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当前媒介批评的显著特点与主要问题是学理性不足,媒介批评中虽不乏真知灼见,但总体上似嫌杂沓淆乱,有一些还是鉴赏性印象式的点评,随机性很大.媒介批评要取得长足进步,要发挥更大作用,必须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一方面要运用一定的理论来开展媒介批评,一方面又要将媒介批评上升到一定的学理高度,提升媒介批评的学理性.  相似文献   

2.
新媒体艺术引领当代国际艺术潮流,呈现出强劲势头。与新媒体艺术的欣欣向荣相比,新媒体艺术批评理论建构和新媒体艺术批评实践却显得相当滞后,新媒体艺术实践与艺术批评呈现"失衡"状态。新媒体艺术与艺术媒介显现亲密关系,新媒体艺术凸显媒介(媒材)的作用。媒体的变革和技术的革新影响着艺术观念、艺术形态和艺术审美的革故鼎新,新媒体艺术实践亟需艺术媒介批评予以观照和引导。对艺术媒介和艺术媒介批评的分析,有助于建立新媒体艺术媒介批评理论。  相似文献   

3.
艺术与媒介的互渗对艺术作品的内容、形式和风格产生的影响引起了艺术批评家们的密切关注。他们纷纷从媒介视角评析艺术作品,由是媒介批评应运而生。艺术批评发生媒介转向的主要原因在于:(一)分析媒介与艺术并行而交结的漫长演变历程可知,媒介对艺术创作和传播有重要作用,艺术批评发生媒介转向有历史必然性;(二)从学理分析上可知,媒介批评转向有着理论依据;(三)几位艺术批评家们的媒介批评思想对此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建构新媒体艺术批评理论,需廓清艺术批评、媒介批评和艺术媒介批评几个重要概念,艺术批评通过阐释、评论和评价艺术品,传递和诠释艺术理念/观念,发掘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史价值。媒介批评就是对媒介及媒介活动进行批评,以评判作为方法,倾向于批判,以诠释作为取向的批评实践方法,对于建构新媒体艺术的艺术媒介批评理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艺术媒介批评,不仅关注作为艺术表达/传达载体(手段)的艺术媒介,重视媒介在艺术创作中的价值和作用,尤其是艺术媒介之于艺术形态形成的基础性作用。新媒体艺术批评由世界、作家、作品、读者、媒介“五要素”构成。  相似文献   

5.
蕴藉批评     
蕴藉批评是众多单一批评模式的综合运用,它注重整体感悟和理性思辨的结合;文本的社会性、历史性与艺术性的结合;语言的学理性和形象性的结合,本文对其研究对象、性质、标准、语言特征及文本批评的实施进行了初步界定和探索。  相似文献   

6.
文章将媒介批评划分为近距的言辞媒介批评、远距的言辞媒介批评、近距的言行媒介批评和远距的言行媒介批评四种类型,并结合台湾30年媒介批评的发展历程进行深入细致的剖析。笔者指出,媒介批评是手段,真正的目标是从批判与纠正之中,逐次建构合适的传播生态,使传媒不但拥有不必担心动辄得咎的消极自由,并且会有积极权利与充分资源,提供人们丰富多样的信息与娱乐,协助人们藉由传媒而温故知新、领略人生。台湾媒介批评实践的经验教训可作参考。  相似文献   

7.
政治意识形态批评话语的沉潜与复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代中国文学批评理论界政治意识形态批评是一个被忽略的理论视角。文学政治批评的学理性内涵是在文学文本中发掘人类生活中现实的、感性的、历史的实践性关系 ,其理论基点在于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双重关系中。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伊格尔顿在革命人类学的基础上开辟出了一条新的文学政治批评之路 ,并为当代中国文学政治批评话语的复兴提供了新的理论思路。  相似文献   

8.
通过文献归纳和文本分析的方法,呈现中国现代媒介批评中对新闻检查制度的批评内容。媒介批评伴随着中国现代新闻传播的整个过程。20世纪初中国新闻界即出现了要求政府出台法律来保护新闻自由,对不良新闻检查制度批判的强大声音。民国初年的"暂行报律"风波是一次较为成功的媒介批评实践。抗战时期新闻工作者采取各种措施和方法,通过消解新闻检查制度的正当性和严肃性来争取新闻自由。媒介批评在抗战结束之际"拒检运动"取得胜利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有着丰富的媒介批评史料和批评思想,但华夏媒介批评研究一直少人问津。可以从概念界定、批评思想、价值取向三个维度构建华夏媒介批评研究的理论框架。口语批评方面,诸子主张"慎言"、崇尚"信言"、批判"修辞";文字批评方面,史官推崇"实录",官方批判小报"伪造假传、煽惑人心";非语言批评方面,古人重视其传播效果,批判不合礼仪规范者。华夏媒介批评共通的价值取向是"仁义礼仪""诚信朴实""固国利民"。  相似文献   

10.
文学批评方式是实现批评的桥染与媒介。批评方式有:主客观统一、思维的共性与个性统一、主导方式与方式的多样性统一等属性。中国当代文学批评方式的嬗变:政治批评——大批判牡评——新政治批评——历史审美批评。真实性、思想性和审美性是历史审美批评的标准。文学批评方式的开放要求在历史审美批评方式的统领下,有其它方式如发生学批评、形态批评、系统批评等多样化批评方式的参与。  相似文献   

