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英语移就修辞格的翻译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英语的“移就”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也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格。本文通过分析”移就”的修辞功能,提出移就修辞格的汉译应遵循三条基本原则:即信息传递的原则、美学欣赏的原则和文化重塑的原则。  相似文献   

2.
《社会科学论坛》2003,(11):94-95
杨义在《文学评论》(2003年第4期)发表如题文章认为,在研究古典文学时,应强化“三文原则”,文化原我、文化生态以及文化通观,意图把中国小说的叙事智慧当作一种富有生命感的精神文化现象,还原出它的本体形态的“我在”,展示它在广泛的历史文化语境中的“他  相似文献   

3.
什么是“现象”?对这一问题的回答鲜明地区分出现象学运动不同的发展阶段。胡塞尔把“现象”归结为意识,而海德格尔则把现象判给存在者的存在。虽然他们喊出的是同样的口号(“回到实事本身”),依据的是同样的原则(“一切原则之原则”),但得到的却是根本不同的结论:胡塞尔的“现象”与实事的显现相关,而海德格尔的“现象”通常是不显现的。马里翁由此作出引申,胡塞尔的意识是平面的,海德格尔的存在是有深度的。  相似文献   

4.
广告学是一门边缘性的综合学科 ,它是一种经济现象 ,一种意识形态现象 ,是一种促销手段。广告语言应遵循如下原则 :紧抓消费者者心理原则 ;突出品牌 ,适切产品情境的原则 ;避免“承诺”与“祝颂”混沌的原则 ;尽量使节律相同、韵脚和谐的原则。  相似文献   

5.
中英“死亡”委婉表达的异同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死亡”委婉语是汉英两种语言中共存的现象。它不仅是语言现象,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通过从宗教文化、民族情感和社会地位三个角度对中英“死亡”委婉表达方式异同的探讨分析,揭示了语言和社会文化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拉祜族“班考”现象的文化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拉祜族传统社会生产生活方式中,存在着一种“班考”现象。这种现象的基本特点是,拉祜人有两个“居住地”,一个是相对稳定的村寨大家庭住地,另一个是随着游耕地不断迁徙的临时住地,这种临时住地,拉祜人称作“班考”。一、“班考”现象是拉祜族游猎游耕文化的特有反映,固定住所与非固定住所并存,这是与其生产的不稳定性相一致的。二、“班考”现象是拉祜族大家庭制度裂变的产物,“班考”为大家庭制度向个体小家庭制度转变提供了现实可能性。三、“班考”现象为拉祜族分配,继承制度变迁提供了现实条件,即从原始平均主义分配继承原则转变为个体私有制分配、继承原则。  相似文献   

7.
丁尔纲 《学术探索》2002,(5):122-123
“推陈出新”是事关人类追求真理必经之路的重要原则 ,是一个具根本性的哲学命题 ,因而也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批判继承人类文化遗产并创造新文化的核心问题。真正意义上的新潮派 ,从来不简单化地在“新”与“好”、“旧”与“坏”之间划等号 ,而是对传统的、外来的以及现存的一切思想文化现象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实求是的态度。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所谓“新潮派” ,一是搞否定一切革命文化传统的民族虚无主义 ,把一切“新”的等同于“好”的 ;把一切“旧”的等同于“坏”的 ;二是搞唯西方文化的马首是瞻的“全盘西化”论 ,举凡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都是“新”的 ,中国近百年来的都是“旧”的。这种打着“推陈出新”幌子标榜“新思想”、“新观念”的所谓“新潮派” ,其实兜售的是老掉了牙的十九世纪以来“西方资产阶级文化中心”论及其库存的旧货色。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道德和所有制关系呈现为一种非对称状态,即“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多元所有制结构和“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一元价值导向并存。对此,理论界有种种议论,人们也有种种疑虑和困惑。所有制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和完整,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把道德和所有制关系再一次提到我们面前。一、视角的转换道德属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是一种社会“精神现象”,所有制作为生产关系的基础和核心,是一种“物质现象”、“经济现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是大家十分熟悉…  相似文献   

9.
山林文化是长期生活在山地的游猎民族的一种古老文化,是一种地域性极强的文化。这里我们要探讨的是生活在大、小兴安岭的鄂伦春族的山林文化。鄂伦春有两种解释:一是“住在山岭上的人们”;二是“使用驯鹿的人们”。狩猎是鄂伦春族生存的根本需要。鄂伦春人把狩猎融进了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当中。“桦树皮文化”是北方狩猎民族的一种古老文化。鄂伦春族的“桦树皮文化”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地域性文化传承现象。鄂伦春是一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鄂伦春人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口头文学,并靠着口耳相传,顽强地保留到今天。在现代化快速发展的今天,鄂伦春的山林文化渐行渐远,保护好鄂伦春族的山林文化,不仅是对文化的捍卫,更是对鄂伦春这个处于“边缘”的民族拥有更广泛的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空间和权利的维护。  相似文献   

