范就势在必行了。  相似文献   

16.
基于俳句是根植于日本本土的文学样式这一现象,仅在影响研究的视域下看待芭蕉的文学创作势必会忽视其自身的独创性和完整性.艺术品不仅仅是来源和影响的总和,应视其为一个整体,从别处将获得的原材料在整体中不再是外来的死东西,而已同化于一个新结构之中.1芭蕉的文学创作不仅是对中国文学的习得和模仿,还有他自身对文学美的理解.要在实证性文学关系案例分析中找到文学现象中的流传、变异和规律是曾顺庆先生提出的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的意义所在:在客观事实为证的基础上,正视比较文学间的影响关系;与此同时,能够还原、再现被影响对象自身所蕴含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7.
钱志熙 《求是学刊》2016,(2):122-133
文学创作的成熟,表现在作家对复变关系的自觉把握上,作家在文学史的位置也往往决定于此。龚自珍在诗史上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定位,这与对其诗歌的复变关系尚未作出很好的研究有关系。龚氏的整个学术文章,都体现出逆今复古的特点,龚诗是对清代盛平诗风的一种逆反。其个人在诗学方面的主观祈向,是超越明清甚至部分地超越唐宋,向汉魏六朝乃至诗骚的艺术精神回复。在这种艺术观念的主导下,龚氏在诗体、诗格、诗法方面,都作出了创新,或者说以复古为创新。  相似文献   

18.
作家文化形象不是真实作者展示出来的个人形象,也不是存在于作品之中的隐含作者的形象,它是由作家、读者、批评家共同建构的作家的公众形象.本文从批评的角度,论述了作家文化形象的建构及其机制.毫无疑问,作家文化形象的建构是以真实作者和隐含作者为基础的,但批评家自我的融入和批评家所属文化的"社会集体想象",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因而作家文化形象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他者形象.要使作家文化形象的建构具有公正性,批评应走向开放的多元主体的对话.  相似文献   

19.
马歇雷与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恢复对W.本亚明与B.布莱希特的唯物主义美学的兴趣,有助于使马克思主义批评从新黑格尔学派长期禁锢的形式中解放出来。然而,这些唯物主义美学的中心范畴——“作为生产者的作家”——只是一种过渡性的概念,有消除神秘化的浓厚色彩,在政治上是含糊不清的。就艺术本身范围内的“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进行分析,这固然重要,但其历史的阐述能力还不是十分明显。譬如,布莱希特作品的精华就不是轻而易举能以英国文学的创作形式转译过来的。多恩的《圣十四行诗》和乔治·赫伯特的《神殿》,属于不同的文学创作形式,却是在同一种意识形态下形成的。笛福与菲尔丁的文学创作形式虽不同,但引起我们注意的却是他们意识形态的对抗性。《亨利·埃斯蒙德》是萨克雷唯一的一部完整发表而不是每月连载的小说;这种不同的创作方式无疑使小说的形式引人注目,但它还是基本上保留了“萨克雷的意识形态”。谁也没指望文学创作的形式与文学的“上层建筑”形成一种匀称的关  相似文献   

20.
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也是文学作品的主体。作家从观察、体验生活开始,到进行艺术构思乃至创作的最后完成,所注意的中心和表现的对象始终是人,是人的生活、人的性格和命运。普列汉诺夫指出,“艺术的主要对象是人”。高尔基则把文学称为“人学”,而且这个“人”是用大写字母来写的。这都是至理名言。正是这样,在文学创作中怎样认识和描写人物性格,往往是区别各种创作方法和文学流派的一个主要标志;或者说,任何一种创作方法,必然在人物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