11.
阿瑟·伯格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媒介分析家之一,尤其在媒介批评方法的研究和应用领域,出版了多部著作。他将媒介文本视为分析、批评的主要对象;作为实践性研究的媒介批评,应当是"有趣的批评";媒介批评的最终目的是阐释和发现意义。他的多维视野和开放包容的思维方式颇具启发性。  相似文献   

12.
论胡风的古代文学批评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胡风的著述中很难发现他对中国古代文学富于学理性的宏观批评,"中国古代文学"作为文学现象就整体而言没有进入胡风的批评视野。当然这不能否认他对少数作品的批评,尤其他对《红楼梦》《水浒传》的批评值得关注。这些批评意见有的确乎发人深省,有的则未必妥当。这些意见和看法隐含着胡风对世界文学经验的重视,既是其理论个性使然,又是"五四"时代精神对他的深刻影响所致。  相似文献   

13.
在文学研究中,强调理论的批评化与批评的理论化,是避免理论与批评相互脱离的有效途径。除此,还必须强调批评的艺术化。本文首先探析了批评的艺术化的两种形式,即批评文本的艺术化与批评主体内在的艺术化。作者认为第二种意义的艺术化在文学研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沟通理论与批评、批评与文学的中介环节,是进入文学世界的导引;艺术感受和审美鉴赏是文学研究的起点,又通向终点,因此,它必然要成为批评的首要条件。继而,以此观点观照新时期文学批评,对脱离文学、抛弃内在艺术化的批评作出了批评。  相似文献   

14.
论我国媒介批评理论体系的本土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媒介批评的实践与本国的媒介现实脱节现象比较明显,因此建构本国媒介批评理论体系十分迫切.中国媒介批评不仅要以古今中外的批评理论为理论资源,而且要以多维的文化视野为底蕴;以市场经济下媒介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以中国当下现实语境和"全球化"语境的结合作为发展条件,以营造对话空间为批评的最佳氛围,构成批评理论建设的最佳条件和时机.我国媒介批评可以把传统文化批评理论,"五四"以来现代文化、文学批评理论,西方新闻传播理论等作为合理的资源,建构起以对象为核心,以方法为主体的一个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15.
历经十余年的发展,中国媒介批评应该从学科建制阶段向学术繁殖阶段转型。学者们对媒介批评的基本内容存在一定的分歧,尚未形成足够的学术共识,这不利于学科理论的繁殖,体现了中国媒介批评研究的身份焦虑。媒介批评研究要进行自主性反思,从"常态科学"的洞穴向"科学革命"的范式转移,实现理论繁殖。分析认为:深层生态学路径、媒介正义论路径、媒介善治路径为媒介批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与启示;媒介批评研究应从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封闭主义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发挥学科想象力,实现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为揭示近代报刊诞生以来,媒介批评领域存在的科学与封建迷信、伪科学斗争的表现形态,运用文本分析方法对中国现代媒介批评的具体内容进行了梳理分析。分析认为,在纷然杂陈、众声喧哗的中国现代媒介批评场域中,源自科学性视角的媒介批评曾经对新闻传播中张扬伪科学、宣传封建迷信等与科学精神背道而驰的行为,发出铿锵有力的批判声音;这种批判声音是中国现代新闻传播事业健康发展的一种积极的建构力量。  相似文献   

17.
在毛泽东的新闻实践活动中,媒介批评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内容。真实传播、新闻报道是否具有政治意识,是毛泽东进行媒介批评的主要理论视角。他推崇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的文风。毛泽东媒介批评的特点是:注重传播效果,力求实事求是,形式多样,语言简洁,生动形象,逻辑性强。毛泽东同志的媒介批评常常夹杂在文件、报告、指示当中,是他领导工作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常常能够产生立竿见影的批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媒介批评实践构成了邓拓新闻生活的一部分。从主编《抗敌报》始,他就不断对报纸的缺点进行分析。批评过时落后的报刊观念、及时总结和评述群众通讯运动以推动该运动的发展、具体分析通讯和新闻报道工作中的缺点,是邓拓媒介批评的主要内容。具有哲学色彩和思想理论深度、从新闻报道与现实生活内容的一致性程度来评价新闻传播质量、善于将新闻传播现象提升到思想的高度去认识和评价,是邓拓媒介批评的主要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19.
对中华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观念的强化及方法的运用两个问题进行了学理性探讨;阐明了强化中华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观念,必须与文化对话意识、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及中华各民族文学关系学学科意识相关联;在研究方法的运用上,表明了中华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要采用跨文化与多学科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20.
在跨文化语境中解构女性主义媒介批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女性主义媒介批评所关注的是女性在传媒话语中的身份与地位问题,以及女性、女性角色在各种大众媒介文本中被描绘的方式,致力于唤起对传播过程中的性别差异乃至性别歧视的关注,从而真正恢复女性的主体意识.女性主义在中国有着完全不同于西方的文化背景和发展脉络,具有与西方女权运动不同的文化语境及媒介现实,中国女性主义媒介批评对女性意识的认识是与中国文化背景密切相关的.中国文化的特殊性和中国的语境现实决定了当代中国的女性主义媒介批评必须具有不同于西方的问题意识与批评指向.因此,对当代中国女性主义媒介批评的反思,首先要考虑的是中国语境,在把西方的女性主义理论用于分析中国新闻传播中的女性问题的同时,应把妇女发展与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包括我国诸多妇女问题产生的历史及现实背景联系起来,并进行理论上的深入研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