10.
对中国农民战争史的研究,过去多把它看成是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的问题,把它放在政治和经济矛盾的领域来考察,这当然很重要,但却忽视了它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一种文化冲突的结果。如果我们把中国农民战争也当成是一种文化现象来研究,把它看成是一种文化冲突,可能更  相似文献   

11.
中西文化有各自的礼貌原则 ,两种礼貌原则虽有相融之处 ,但在具体的言语交际行为中有很大的差异。国内很多学者把这些差异称之为“语用失误”。以某一方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为标准进行“语用失误”的判断 ,是一种单向度化的“文化一元化”趋向。解决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的判断标准单向度化问题 ,可以采用“入乡随俗”的“移情”手段使交际双方的交流相通  相似文献   

12.
非汉字词的使用与规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汉字词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本文对非汉字词的一般规范原则的构建提出了若干思考。文章还认为,人们的认知心理、传统文化及社会因素也对非汉字词的使用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红色经典”是近年来出现的重要文化现象和学术研究热点。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重写文学史”“再解读”“文化研究”解构了“红色经典”背后的革命历史,消解了“红色经典”的意义。这种研究思路和方法值得研究,因为“红色经典”背后的革命历史是真实的,“红色经典”无论是对于生命个体还是对于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都是有意义的。这就需要对“红色经典”进行文化诗学研究。文化诗学作为一种文本批评阐释的原则和方法,与“红色经典”研究是契合的,也是为“红色经典”研究所需要的。只有通过文化诗学研究,才能使“红色经典”融入我们的生活世界中,参与到我们生活世界意义的建构中。  相似文献   

14.
“竹枝词”是我国诗词史上一种重要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学术界对其起源和特征多有论述,但对起源地也有一定的争议。本文从历史的角度把“竹枝词”分为“作为本土文化的民歌”、“作为过境文化的唐宋文人竹枝词”、“作为共同体文化的竹枝”,并作了详细的论述。“竹枝词”本是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民歌,歌中所描述的多为当地的风土人情,后经文人骚客的“传写”、“拟制”,“光茫大白”,而成为泛地域色彩(即歌咏全国各地的民俗风情)的文人创作诗词而存在,并成为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15.
“创意产业”或“文化创意产业”被认为是2006年我国使用频率最高的“新名词”之一。这一现象由于2006年12月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的举办而达到高峰。特别是把“文化创意产业”写进《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纲要》、上海市和北京市明确把发展“创意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正式列为上海和北京的文化发展战略之后,  相似文献   

16.
高巍 《理论界》2004,(1):90-92
一、“大义灭亲”规范论“大义灭亲”行为是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但自规范法学的角度来看,其也是一种法律现象。而把一种法律现象加以规范的概括则有利于构建法律体系和深化理论研究。我国现行刑法典关于“大义灭亲”尚未付诸规范形式。刑法无明确规定,是否有必要予以研究呢?不同的法学流派有不同的认识。纯粹法学的代表人物凯尔森坚持纯粹的、摆脱所有宗教、自然科学、伦理学、社会和政治特征的法律学说。他认为法学研究的任务和立足点并不在于评价其价值、意义,而只是认识现存的实证法,即以法律规范形式存在的法方有研究的必要。那么,…  相似文献   

17.
透视一种新兴的企业文化现象刘薇琳90年代,所谓的“世纪末”来临的年代,然而在中国大地上,随着新一轮的改革热潮兴起,有一种新兴的经济文化现象也陡然升温,即以“形象设计”“CI”“企业形象战略”等为名的企业文化建设,迄今全国已经有不胜枚举的大中小企业进行...  相似文献   

18.
贫困文化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贫困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而且是一种文化现象。传统上,我国学者对于贫困的研究多注重于物质与经济领域,较少与作为贫困体现者的“穷人”相联系,且更少注意到作为一个特殊社会阶层——穷人——的知识、思想、价值观等文化因素。另一方面,近年来,国内的文化研究比较兴盛,但对于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贫困文化”的研究略显不足。鉴于上述原因,本文不避浅陋,特对“贫困文化”作一初步研究。一、关于贫困文化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9.
一 传统文化有精华糟粕的两重性,剔除糟粕吸取精华,这是公认的原则。但是这一原则一旦具体化就难免要偏,“国粹”派偏讲精华,西化派偏说糟粕,而一旦以偏概全,那就根本取消了批判,也就无所谓精华、糟粕了。现在这个偏,主要倾向偏在糟粕上。有一种整体糟粕说,认为传统文化在整体上是一种农业文化,小生产文化,惰性文化,即使有精华也仅仅是  相似文献   

20.
主持人语:当代社会有一种独特的效应:明星效应。把遗产运动比况“明星效应”必定招来一片责骂声;毕竟遗产的“明星效应”只是在现象上有相似之处,本质上说,“遗产热”无论作为社会事件、历史现象、文化政策、政府工程、群众运动,诸如“遗产运动”、“后现代遗产”(post-modern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