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普通话”是清朝末年,“切音字运动”的积极分子朱文熊提出来的。1906年他在《江苏新字母》一书中,把汉语分成三类。其中之一就是“普通话”即“各省通用之话”。当时人们又称“普通话”为“蓝青官话”。元、明、清以来,北京一直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全国各地来京应考、做官和经商的人多。他们学会的北京话中,夹杂地方口音,人们就用“蓝青”比喻它。 相似文献
3.
谢美英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15-19
地名既是一种地理、区位指称,又是一种历史文化符码,蕴含着传统文化元素,体现了民间思维。宜宾县192个“龙”字地名有五种历史文化与神话思维依据:一是因地形地貌如龙而产生;二是从风水视角将有关龙的传说附会于地名故事中;三是从龙图腾的吉祥意义出发命名,祈求禳解降福;四是基于龙有邪恶特性的民间认知,将降龙传说附会在自然物上,形成地名;五是以龙喻人,因该地出了很多有名的才子而命名。龙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原始图腾,负载了多方面的神话因子,在民俗中获得了广泛接受,对地名命名产生了多维度、深层次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5.
杨宏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3(1):93-98
<说文>的"读若"性质是什么,也就是许慎用"读若"来为汉字注音的目的是什么,<说文>历代研究者认识不一,分歧也一直存在,到当代反而更加深刻与尖锐.根据自清代以来关于这个问题学者们的主要观点和争论焦点所在,通过对<说文>"读若"属性数据库的测查,笔者认为"读若"是个目的多元的术语,以音同音近为基础,也有明显地沟通经典用字的目的;"读若"被读若字的选择呈无规律状态,大多取自成说,许慎加以审定增删而已. 相似文献
6.
7.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66-70
《说文》中从"■"的字共有9个,大部分是用"省声"来注音的。这种方式不仅起注音作用,还反映了汉字读音变化。从字义上分析,《说文》对几个省声字的归类,既有一定的道理,又存在不足之处。《说文》中会意字有"寒"和"塞",二者来源不同,所从"■"的古文字字形不同,意义有别,在汉字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其中的区别。 相似文献
8.
10.
洛雨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6(3):41-41
“到目前为止,他们的行程一直都有惊无险。然而现在,危急关头就要来临,一旦被捕便意味着死亡,给加西亚送信的使命也将功亏一溃。罗文中尉知道:这次任务中最为严峻的时刻到了!” 相似文献
11.
汤心竹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105-108
"五九"国耻纪念日,是中华民国建立后第一屈辱的国耻日。这个由中日"二十一条"签订,引发的国耻纪念日,从民间自发纪念开始,到最终成为"国定纪念日"一步步走上了正规化的道路。追溯"五九"国耻纪念日的由来,有助于彰显时人的爱国热情,从而激发国人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结。 相似文献
12.
"很有……"句式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芜崧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9(4):85-87
程度副词“很”可与“有”字短语组合成一个较大的偏正式动词性短语。它是一种常见的含有模糊数量义(或隐或显)的句式,分为若干小类。它们在语义、语法、语用三个方面存在异同。 相似文献
13.
14.
贺锦斋,是湘鄂边红军创建人之一。1901年出生在湖南省桑植县洪家关一个村塾教师的家庭。父亲贺兴楼,是清末的一名秀才,擅长书法和诗词,在村里设帐授徒,维持一家的清贫生活。贺锦斋从6岁开始入其父所设私塾攻读,在父亲的熏染下,喜习诗词歌赋。 相似文献
15.
郑宏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8(1):94-98
乞字被动句是近代汉语中的特殊被动句式,前辈时贤多有关注。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认为近代汉语乞字被动句在发展演变上有两条路径。一条是与《水浒传》《金瓶梅词话》《清平山堂话本》中的吃盙相同的来源,即乞是吃的同音借字;一条是与明本潮州戏文和现代汉语方言中被动标记词乞相同的来源,即给予义动词发展而来的。 相似文献
16.
李敬尧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61-61
至今常说的“错别字”、“错字”是笔画间架之类的错误。“别字”则是把甲字写成乙字,这是尽人皆知的。那么“别字”这种说法产生于何时呢?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提高英译汉水平,优化译文质量出发,举出若干译例,并通过对例句的翻译分析提出在英译汉中发挥汉语“四字格”词组和“四字格”成语优势,借助其节奏感使译文更加优美。 相似文献
18.
汉字字族的研究由来已久,其理论也在逐步完善。本文通过对从"冘"得声的十九个同族字的分析,探求它们与母文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9.
[山东]以在太行山之东而得名。唐大部分属河南道;宋设京东路,后分京东东、西路;金更名山东东、西路,为山东得名的开始;元设山东东西道;明置山东省,后改山东布政使司:清改山东省,省名至今未变。 相似文献
20.
陈俊明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6(2):59-63,91
科普作品已是自成一类的观念形态文化,也是独具特色的一类文本。按照传统“文以载道”的规律,科普作品作为“文”本,必然承载各种科学之“道”,因而,科普作品之“文”与“道”,必然具有相异于其他文本的“文”与“道”的独特处。本文着重从哲学解释学观点出发,运用传统“文”、“道”关系理论,对科普作品的“文”、“道”关系做出了粗略的分析与界说。这将有助于深入认识、欣赏、评价和研究科普作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