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台湾诗人余光中一生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且称其为自己写作“四度空间”。余光中先生在翻译中就翻译与创作关系、译者译德、诗歌翻译、翻译对中文影响等方面着重阐述了翻译的重要性,翻译是一种创作,译者要充分发挥中华文字的优势来从事翻译事业。先生的观点多属随感而发,且皆深深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而国内尚无人作文对其予以总结描述,故而对其作一基本梳理,以彰显其要。  相似文献   

2.
作为译者兼作家,余光中积极反对译文“翻译腔”“恶性西化”等现象,其翻译理念在翻译作品中是否有所表现?文章基于余光中译作《梵谷传》、《老人与海》及其对译本的平行、类比语料库,以被动语态为个案分析,考察源语透过效应在不同译本的反映,尤其关注余光中的译文处理方式。研究发现:受源语透过效应影响,对译本“被”字句使用频率更高,且歧义被动句及增译被动句等现象也更频繁。余译本被动使用更灵活,使用频率及表达方式更接近汉语母语表达习惯,“被”字句与其他被动结构的使用频率相对较低,但“给”字句使用频率较高。研究表明源语透过效应对余译本影响较小,也与余光中一贯坚持的“西而化之”“文白相辅”等翻译观相呼应,形成独特的翻译风格。   相似文献   

3.
张爱玲是一位可以自由纯熟地运用双语写作与翻译的女作家,但对张爱玲翻译行为的研究仍然缺乏系统性、整体性.本文从生态翻译学角度解读张爱玲的翻译行为,期望对张爱玲翻译研究提供帮助,并引起更多学者探析张爱玲翻译行为.本研究表明张爱玲的翻译活动体现了生态翻译学中的(1)翻译行为的“适应”;(2)翻译行为的“选择”;(3)翻译过程中所体现的“译有所为”.  相似文献   

4.
张柏然以西方翻译理论为参照,探析中国翻译理论的民族特点。他的比较译学研究主要围绕追溯中西译学根源、梳理译学现代发展、打造中国特色译学理论三个方面展开,旨在通过辩证地吸收西方译学研究成果,实现中国翻译理论现代化,为构建普遍翻译学作出贡献。张柏然在构建中国译学的理据探索和论证中,体现出少有的开创性、前瞻性和世界性。他的比较译学理论始终把握和放眼中西译学理论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强调古今参照,中西融通,不仅打造“民族特色”,更为普通翻译学贡献“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5.
余光中的翻译思想得益于文学创作,他认为翻译与创作密不可分,翻译是一种有限的创作,是一门变通的艺术。以余光中的戏剧译作《不可儿戏》为例,对其"译原意而非原文"的翻译原则及不拘一格、灵活变通的翻译策略进行探讨,对其所运用的意译、词性转换、巧用叠词、化用成语、巧用对仗句、化解长句等翻译手法进行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6.
蔡元培不仅是近代中国著名民主革命家、教育家,而且也是一位翻译家。他在20世纪初的有关译论,涉及译学概念等重要问题,并提出“横译”、“纵译”与“一译”、“再译”等极有价值的观点,见解独到,但较少涉及有关译学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他还翻译过多部外国哲学、伦理学著作,如《哲学要领》、《妖怪学讲义》、《伦理学原理》等。  相似文献   

7.
作为诗人,郭沫若不但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人,而且在中外诗论的影响下结合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提出了一系列诗歌创作的见解。作为诗歌翻译家,他就诗歌翻译进行了大胆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在理论上提出了“风韵译”、“创作论”、“共鸣说”和“以诗译诗”等诗歌翻译理论;在实践上有感而译,作译并举,译诗形式丰富多彩,译诗的音乐性特别强。因此,郭沫若的诗歌翻译理论与实践具有诗人译诗、知行合一的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8.
余光中诗文双绝,在翻译领域亦成绩斐然.他处理译文语言的一大核心观点,在于避免中文西化,力求流畅、地道的中文表达,而他同时又主张提高译者的地位.本文以美国学者劳伦斯·韦努蒂提出的“译者的隐形”一说为理论参照,经过对比分析,可知余光中的这一翻译语言观点与其提高译者地位的主张之间存在理论层面的潜在矛盾.  相似文献   

9.
翻译是朱光潜美学研究中极为重要的一个途径,没有翻译,也就没有他在美学研究领域取得的累累硕果。文章通过对朱光潜美学翻译实践及其译论进行考查,发现朱光潜的美学翻译活动,是在受到当时翻译生态环境因素影响下的适应与选择,是“译有所为”的体现,而在翻译标准和翻译策略的选择方面,更是体现了译者的“中心地位”作用。作为翻译群落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朱光潜实现了对翻译生态环境适应度的准确选择,取得了美学和文艺理论翻译的巨大成就。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典籍英译专家汪榕培从文学角度英译《老子》和《庄子》,使道家典籍文学化,接受效果良好。他将中国传统文学作品译为当代英语,使中国文学当代化,展现中国文学魅力。他借用中国传统哲学理论和绘画理论提出“译可译,非常译”复译观和“传神达意”翻译标准,使典籍翻译理论古典化,丰富了中国传统译论研究。汪榕培典籍英译的“三化”实践有助于中国典籍英译水平的提高及翻译理论研究的深化,也有助于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  相似文献   

