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关于民族关系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我国现阶段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是社会主义的新型民族关系;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在我国民族关系上汉族与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之间"三个离不开";"三个离不开"是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进步的客观需要和必然趋势;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之间和民族内部的矛盾基本上是人民内部矛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一项重要原则,等等.  相似文献   

2.
90年代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能否在90年代巩固和发展80年代所取得的成就,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使我国以更加昂扬的姿态跨入21世纪,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问题,始终是我国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它关系着国家、社会的安定团结和进步繁荣。探讨这一问题,把握90年代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陈蒙  张星 《中国民族》2024,(2):12-14
<正>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重要内容,是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在民族工作领域的集中体现。推进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是落实宪法规定、弘扬宪法精神的基本要求,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推进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实现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的必要保障。  相似文献   

4.
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取适当有效的措施正确处理民族关系,是我国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必将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民族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民族的概念最早是列宁在《关于自决问题的争论总结》(1917年7月)中提出的,后来斯大林在《民族问题和列宁主义》(1929年3月)一文中进一步论述了社会主义民族和社会主义民族关系问题。在我国,李维汉同志在1961年提出这方面的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民族理论界重新提  相似文献   

6.
发展是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前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一条对巩固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具有指导意义。马克思、恩格斯曾讲 :“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这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民族关系和生产力之间关系的经典表述 ,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也决定包括民族关系在内的全部社会关系。基于这一原理 ,巩固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根本之点在于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既是我国现阶段民族关系的性质 ,也是我国民族关系…  相似文献   

7.
民族意识是人们在族际交往中形成的关于自己归属于某个民族的观念。民族意识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利益意识,它能唤起民族成员对民族利益的关注,也能促使民族成员站在本民族的立场上,看待和审视本民族与其他民族交往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各种关系,从而反映的是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我国作为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社会主义大家庭,民族关系的和谐、健康发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民族意识进行调控,能够促进民族关系的和谐健康发展,因而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8.
<正>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是党的民族工作的一条基本经验,是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保障。近年来,甘肃省各级民族工作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引领,完整准确全面把握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全面加强民族事务依法治理,有力有效推进全省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9.
巩固和发展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首先要深刻认识其科学内涵与时代特征。从理论层面而言,新时代我国民族关系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民族关系,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族关系,这种民族关系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只是带有平等的不完全性、团结的相对性、互助的有限性及和谐的初步性。从现实层面而言,新时代我国民族关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表现出多样性、复杂性等典型特征。随着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不断解决,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必将得到不断巩固、不断开拓、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守望相助"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断,既是对我国民族关系的历史总结和精辟概括,也是中国特色民族理论的发展创新。它体现了传统文化精髓在民族关系中的传承与发展,将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1.
民族关系问题不是孤立的社会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总问题的重要部分。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民族关系问题。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协调民族关系,妥善处理影响  相似文献   

12.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而言,民族之间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所体现出的和谐民族关系应该是各民族之间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借鉴,在促成中华民族日趋繁荣昌盛的同时,使各民族自身不断进步与发展.我国具有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历史传统与现实基础,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理解与认同是实现民族关系和谐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关于民族工作中的几个问题(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社会主义民族(一)现在,可不可以说,我国各民族已经开始成为社会主义民族,我国的民族关系已经开始成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呢?从绝大多数兄弟民族说来,答复应当是肯定的。(二)自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我国进入过渡时期的时候起,各民族就开始从各自的水平,先经过民主改革,然后又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逐步向社会主义民族过  相似文献   

14.
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把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作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根本目标和根本任务之一。并指出:“进一步发展国内各民族之间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把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发展与社会主义民主的建设紧密地结合起来,对于提高我们对民族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这个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民族立法工作也取得了重大发展,民族问题在我国新时期的法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而保证了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不断巩固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族理论界对民族关系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从而使我国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关系理论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现将这方面的研究状况加以综述①。一、关于民族关系方面的重要决策、理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在民族关系问题的理论、政策和工作方面做出了一系列重要决策,确立了我国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理论,发展和完善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1.1979年4月,党中央召开的全国边防工作会议讨论了新时期的民族工作,提出了内地省、市与少数民族聚居的省、自治区对口支…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民族法制思想,是其民主与法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法制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协调我国民族关系,搞好民族工作,促进民族发展的重要途径和重要手段。研究邓小平民族法制思想,对于依法治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即:确立了民族平等的民族法制基本原则;促进了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发展和完善;丰富和发展了民族区域自治的现实内涵。  相似文献   

18.
论以民族关系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良好的民族关系是衡量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指标,是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而当前我国民族关系面临着国际政治和民族问题、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及人力资源和文化贫困、宗教、民族意识非均衡性发展等带来一些不和谐因素;鉴于此,应通过消除民族分裂隐患、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宗教问题、加强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等措施来发展和谐民族关系,以促进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9.
对当代中国民族关系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阐述了当代中国民族关系的发展进程,指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本质特征的新表述,与过去的提法相比,既是一脉相承的,又是与时俱进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分析了现阶段我国民族关系在总体和谐的情况下,也还存在一些不大和谐的因素。提出了新形势下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20.
这几年来,我国民族理论界在对一些问题的争论中出现了不少新观点、新看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关于我国民族关系的性质问题 1979年,邓小平同志指出:“我国各兄弟民族经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早已陆续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结成了社会主义的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新型民族关系。”这种新型民族关系的性质,基本上是各民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这一点已为学术界所公认,也是我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