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长期以来,成都、重庆“双核”虹吸效应显著,成渝中部地区逐渐形成了“中部坍塌”“政策洼地”,经济发展增速相对缓慢,居民生活水平提升相对乏力。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的深度实施,成渝中部地区崛起迎来重大发展机遇。成渝地区中部崛起是将自贡、遂宁、内江、资阳4市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以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中心,社会治理、文化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能力全面提升为支撑的综合性崛起,最终与全国全省同步实现现代化和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2.
一、呼和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   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   呼和浩特位于自治区中部,地处自治区经济最发达,市场规模最大的呼-包-鄂"金三角"经济圈.……  相似文献   

3.
中部地区经济发展始终落后于东部地区,与其经济发展的外向度不高有很大的关系。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以大开放促大发展是中部地区实现工业化与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中部地区应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综合经济优势,以及产业特色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和承接国内国际产业转移的力度。中部地区的大开  相似文献   

4.
浙江人力资本水平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制造业中心由美国和日本向中国的梯度转移,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经济圈已率先承接这种转移,成为中国乃至亚洲的三大经济重心.面对这一发展的大趋势,浙江提出了"建设国内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战略构想,并将之确定为"十五"发展重大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由北京、天津和河北北部地区组成的“大北京”经济圈的规划对京津冀产业结构调整和主导产业选择都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根据京津冀的实际状况和产业梯度转移规律提出三地新的产业发展方向、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调整对策,就成为目前的一项迫切任务。河北经贸大学戴宏伟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最终成果——《区域产业转移研究——以“大北京”经济圈为例》一书,立足产业梯度转移规律,以“大北京”经济圈为例对区域产业转移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根据京津冀三省市产业结构的实际状况,对“大北京”经济圈产业梯度转移与产业…  相似文献   

6.
位处中国腹地的中部区域(文中的"中部"指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河南五省)目前属于我国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在其地理区位上,连南贯北、承东启西,战略位置非常显著.但经济区位的弱化与地理位置的核心地位极不一致,其重要的原因在于城市经济实力不足、城市基础设施的不完备、整体竞争力弱、城市化水平低下、现代化程度不高等因素导致城市集聚效应未能充分发挥,限制了城市与周边地区的双向辐射带动作用.如何积极利用国家关于城市发展的宏观政策,搞好中部城市建设,促进中部经济快速发展,实现中部的重新崛起成为当前国家和地方政府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7.
"十一五"时期是内蒙古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的重要阶段,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内蒙古的关键时期.京津冀经济圈加快发展、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中部地区崛起,为内蒙古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相似文献   

8.
湖北城市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战略创新思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区域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趋势.在区域经济要素整合协作的运行过程中,城市作为经济活动集中分布的地点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们以其强大的经济实力,通过极化和扩散效应对经济区域产生重要影响,这些城市的集群,被称为"城市经济圈".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构建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经济圈是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在"科学发展观"和"中部崛起战略"的指引下,打造以武汉为中心的湖北城市经济圈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一项迫切任务.  相似文献   

9.
武汉城市圈制度变迁中的发展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推进和获批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武汉城市圈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在制度变迁的进程中,以体制机制创新带动发展模式创新,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是"两型"社会建设赋予武汉城市圈新的发展内涵.只有按照"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积极选择新的发展路径,探索一条既有效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又使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才能充分发挥武汉城市圈的后发优势,快速提升城市圈的整体竞争力,带动中部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必须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必须紧紧抓住发展这一第一要务,以加快发展来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2002年建德市经济增长态势良好.但距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目标仍然任重道远,从统计的角度分析,笔者认为建德新一轮县域经济的发展,必须奋发有为,乘势而上,唱响四部曲.  相似文献   

11.
今年以来,面对异常复杂的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天府新区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坚持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机遇,深入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一季度,天府新区经济小幅增长,主要经济指标运行好于全省,经济经受住了疫情的强大冲击,展现出巨大发展韧性,实现良好开局。  相似文献   