11.
林语堂是20世纪中国集翻译理论与实践于一身的翻译家之一,他的翻译思想具有明显的独创与超前意识,为我国译学研究提供了许多值得挖掘的话题。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出发,以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为例,对林语堂先生的翻译思想进行解读,指出林语堂的翻译思想与实践都体现了翻译适应选择论中"和谐统一"、"译者中心"、"选择/适应"及"译有所为"的理念。  相似文献   

12.
考察奈达一生的学术活动轨迹和他的翻译思想演进历程,可以看到:与其立说奈达是一位“ 翻译家”,不如说他是一位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他的翻译思想始终处于不断调整和完善的过程中,在没有完全得到实践的验证之前,目前还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他对翻译理论所持的怀疑态度,不仅反映了翻译问题的复杂性和他的翻译理论的局限性,更说明了区分应用翻译理论和普通翻译理论的必要性以及建立翻译学的紧迫性。  相似文献   

13.
论鲁迅翻译中的"信而不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的翻译思想主要是围绕“信”和“顺”的问题展开的。他“宁信而不顺”的硬译观在我国文坛上曾经引发过极大的争议,其译文也因为生涩难懂而遭到攻击。通过对鲁迅翻译思想中的“信”与“不顺”展开具体分析,可知鲁迅“信而不顺”的翻译背后隐藏的翻译语言观和文化观。鲁迅开放的文化观在世界一体化走向的今天更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论是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核心,强调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经历了3个时期的发展后,最终由诺德提出了"功能+忠诚"的"忠诚原则",其研究重点在于翻译者对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的忠诚。忠诚原则既纠正了激进功能主义的倾向,也进一步完善了"目的论",突破了对等理论的束缚,对传统的"忠实"标准进行了修正,扩大了可译性的范围。更重要的是,它增加了翻译策略要求翻译活动必须依据翻译目的,以文本目的为翻译过程的最高准则。这对翻译行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基础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奈达的翻译理论在中国的传播经历了由盛到衰的过程后,近几年译界开始了对奈达翻译理论的冷静反思."功能对等"理论是奈达翻译理论的核心,本文以构建"功能对等"的理论基础为视角,指出"功能对等"建立在接受美学基础上的观点是错误的,并探讨了构建"功能对等"的理论基础--信息论、语言学和社会符号学及其存在的问题,以期对"功能对等"理论有正确的认识与评价.  相似文献   

16.
从“化”字的含义着手,发现钱钟书“化境”说翻译理想的哲学基础在于道家,并结合他的翻译实践,对翻译的“化境”的基本特征、“化境”译文的审美感受和实现“化境”的翻译方法作了阐释。希望这种研究能促进传统翻译理论的继承与发扬。  相似文献   

17.
历史的选择--谈鲁迅的"直译"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的"直译"观是中国译学理论史上的丰碑.鲁迅认为翻译中改变原作本性,不但对不起作者,也对不起读者,强调在翻译中保存原文的口吻,原作的风姿,认为这种译法,不仅能输入新的内容,也能输入新方法.  相似文献   

18.
尤金·奈达为翻译理论的发展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但奈达译论中存在明显的偏颇和不足,集中反映在他的“动态对等”、“读者反应”、“语言表现力”、“翻译即交际”、“翻译‘三性原则,”等新概念上。这种偏颇和不足的根源在于他学术经历、翻译实践和价值标准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9.
“译作乃是新作”是庞德从译作的接受角度和文学翻译的意义出发提出的翻译原则。这一翻译思想对西方翻译界影响很大。本文通过分析庞德的诗歌翻译原则和艺术性来阐明诗歌翻译的艺术原则和个性特征 ;同时强调加深对庞德的中国文学和文化译作及其翻译理论形成的背景和现当代翻译理论发展动态的了解, 从而以文学翻译的多元视角来认同多元文化语境中的文化差异性。  相似文献   

20.
“译作乃是新作”是庞德从译作的接受角度和文学翻译的意义出发提出的翻译原则。这一翻译思想对西方翻译界影响很大。本文通过分析庞德的诗歌翻译原则和艺术性来阐明诗歌翻译的艺术原则和个性特征 ;同时强调加深对庞德的中国文学和文化译作及其翻译理论形成的背景和现当代翻译理论发展动态的了解, 从而以文学翻译的多元视角来认同多元文化语境中的文化差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