12.
“十一五”陕西省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和机遇较多,新一轮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趋势是其中一个重大的战略机遇,抓住并利用好这一机遇,陕西省将进入产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高潮期.经济发展将进入以两位数快速增长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3.
《四川省情》2024,(3):35-42
<正>2023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全省上下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大力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深入实施“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发展战略,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全省经济回升向好,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发展动能持续增强,区域经济协同共进,民生保障有力有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实现良好开局。  相似文献   

14.
亚洲金融危机的缓解、我国即将加入WTO、西部大开发和上海要实现新一轮的发展,为松江经济迈上新台阶提供了新的机遇,松江如要抓住这个机遇,就必须研究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分析其产生的背景及规律,尤其要研究新情况新特点与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内在联系,促使新情况新特点转化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一、在扩大内外需求下,1999年松江经济运行的新情况新特点  相似文献   

15.
一、引言 区域经济差异是一个全球性的国际化问题,世界各国都面临着发展不平衡的困扰.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经济增长问题显得尤为迫切,其所面临的区域经济差异问题也更为严重.平衡的经济空间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种种不利影响日益凸显,区域经济差异问题成了近年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焦点之一.西部地区受惠于西部大开发战略,大有"后来居上"的发展之势;东部地区虽然失去了政策优势,但是,凭借其积累起来的经济实力、发展惯性和在全国所取得的相对竞争优势,今后仍然会保持快速的发展势头.所以,在全国区域经济格局中,如果中部地区不能在发展战略上有所创新和突破,就很有可能继续出现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对下降,面临宏观经济格局继续"中部塌陷"的命运.  相似文献   

16.
钱亚畅 《浙江统计》2003,(11):36-38
嘉兴作为长江三角洲极具活力的现代化城市群中的重要一员,如何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加快构筑发展大平台,无缝接轨大上海,主动承受上海产业分工和产业转移,乘势奋进,缩小与杭宁绍差距,努力建设成为“长江三角洲的经济重镇、上海南翼的港口新市、江南水乡的文化名城”,推动全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已成为嘉兴上下关心的重大课题。一、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乘势跨越发展党的十六大以后,各地都在加快发展,特别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发展的势头很猛。从2003年上半年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长速度看,杭州湾各市经济增长速度都在13%以上…  相似文献   

17.
中部崛起成为我国二十一世纪区域经济发展的一大主题.在2004年12月5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部崛起"的提法首次出现在2005年经济工作的6项任务当中,旋即引起海内外的广泛注目.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得改革开放先发效应的东部沿海地区一直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最主要力量.随着2000年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省份的经济也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然而,中部经济整体发展已经出现了明显的趋缓势头,中部GDP虽逐年增长,但与其他地区差距却不断扩大,2002年中部GDP占全国的比重下降了1.01个百分点.面对东部繁荣、西部开发和东北振兴,中部正在塌陷.从提高国家竞争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动区域经济有序发展的需要,中部崛起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然而,中部2002年农村剩余劳动力达3783万人,成为中部崛起最难啃的骨头.  相似文献   

18.
2010年5月1日,上海世博会拉开帷幕.这是浙江经济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的契机.上海世博会将有利于浙江对外经贸可持续发展,推动浙江服务业与服务贸易发展,直接拉动浙江开放型经济新增长.根据主办方的有关要求,浙江省全力推进参与上海世博会展示、活动和论坛三项内容,并将继续利用世博机遇,加快浙江参与打造长三角地区一体化"世博经济圈"的步伐,扩大并加深与长三角地区共建共享、合作交流的范围与深度.  相似文献   

19.
合肥市作为中部省会城市,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实施的城市"大建设、大环境、大发展"战略,吸引了大量的农民进城务工人员.  相似文献   

20.
产业集群理论正在继梯度转移理论、增长极发展理论后成为主导区域经济发展新型区域发展理论。在中国的工业化过程中,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随着其地区一体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制造业都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产业集聚,其制造业集聚程度与地域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经济增长都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因此,结合面板数据(panel data)模型的计量方法对中国三大经济圈的工业增长集聚弹性进行估计并就三大经济圈的增长集聚弹性差异的成因进行了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